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含含 日期:2015-11-05 11:10:56
童年的夏夜,有一片“月光下的舞台”。含含童年的真实记忆是故事的灵感原点,而“月光下的舞台”是指导含含成功将记忆变成图画的核心理念。整体的视角是上帝视角,平视和俯瞰的画面较多。
本书采用了双线叙事结构,明线是小米一家的活动,暗线是邻居们各自的生活。明线是推进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暗线穿插于明线之中,暗线的部分并没有用文字去阐述,而是用图画作为叙事语言去丰富故事的生活化内涵。
小米的三口之家是一个幸福的原生家庭,他们的故事提醒成人去思考:在遇到逆境时,我们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示范?爸爸的浪漫提议,充分展现了积极心理学对人的心态的影响。在父母的积极影响下长大的孩子,快乐充实,不缺乏安全感。
唯美温情的邻里故事是本书的亮点之一,从开头到结尾进行了草蛇灰线般的铺排。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不是路人甲,仔细看,就能发现他们的生活,别有一番读图的乐趣。
每个小窗口里都是一个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快乐和烦恼。停电了的一刹那,喜欢踢足球的男孩正在被望子成龙的父亲要求学钢琴;家里刚刚诞生小婴儿,新手爸妈被婴儿的哭声、炎热和突如其来的黑暗弄得措手不及;退休老爷爷独自一个人吃饭,墙上还挂着过世老伴的照片,宠物犬在饭桌下看着桌上的食物;爷爷奶奶隔代抚养淘气可爱的小孙子;一对正在陷入热恋的年轻情侣在月夜下约会,怀春少女站在窗边的侧影美丽婉约……他们的故事,等待你去发现和讲述。
本书简介:
本书是关于停电后人们怎么度过一个美妙夜晚的邻里故事,在平淡生活中寻求浪漫和温暖。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九十年代的南方小城,取材于画家含含的真实经历。故事的主人公是热爱音乐的小米一家,在他们的悠扬音乐和快乐心态的感染下,邻居们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夏夜。最后,原本因为停电和闷热而烦躁的邻居们从欣赏者变成了参与者,一扫生活的烦闷和沉重。当电来了,大家又重新投入原来的生活中,而空气中弥漫着不同以往的快乐因子。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发现生活中一直存在但被我们忽视的美,比如月光、音乐、诗意和爱。
作者简介:
含含:本名韩娴,湖南人,生于1983年。200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专业,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当代插图与传媒专业,师从尤劲东教授,主要研究和插图有关的各种艺术形式,如手工书、原创绘本、书籍插图等。代表作有彭懿“我是夏壳壳儿童幻想小说系列”、《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等封面内文插图,殷健灵少女成长小说系列《蜻蜓,蜻蜓》《玻璃鸟》等封面插图,以及《棋王》、《十八岁出门远行》等封面插图。首部原创绘本《夏夜音乐会》入选首届插图艺术展。前言月光下的舞台
童年的难忘记忆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
我曾问过好几位比我年轻的朋友:童年的美好记忆集中在什么季节?在想一想之后,回答几乎都是“夏天”,而且,大多是在最炎热的日子。我的美好记忆也在夏天。本月光下的舞台《夏夜音乐会》是和我的孩子壳壳一起来到我30岁的生命中的。2013年初,家里养了好几年的君子兰开花了,我也怀孕了。正值此时,带着对童年的深深眷恋,我写出了《夏夜音乐会》的故事脚本。我的家乡位于湖南省湘潭市。小时候,我随父母搬过好几次家。很长时间,我梦中家的场景,一直是一幢宿舍楼,它位于妈妈工作的调塘小学里。从5岁读小学入住,到17岁读大学离开,我在这里度过了12年的美好时光。我怀念那些跟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日子,怀念那时犹如亲人般的邻里之情。以这个校园为圆心辐射到的小城生活,就是我童年的整个世界。我把这种怀念倾注到了《夏夜音乐会》里。从最初写出故事,到最终落纸成书,经历了漫长的两年时间。最初的分镜头脚本,构图和画面体现的情感十分平淡。资深编辑村地春子老师让我先停下来,跳出回忆去审视这个夏夜,这个坐落在一座小城的校园,以及宿舍楼邻居之间的生活和故事。“站在上帝的视角,画出月光下的舞台”,村地老师的这句话瞬间点亮了我。几个月的时间里,经过和编辑们反复推敲,《夏夜音乐会》的雏形——确定的分镜头草图终于打磨出来了。随后,我带着绘画工具,跟随父母回到南方老家养胎。在家乡,我回到儿时生活的小学去收集素材,与还在那里工作生活的邻居交流。我得知,小学马上就要拆迁了。这个校园,连同我们曾经居住的宿舍楼,都将消失在这座城市不断拓展的边界里。那一天,我爬到教学楼顶层,摊开画纸,再次描摹校园、宿舍楼和周围纷涌过来的高楼,夕阳的余晖把我和正在孕育中的壳壳,笼罩在温暖柔和的红色里。2014年初,壳壳如期降临,我体会到了做妈妈的欣喜和辛苦。休息一个月后,我投入了夏夜音乐会的正稿创作。刚生产完,气力时常跟不上创作的步调,我慢慢调整和坚持。画完《夏夜音乐会》的第一张俯瞰全景的画面,我站在桌前久久凝视那个自己曾经生活的地方,波光还在湿润的纸面上闪烁,傍晚的清风似乎带着泥土的味道拂过心田。我流下了流泪——这是我的故乡,我童年的世界,我想我画出来了!南方朦胧的小城,远处的丘陵,湿润的空气,弥漫着菜土水塘气息的城郊……爸爸用一辆自行车载起全家,沿着小径回家。在手工水彩纸上,我用水彩湿画法慢慢地呈现故乡夜晚的唯美景致,希望能带领读者通过这本书,品味到九十年代的故乡和童年的味道。对我来说,故乡是心灵永远的居所。有时候我想,《夏夜音乐会》是童年的我,从远方穿越时间的阻隔,邮寄过来的一盒让人回味的巧克力。小朋友们,将来有一天,等你们长大了,童年也会回馈给你一份珍贵的礼物,等待你的发现和开启。感谢彭懿老师让我与蒲蒲兰结缘!感谢蒲蒲兰成熟的编辑团队!感谢我的导师尤劲东先生给我的中肯建议。奇妙的是,写这篇后记的同时,家里的君子兰又开花了。壳壳已经一岁半,而《夏夜音乐会》也要和你们见面了!含含2015年写于北京荷花盛开的季节 时光音乐会资深编辑村地春子 这部绘本,是作者含含基于对童年的回忆而创作的。停电的夜晚的小小的音乐会,是含含真实的体验。大门旁那栋倚靠着大树的宿舍楼,也是含含以自己生活过的楼为原型描绘出来的。这些儿时的回忆,长久地珍藏于含含的内心深处。最初下定决心要创作绘本时,含含决定把她孩提时代那无法忘怀的生活片段画出来,希望邀请小读者们一起参加那夏夜里精彩无比的音乐会。请打开绘本的第一页。晚霞中,结束了一天的人们纷纷回到宿舍。一片片的水田映照在落日余晖中,闪烁着明亮的光芒。和爸爸妈妈一起骑着自行车、梳着小辫子的小女孩,就是主人公小米。翻到下一页,我们来到宿舍的院子里。宿舍楼上的窗户里,一盏一盏地亮起了灯。小米的家在4楼。开始准备晚饭的时候,窗外,夕阳已经落下,东边的天空,挂着一轮明亮的圆月,闪耀着皎洁的光辉……怎么样?你是不是已经想和小米一起生活了呢?热热闹闹、一家团聚的时刻。可是,这美好的时刻被突然而来的停电打断了。宿舍楼里一片漆黑。很快,爸爸提议说:“去外面开音乐会吧!”大家小心地摸索着走下一层层楼梯,来到院子里,月光静静洒落……接下来的故事,你一定已经知道了吧。这部绘本描绘的并不是什么“大事”,也没有让人心扑通扑通跳的冒险。故事里流淌着的,是夏夜里暖融融的空气、倾泻在院子里的月光、爸爸和妈妈弹奏出的乐曲,还有那环绕着舞动着的人们的欢乐气氛,以及主人公格外满足的心情。那是一个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的回忆场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但绘本,却可以表现光的颜色和黑夜的深邃,也仿佛可以闻到气息、听到声音。就连主人公住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的什么样的家里,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人们的表情、主人公的感情,也都能感受得到。于是,读者也能来体验这场“夏夜音乐会”了。 我想,今天的含含,也一定是伴随着这夏夜回忆成长起来的吧。和着爸爸妈妈演奏的音乐,邻居们手牵着手翩翩起舞……每次回忆起这场小小的音乐会,她的心中就如同点起了一盏温暖的灯吧。 如今,含含的回忆,已经走进了大家的心中。如果什么时候,你感觉心里那盏灯似乎要熄灭的话,请记起这场夏夜音乐会吧。 村地春子:1950年生于东京,1972年毕业于庆应大学,毕业后在日本专业儿童出版社白杨社从事编辑工作,曾担任“可爱的鼠小弟”系列、“眼镜兔子”系列、《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子》等日本代表性绘本的编辑。涉足绘本、童话、纪实文学、工具书等范围广泛的儿童书编辑工作,尤其在绘本界内有很高威望。2008年开始担任北京蒲蒲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编辑顾问,指导培育年轻编辑,协助中国的原创绘本开发。
童年的难忘记忆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 我曾问过好几位比我年轻的朋友:童年的美好记忆集中在什么季节?在想一想之后,回答几乎都是“夏天”,而且,大多是在最炎热的日子。我的美好记忆也在夏天。本书的作者显然是更年轻的一代,即所谓“80后”,她用画笔记下的也是夏天的故事——这是她最难忘的记忆。她的笔是充满感情的。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或七八十年代,中国城镇的物质生活是贫乏的。别说空调,即使电扇也不是家家有,消夏主要靠蒲扇。到了晚上,大家都被炎热赶到屋外来乘凉。所以,才有鲁迅时代的长妈妈讲猫和老鼠的故事,也才有我们小时候弄堂里每晚的童声齐唱。也许,物质条件越是不足,孩子们的乐趣反而越多,因为孩子能得到更多人情的而不是物理的关照。这是一个悖论,但本书正是这一悖论的有趣映照。书中所画的已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小米一家的生活是忙碌而规整的:黄昏,父母下班,爸爸的自行车将一家三口带回家,三人一起准备晚饭,饭后还有家务和作业……忽然停电了。停电让常规的运转中止,让家家陷入无奈。小米的爸爸说了一句很日常也很诗意的话:“月光这么好,我们到院子里开个音乐会吧。”从小米的“好耶”的欢呼中,可以体会到这种音乐会已经是久违了。然后,爸爸的胡琴和妈妈的手风琴,给家家户户带来惊讶和欢欣,人们都下楼来了,开始伴着琴声聊天或舞蹈,孩子们更是像过节一样开心。本来是一次意外停电,现在成为一个契机,让人们重温过去共度夏夜的快乐,有了一种打破常规好好放松一下心情的机缘。——看来,维系常规虽是效率的保证,对人心却是一种压抑。而人是不能只讲效率,而忘记自己的快乐的追求的。是这次短暂的停电提醒了我们;而停电带来的快乐终于成为二十多年后也不能忘却的记忆,成为这样一本恬淡优美的图画书的创作,更是让我们明白了这快乐的无比重要。人往往是以这种偶然的快乐,来激活我们的心灵的存在感,以抵抗麻木和异化的。而艺术(那美妙的琴声和舞蹈),还有小米一家对艺术、对生活的热爱(那月光的启示、琴声中的默契与欢欣,以及散场时的余味不尽……),将常常是人留住自己的精神生活,不使自己成为机器的保证。当然,后来,电又来了,生活又回到常规。但你有没有觉得,本书最后那幅小图,那月光下的故乡,已经比原先美丽多了?经过艺术和心灵快乐洗礼的生活,是不会与以前完全一样的。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让我们保持对艺术、对生活、对心灵的美好感受吧。一个孩子能在童年培养起这种感受,也将有益于他的一生。 刘绪源:作家,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1年生,祖籍浙江,现居上海。主要学术兴趣在中国现代文学、儿童文学理论及中国思想史。已出版著作二十余种,代表作有现代文学专著《解读周作人》,儿童文学理论专著《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文心雕虎》《儿童文学思辨录》及《中国儿童文学史略》,美学专著《美与幼童——从婴幼儿看审美发生》等。2014年,获全国第一届蒋风儿童文学理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