作者:廖水聪 日期:2015-06-13 23:13:22
本书是介绍一代词宗李清照的人生轨迹和内心世界,品读不同时期李清照的诗词。让读者在了解李清照的个人传记的同时深入了解她的诗词。
作者简介:
廖水聪:青年作家,互联网资深从业者,微信营销实践者,《鱼水会》创始人,典型双子座,热爱生活,喜欢行走。
目录:
推荐序写在漱玉词畔
自序不可不读的李清照
第一章常记溪亭日暮
主题:无忧
易安·少女
第二章却把青梅嗅
主题:吸引
易安·初遇
第三章奴面不如花面好
主题:娇笑
易安·定情
第四章昨夜雨疏风骤
主题:海棠
易安·大婚
目录:
推荐序写在漱玉词畔
自序不可不读的李清照
第一章常记溪亭日暮
主题:无忧
易安·少女
第二章却把青梅嗅
主题:吸引
易安·初遇
第三章奴面不如花面好
主题:娇笑
易安·定情
第四章昨夜雨疏风骤
主题:海棠
易安·大婚
第五章妖娆艳态
主题:笙歌
易安·转折.
第六章花自飘零水自流
主题:飘零
易安·破局
第七章惊落梧桐
主题:七夕
易安·时局
第八章芝兰为寿
主题:安定
易安·青州
第九章凤凰台上忆吹箫
主题:新愁
易安·分离
第十章东莱不似蓬莱远
主题:告别
易安·寻夫
第十一章乌有先生子虚子
主题:感怀
易安·沉沦
第十二章踏雪没心情
主题:憔悴
易安·靖康
第十三章小风疏雨潇潇地
主题:悼亡
易安·守寡
第十四章星河欲转千帆舞
主题:释放
易安·被盗
第十五章西风催衬梧桐落
主题:梧桐
易安·脆弱
第十六章卧看残月上窗纱
主题:匆匆
易安·再嫁
第十七章凄凄惨惨戚戚
主题:秋情
易安·剧终
附录
附录一:《金石录》后序
附录二:打马图序
附录三: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
后序幻影前言写在漱玉词畔
始终记得,初读那首《如梦令》时的惊艳。“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音韵短促,词句清浅而明丽。缓缓读去,便有图景自白纸黑字间浮现。那是一幅夏日出游图。日光透过窗棂,静静落在笔墨和书册上,少女盯着明暗的光影,忽然觉得闺中有些狭窄、有些逼仄。她开始厌倦眼前的一切。生命可以宽阔一些吗?推开笔墨,推开刺绣,她决定出游。是的,出游。走出闺阁,泛舟湖上,将那份倦怠抛弃到明山丽水之中。一念及此,她开始四处张罗,邀着左邻右舍的女伴。就这样出发。舟在水面之上,缓缓而行。低头可看到木浆划破碧绿湖水,水草之间,窄而细的游鱼悠然而过,不远处,荷叶青碧,藕花摇曳风中。仰首,清晨的日光细腻地落下,打在她们的眉梢和发间。
都正年少,她们抛弃闺阁中的谨慎与压抑,肆无忌惮地嬉笑、吵闹。缓缓地,木舟便载着欢笑,一路前行。湖畔的一座木亭是她们的目的地。木舟靠岸,将缆绳系在柳枝之上。写在漱玉词畔
始终记得,初读那首《如梦令》时的惊艳。“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音韵短促,词句清浅而明丽。缓缓读去,便有图景自白纸黑字间浮现。那是一幅夏日出游图。日光透过窗棂,静静落在笔墨和书册上,少女盯着明暗的光影,忽然觉得闺中有些狭窄、有些逼仄。她开始厌倦眼前的一切。生命可以宽阔一些吗?推开笔墨,推开刺绣,她决定出游。是的,出游。走出闺阁,泛舟湖上,将那份倦怠抛弃到明山丽水之中。一念及此,她开始四处张罗,邀着左邻右舍的女伴。就这样出发。舟在水面之上,缓缓而行。低头可看到木浆划破碧绿湖水,水草之间,窄而细的游鱼悠然而过,不远处,荷叶青碧,藕花摇曳风中。仰首,清晨的日光细腻地落下,打在她们的眉梢和发间。
都正年少,她们抛弃闺阁中的谨慎与压抑,肆无忌惮地嬉笑、吵闹。缓缓地,木舟便载着欢笑,一路前行。湖畔的一座木亭是她们的目的地。木舟靠岸,将缆绳系在柳枝之上。她们把携带的酒坛搬到亭中,摊开糕点、瓜果等早已准备的吃食。蘸着日光和清风,蘸着湖光与山色,她们觥筹交错,推杯让盏。或许,还叽叽喳喳地学着男子猜拳。
这时光,是她们劳累一生中不多的放松。渐渐的,凉风起了,日光斜了,亭影重了,有鸟振羽斜飞,一掠而过,投入山角的林中。一日时光,即将落幕。看着天边绚烂的晚霞,她们都微微有些懊恼。但夕光在山,无可阻挡。少女们收拾起狼藉的物什,划舟归家。木桨钝钝地划着,舟缓缓前行,已有疲惫的女伴缩在船角浅睡,嘴角兀自露着笑容。暮色瞬间落下,湖上似起了黑而薄的雾。
划舟的少女忽然抛桨站起,迷茫地看着四周,她已记不起归路。趁着酒意,竟然误入一片藕花丛。暮色中,荷叶若盖,藕花绽放。划舟人急忙唤醒女伴,该怎么办?少女们都有些焦急,纷纷出力使劲划舟。欸乃声声,舟行的声响,突然惊起栖息在湖岸沙滩上的鸥鹭。只见它们扑哧扑哧地展翅而起,惊惶不安地在半空滑翔,不知道该落在何处。看着盘旋的鸥鹭,少女们都忍不住笑了,笑声瞬间惊醒了沉沉的暮色。
时光似乎在那一刻停止,以至于多少年后,她仍记得,那溪亭、那暮色、那藕花丛和那一滩惊惶不安的鸥鹭。于是,她填写了这阕《如梦令》,以纪念那次出游。
初读《如梦令》时想,填出这首词的女子,该是怎样的惊才绝艳?李清照,我记住了这个名字。
但不久之后,我读到了那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读毕,思绪恍惚,难以言语。这两首词,一阕明媚清朗一阕悲凉哀戚。在强烈的对照中,似乎卷裹着千年前那名女子的一生呼啸而来,让人猝不及防。
那该是怎样的愁苦之意呢?
开篇十四个若霜若冰的字眼,冷冷敲来。震得人心中莫名一痛。但这仍未道尽她的苦楚。淡酒、旧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簇簇意象,急急扑来。我忍不住想:清冷之下,孤院之中,那翠袖薄衫的女子究竟遭遇了什么?究竟是怎样的风霜消磨去她的清纯?又是怎样的时光堆积起她的哀痛?由欢颜笑语到愁云惨淡,竟如此轻易吗?
读《如梦令》时心中伫满的明媚就这样被打碎,空落落的,仅剩下一怀哀切。迟迟疑疑地,我想揭开这道谜题,却又有些不敢。我知道,将掀开的这历史一页,必定痛彻心扉。诗人拜伦说:未曾长夜痛哭过,便不足以语人生。
我愿意借这一页,以体悟生的惨痛。至此之后,我陆陆续续地读着有关李清照的资料,她的《漱玉词》,她的一生。我知道了海棠依旧,知道了赌书泼茶,知道了金石良缘,知道了烟锁秦楼;亦知道了中原板荡,宋室南迁时,那毁于战火的金石书画;知道了误嫁张汝舟后,对簿公堂的那份果敢……
人生可以绚烂如斯,亦可以寂寞如斯。在阅读中,最初的疑惑渐渐消散,但心中那份怜悯和悲凉却耿耿地挺直着,无法回落。还好,时光可以磨钝一切。终于,我渐渐忘了。
而现在,借着一片灰黄灯光,翻开廖水聪的《世上如侬有几人——李清照诗词品读》,瞬间我仿若重归那段时光。就这样,时而浅读,时而沉默,看着作者用一枝摇曳之笔,梳理着关于那个女子的传奇。字里行间,繁华与悲凉齐舞,华发与红颜共存。围绕着那个女子,缓缓展开了一幅宋时风情图。其中,有清冽、有懦弱、有慷慨、有寂寞。在这清冷夜意中,我终于再一次细细触摸那个女子的眉眼,若画若诗,忽然觉得有些心痛。原本以为借助时光推移,我已经平复,已经超脱。但它却始终未曾远离。只是安静地躲在角落中,趁这一刻,向我袭来。即便长夜痛哭过,亦不足以语人生。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于秦七、黄九争,不独争雄于闺阁也。
——明·杨慎《词品》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沈去矜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清·《四库提要》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耶。
——清·陈景第一章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
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主题:无忧
我越过山岭,越过大海,越过时空,穿越千年,来与李清照相遇。彼时她无忧无虑,我看着她在湖畔中快乐地划着小舟,爽朗的笑声回荡在湖面之上,水花一圈一圈地往岸边扩散;她那张纯洁无瑕的脸庞,倒映在湖面上,和着同映在水里的莲花,随着波纹忽隐忽现,别是一番景致。
夏日炎炎,却丝毫妨碍不了天真烂漫:那些青春的脸孔,那些爽朗的笑声,那些与小伙伴的嬉戏,那些肆无忌惮的欢歌和笑语……
此时,湖面上散落着翠绿的荷叶,美丽夺目的荷花悄悄地绽放着袅娜身姿,清照和她的同伴们划着小舟,欣赏着风景,偶尔用桨拍打起水花,在小舟上打个“小水仗”。她们采下一片大大的荷叶,搭在头上,躲一时阴凉。
就是这样一个午后,一行人,一直往前划去,整个湖畔洋溢着少女青春的快乐。
荷叶葱葱茏茏,荷花亭亭玉立,偶尔有阵阵清风吹过,清照的发丝随风飘荡。看着在荷叶之中游移的身影,她就像那些荷花一般的千姿百媚,夺人眼球。她突然的一个回眸,恰似一刚刚绽放的荷花,美不胜收!点点晕红的荷花在空中飘散开来,洒落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她轻轻地采摘下翠绿的莲蓬,调皮地剥开,和大家一起分享着莲子。
“你一颗,我一颗……”
少女清脆的声音柔美如丝,动人心扉,每一个字都让人心神倾动。时光总是短暂,晚霞映红了天空,映红了整个湖面,也映红了少女的脸庞,她们似乎忘记了回去,完全沉浸在这个湖水与荷花的世界之中,她们忘记了时间,准确地说应该是她和时间、和这个时空已经融为一体。
她和玩伴们丝毫不停歇地往湖面深处划去,等她察觉之时,已经在荷花深处,不远处的鸥鹭由于受到船的惊吓,振翅而飞。她抬头望向天空,已经是暮色苍茫,心中开始着急回家,却在一时之间找不到归家的路,“争渡,争渡”,恰是此时慌乱失措的写照。
在词中,我依稀看到当时的景色很优美,在鸥鹭受惊起飞的那一瞬间,似乎是这个黄昏最动人心弦的时刻。然而,现在的这些少女们只有回家的急切,无暇顾及周边逐渐隐入夜色的风景,船桨激起的水花、纷飞的鸥鹭,也已然在黑夜之中慢慢消散。世界渐渐归于寂静,词人那清丽动人的脸庞在这样的夜色里若隐若现。
这是一次美丽的经历,她提笔记下当时愉悦的心情,她看鸥鹭起飞那一刻的心情也一定是美丽的,白色的鸥鹭在天空中盘旋着,让这个宁静的湖面充满了无限的灵动。
或许,人生最快乐的莫过于一次这样的出游,不在乎目的地是哪里,在乎的只有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或许,人生最快乐的莫过于品读这样一首吐露清芬的词,沏一杯清茶,放着自己喜欢的音乐,热爱着词中那位风华绝代的女子,以及她的一颦一笑、天真烂漫。
易安·少女
北宋元丰七年,在山东济南章丘这座历史悠久的千古名城里,著名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诞生了。此刻的李府上下一片喜气,李清照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族之中,她的家族熏陶就已经注定了她不平凡的一生,注定了其日后必将拥有卓越的才华。她成为宋词殿堂上的一颗璀璨之星已属必然。
济南章丘,历史文化悠久,这座城四处溢满古色古香的味道。青砖绿瓦,那些高大葱郁的梧桐,在这个夏日摇曳,阳光透过枝叶洒落而下,投落在地面上,树荫下的行人来来往往。街道上的人群熙熙攘攘,古朴的商铺陈列着散发历史气息的古董,仿佛在争先恐后地诉说着这座城的故事。
章丘城并不大,却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散发出一股清新淡雅的气质,历史浇灌着文化,文化书写着历史,这便是章丘城给人的感觉。李清照在一个叫作明水镇的地方出生。明水镇——这个如水般灵动而明媚的名字,也似乎预示李清照的一生将与水有关:如水一般温柔、透明;如水一般经历各种磨砺后汇入大海;如水一般带着忧伤;如水一般富有灵气。
章丘城周围的山层层叠叠,每到晚霞时分,雾气氤氲,整座城隐隐约约的,好似一个罩着白纱的朦胧少女,仙逸灵动,身姿绰约而袅娜翩翩,让人神往。李清照与生俱来的才华为拥有悠久文化的章丘城添写了华丽的一笔,使章丘城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华美的篇章。
一个人的成就与修养多半与其出身有很大关联,李清照出生在一个鸿儒世家,父亲李格非是北宋文学家,字文叔,一生刻意于经学,著《礼记说》。
宋神宗熙宁九年中进士,初任冀州(今河北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今山东东平)教授。李格非与廖正一、李禧、董荣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他还得到了当时著名的文豪苏轼的指点,且与“苏门四子”之一的晁补之关系极好,常常一起把酒当歌,吟诗作对。在官场,李格非也是一个很正派、很有气节的官员。宋朝有兼职兼薪制度,郡守见他清贫,欲让他兼任其他官职,他断然谢绝,其廉洁清正的风骨可见一斑。
据史料记载:“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这有可能是暗指王珪是她的外祖父。李格非在熙宁九年中进士时,已经是二十大几岁,李格非娶王珪长女,是在其中举之后,约在公元1080年,据记载,李格非前后应有三房妻室,而李清照作为长女,她的生母只能是前两房中的一位,应该是王珪长女,而生母早卒,李格非又娶王振辰的孙女为妻,生有与李清照同父异母的弟弟。这大概就是李清照的身世,可以看出,清照早年丧母,父亲李格非对她极其疼爱,让她凭着自己的喜好博览群书。这样的环境,让其性格更为独立,为之后的文学造诣打下基础。
元丰六年,正是宋神宗在位的最后一年,此刻的大宋朝已经危机四伏,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至治平二年国库亏空已达一千五百多万两白银。神宗在位十七年,虽然“不治宫室,不事游幸”,致力于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但依然改变不了大宋朝没落的境况。
宋神宗矢志做一个中兴图强的皇帝,然而却始终摇摆于新旧两党之间,终难使国富民强。但他依然没有气馁,即使是在那样的内外忧患、财政困乏之际,他仍力图“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表现出“励精图治,将大有为”,“愤然将雪数世之耻”的政治气概。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大力推崇王安石新法,他极力调和朝中老臣的反对之声,推行变法,然而也因神宗变法的决心不够坚决,虽几经周折,变革始终没有彻底执行。神宗一直在摇摆不定,他极力在新旧势力中调和,使变法的政治决心没有得到全面施展。可是在变法已显根基,眼看北宋要恢复一线生机之时,神宗却英年早逝。
宋神宗在位时,宋军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大破夏军,占领西夏两千里土地。不过宋军后来在永乐城之战中惨败,灭夏之举未能实现。事后,宋神宗在朝中当众痛哭。他有抱负,励精图治,想灭西夏,惜壮志未酬,于元丰八年含恨而死,卒年三十八岁。
那一年李清照一岁。
那一年由司马光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全书编撰完毕,前后历时十九年。
那一年李格非依然不在汴京为官。
那一年苏轼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同年,年仅九岁的宋哲宗登基,由高太后执政,改年号元祐。
李清照的童年是在父亲李格非的臂膀之下无忧无虑地成长的,李格非对于子女的教育也不同于一般家庭。当时的社会,盛行着“女子不出闺阁”的风俗,但李清照却能够和玩伴外出划船游玩,甚是少见,更是难得。
李清照年少时就极其聪慧,她眼眸里面透着灵气,以她小小的年龄,看着世间的灵动。她常常在夜里挑灯看书,不知不觉到天亮,也常常抄写一些似懂非懂的片段,然后大声地读出她喜欢的句子,口中大赞:“太美了,太美了!”
李格非治学治己的态度严谨,对小清照文学方面的启蒙更是极为仔细,这种来自家庭耳濡目染的熏陶,直接影响了李清照的人生。生在齐鲁大地上,本就受着深厚的中原文化底蕴的浸润,又加之父亲和家族的影响,这些无疑都是李清照成为词宗大师最初的启蒙。
宋哲宗元祐四年,李清照开始了在汴京的生活,等待她的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始,是年,李清照六岁。“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于这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撰写《有竹堂记》,曰:“济南李文叔为太学正,得屋于经衢之西,输直于官而居之,治其南轩地,植竹砌傍,而名其堂曰‘有竹’,诸栋间,又为之记于壁,率午归自太学,则坐堂中,扫地置笔砚,呻吟策牍,为文章数十篇。”这段话是记载李清照一家在汴京的生活状态。彼时,其父李格非官太学正,在汴京置屋,题名“有竹堂”,李格非携带妻女家眷入汴京,开始在宽敞明亮、富有诗意的“竹堂”生活。
李格非在汴京一展宏图之时,正是高太后垂帘听政时期,高太后垂帘后“以复祖宗法度为先务,尽行仁宗之政”,起用保守派大臣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范纯仁等,这其中也包括苏轼。高太后废除了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史称“元祐更化”。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他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三品),知礼部贡举。廖正一,哲宗元祐二年,为秘书省正字。六年,除秘阁校理。晁补之,元祐初年,任太学正,著作佐郎,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
这时期的李格非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宋哲宗元祐元年,李格非官至太学录,他专心著述,文名渐显。元祐四年,官至太学正。元祐六年,李格非“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同在馆职,俱有文名,称为苏门“后四学士”。元祐六年十月,哲宗幸太学,李格非奉命撰《元祐六年十月哲宗幸太学君臣唱和诗碑》。这段时期李格非与“苏门”的命运和官运都是前所未有的顺利。
这个时期,在清照的家中,常常都有学士的聚会,几个文人,泡一壶清茶,谈论古今,谈论政治风云,谈论风雅,谈论诗词,谈论历史更替。在竹堂上,清风伴着文人雅士爽朗的笑声,李清照耳濡目染,她有时在荡着秋千,有时在认真地听着父亲和他们的对话,偶尔露出会心的微笑,偶尔蹙起眉头略略沉思,偶尔发出内心的赞叹。
清照的家教很宽松,没有束缚,家庭给予她最大的宽容,她的生长环境不同于那个时代的其他家庭,整天把女儿禁闭于闺阁之中。李清照从在章丘开始,就常常走出闺阁,和玩伴出外游玩,她经常随着家人游览名胜古迹,早已比同龄的女伴有过人的见识。
李清照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置身于自然之中,对万事万物都带有浓烈的感情,她喜欢抒发自己的情怀,看着朝阳、看着晚霞、看着过往的人群、看着鸥鹭、看着月光、看着庭院的花朵……她喜欢寄情于山水,在诗词之中孕育着无穷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