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鲁 日期:2014-08-16 11:07:28
《沿着歌德的足迹》包括春天里《鸢尾花和星空》,《多少楼台烟雨中》,《春在溪头荠菜花》以及《让马可·波罗流连忘返的桥》四卷。
多少高大宏伟的纪念圆柱,它们都曾经是胜利和骄傲的象征;多少金碧辉煌的宫殿、圆顶、拱门、城墙,它们都曾经是豪华和奢侈的标志。苦难的基督,骄横的皇帝,还有一代代王公大臣,以及黑衣修女、白衣教士……都从这苍茫的暮色里消失了。庞培、恺撒、奥古斯都、奥维德、维吉尔、但丁……都在这座古城的铺着黑色火山石的路面上,在通往卡皮托里诺山的古道上,留下过他们沉重的足迹。到最后,像废墟一样的罗马,成了自己的唯一的纪念柱。
作者简介:
徐鲁,著名诗人、散文家、儿童文学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读者》杂志首批签约作家,有二十多篇作品被选进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已出版诗集《我们这个年纪的梦》《乘着诗歌的翅膀》,童话集《爷爷的打火匣》和“金蔷薇.徐鲁美文系列”等作品集、选集七十余册。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全国优秀青年读物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台湾地区“好书大家读”年度好书奖、湖北省文艺明星奖、湖北省文学奖等。一些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韩文和阿拉伯文等。
目录:
鸢尾花和星空
牛津漫步
剑桥的书香
巴伐利亚森林的启示
沿着歌德的足迹
科隆的小矮人
布勒门市的童话铜像
安妮的声音
鸢尾花和星空
童话的北欧
在以色列的小镇上朗诵
浅水湾的落日
香港的离散与追忆
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小镇鸢尾花和星空
牛津漫步
剑桥的书香
巴伐利亚森林的启示
沿着歌德的足迹
科隆的小矮人
布勒门市的童话铜像
安妮的声音
鸢尾花和星空
童话的北欧
在以色列的小镇上朗诵
浅水湾的落日
香港的离散与追忆
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小镇
多少楼台烟雨中
西陵峡夜未眠
采石矶头哀诗魂
追寻苏东坡的屐痕
神农架纪事
千古一哭“望夫石”
山河册页
清江石头记
流动的飨宴
香格里拉组曲
智慧的大海
春在溪头荠菜花
少年行
村路带我回家
石榴飘香
让我慢下来
有九畦芸豆的地方
春在溪头荠菜花
故乡在哪里
让马可·波罗流连忘返的桥
诞生在水流边的智慧
从浮桥到拱桥
夕阳下的赵州桥
让马可·波罗流连忘返的桥
风雨中的万年桥
我的文化之旅
中小学语文课本和试题中的徐鲁作品我们可以再想象一下:古老的、漆黑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性情古怪、走路无声的黑袍博士,古老的烛台,拉丁文的羊皮书卷,黑洞洞的壁炉,迷宫般盘旋而上的楼梯,肃穆的回廊和围墙,荒无人烟的花园和草丛,通往古老餐厅的无数级台阶,被厚重的窗帘遮住的高高的刻花玻璃窗户,古旧的钟楼,无人居住的石头小屋……如此古老和神妙的地方,难怪电影《哈利·波特》会选择在牛津基督学院作为“魔法学校”的外景和内景。而菲利普·普尔曼的长篇魔幻小说《黑质三部曲》的故事背景,也是在这座具有神秘的中世纪风格的古老的都城里。“乔丹学院”“布里埃尔学院”……虽然出自作家的虚构,但是,它们却坐落在真实的牛津城里。“在牛津大学的各个学院中,乔丹学院最为富丽堂皇,也最为富有。也许它还是最大的学院,尽管这一点谁也拿不准。学院的建筑环绕在三个不规则的四方庭院周围,从中世纪早期到18世纪中期各个时期的建筑都有。”而且,“作为实验神学的中心,不管是在欧洲还是在新法兰西,乔丹学院没有任何可以与之匹敌的对手。”小说里如是写道。
牛津和剑桥一样,有着举世无双的学院制、荣誉学位制、导师制,还有专门训练政治家和哲学家的“辩论社”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一起谈天、喝咖啡、交流学术思想的生活和学习传统。优良的学术氛围和教育传统,自由宽容的学风,是牛津文明、智慧和思想的精华。大师们的灵魂的召唤,浓郁的书香的濡染,高贵的古典精神的启迪,是一代代牛津学子们无限的财富。牛津有39个风格不同、各自独立的学院。有趣的是,许多学院名称都与剑桥的学院名称一模一样,如三一、皇后、圣约翰、基督、麦特兰等等。每个学院都有自己足可炫耀于世的名胜或代表人物。
不朽的童话名著《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卡洛尔。就是基督学院的一位数学讲师。本名叫道奇森。据说,维多利亚女王非常喜欢看这本童话,于是她写信给卡洛尔,表示渴望拜读他更多的作品,不料她收到的卡洛尔的新书,竟是一部厚重的、近乎“天书”的《平面代数几何概论》。自然,女王陛下只好望着厚厚的大书哭笑不得了——她可是看不懂呀!这件小事也反映出了牛津的教授们的幽默和风趣。是的,牛津人是崇尚智慧与幽默的,尤其是那些教授们。有这样一个笑话:牛津近郊的查卫河上,有块教授们洗浴的“教师乐园”。一天傍晚,一艘载满女生的平底船忽略了“女士请勿入内”的告示,擅自驶入禁区,吓得那些正在“乐园”里跳“脱衣舞”的教授们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结果,有位教授急中生智,拿起毛巾赶紧蒙起自己的脑袋,而其余部位却任其暴露。事后大家笑问这是怎么回事,教授回答说:“我的学生们只认得我的脸哪!”教授们崇尚智慧、幽默和风趣,学生们自然也深受影响。
每一个牛津的学生都拥有学校指定的一位导师。导师负责指导学生们的学业和品行,帮助学生安排和制订学习计划。师生关系一般都非常融洽,亦师亦友。导师们都懂得:牛津大学决不培养“绵羊”式的学生,而是培养具有负责精神的人。这样的人今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能触类旁通。
牛津的学生们在轻松的气氛里学习,既好学又爱玩,甚至经常搞点“恶作剧”,其乐无穷。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学者王佐良先生,是20世纪40年代的牛津茂登学院的毕业生。他回忆当年在牛津“大厅”里进餐时的情景说:凡牛津的正式学生。一般都要在所属学院的“大厅”里吃上至少三个学期的饭。
所谓“大厅”,就是饭厅兼课堂,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可以同时吸纳的地方。他在这里念书时,正值战后英国经济紧缩,新任政府厉行节约,对学生们的主要食品也定量供应。早饭时,每个学生手托一盘,里面有一小块黄油,大家都是很吝啬地、“有计划”地吃。谁也不愿一口吞下。鸡蛋也是每周配给一两个。但是有些好心的英国同学常常从乡下的家里或农场弄来一些鸡蛋送给大家吃。在“大厅”里吃饭,还有不少“规矩”。如迟到了或者无意中说出了什么粗俗不雅的话来,那是要受罚的。只要有人看到或听到了什么,总是先大喊一声:罚!受罚者便买来啤酒,盛在一个很大的银杯里,请大家传着喝。学生们这样笑着闹着,也就不觉得饭菜清淡了。院士们也在大厅里进餐。不过他们的餐桌放在一个平台上,和讲台差不多,叫作“高桌”。院士们吃得比学生们好,饭菜都是另做的“小灶”,还有多种佐餐酒。院士们优雅地吃完饭后,一般还要一边喝着诱人的葡萄酒,一边各逞才智谈笑一番,当然,免不了也会开开无伤大雅的玩笑。大厅四壁挂着历任院长和重要院士的巨幅油画肖像。一代代师生就在这些赫赫有名的“先贤”的注视下吃饭。虽然“学校的饭天下一样,总是大锅菜,卫生而无味道”,但是,有这么多的高贵伟大的历史人物相伴,又是身处这样庄严和智慧的大厅里,学生们自然也不觉得什么清苦无味了。……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