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童悦早教编 日期:2021-12-16 20:05:38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是记不住的,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
但时间一长,这方法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方便,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
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囤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很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交给仓颉管。仓颉又犯愁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行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
仓颉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面留下的野兽脚印来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推广开了,就这样形成了文字。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的记载,最普遍的,也是最为大家所认可的,就是“仓颉造字”的传说。
在洹水南岸一个名叫小屯的村里,有个农民叫李成,农闲时常挑一副担子,走村串巷去给人剃头。
李成手艺不高,加上为人邋遢,很少有人愿意找他剃头。所以,他总爱在田间地头睡觉。
谁知,时间一长,他身上生了许多疥疮,又痛又痒,用手一抓,更是苦痛难当。
李成有一次在田间睡觉,无意间,捡起地上一些龙骨,碾碎后,把这些白面儿撒到痒痛处,谁知,这些白面儿很快把脓血吸收了。不久,他身上的疥疮竞神奇般地好了。
于是,李成就开始在村头田间收集龙骨,并把它们卖到药铺。
刚开始,很多药房不了解这些龙骨有何作用,觉得卖不出去,所以都不收,后来,李成就和大家细心地解说,还当场试验,药铺掌柜查阅药书及请教郎中,这才知道此物乃龙骨,是很好的药材。
各大药铺都纷纷以每斤六文的价钱买下。李成因此赚了不少的钱。
光绪二十五年夏天,有个叫王懿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有一次他身患疟疾,怎么都治不好。听说城中有位老中医专门治疑难杂症,于是就去找他。这位老中医就给他开了一剂汤药,其中有一味中药叫龙骨。
王懿荣从来没听说过龙骨这味药,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这龙骨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
王懿荣觉得这里面肯定有什么秘密。
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
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
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一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于是将这些文字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作“甲骨学”。P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