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兴诗 日期:2015-06-13 23:04:15
本书收录《喂,大海》《我的独家海岛生产公司》《北方的云》《台北二十四小时》等多篇作品。其中《喂,大海》讲述的是水手阿波在海上的一些奇遇,揭示了珊瑚岛、火山岛等岛屿的形成原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原理来“制造”岛屿。
作者简介:
刘兴诗(1931—),著名科幻作家、地质学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在境内外共出版作品202种275本,获奖147次。代表作《美洲来的哥伦布》被评为中国科幻小说重科学流派代表作;《我的朋友小海豚》被拍摄成我国第一部科幻美术片,获得意大利第十二届吉福尼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荣誉奖、意大利共和国总统银质奖章。
目录:
喂,大海
我的独家海岛生产公司
北方的云
台北二十四小时
前言序:中国海洋科幻的新推动
吴岩
(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也是人类生存的保障。海洋控制着人类最重要的资源供给和运输通道,更调控着天气变化进而影响食物的产量。生活在一个具有漫长海岸线的国度,中国人跟大海的交往由来已久。对海洋神秘辽阔的讴歌,跟对海洋变化万千的慨叹,早已交汇成一幕幕壮丽的音画。在所有这些关于海洋的抒写中,科幻文学无疑是最鲜为人知却最充满内涵的领域。
早在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家就已经开始海洋故事的创作。吴趼人的《新石头记》(1905年)中,就写有乘坐潜艇下海观察洋底的精彩段落。碧荷馆主人的《新纪元》(1908年)序:中国海洋科幻的新推动
吴岩
(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也是人类生存的保障。海洋控制着人类最重要的资源供给和运输通道,更调控着天气变化进而影响食物的产量。生活在一个具有漫长海岸线的国度,中国人跟大海的交往由来已久。对海洋神秘辽阔的讴歌,跟对海洋变化万千的慨叹,早已交汇成一幕幕壮丽的音画。在所有这些关于海洋的抒写中,科幻文学无疑是最鲜为人知却最充满内涵的领域。
早在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家就已经开始海洋故事的创作。吴趼人的《新石头记》(1905年)中,就写有乘坐潜艇下海观察洋底的精彩段落。碧荷馆主人的《新纪元》(1908年),直接描写了发生在未来的一系列海战。新中国成立到今天,中国科幻文学几经起落,但海洋题材的作品时有出现。这些作品中,人们将对生活的渴望、对发展的渴望聚焦于海洋,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民族带来更多亲近海洋的机会,也会造成种种可能的前进障碍。海洋似乎成为了中国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战场。
那么,中国海洋科幻小说具有哪些特点呢?
饱含着对未来海洋生存的多种憧憬,当然是第一个重要特点。未来的海洋,将在人类生存中占据怎样的位置?海洋是否会被人类“征服”?被“征服”后的海洋是怎样的面貌?在这方面,围绕着海上交通、浅海经济开发和深海生存等领域,众多中国科幻作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各种各样的海洋船舶,使中国人的航海梦想被激发,重新开启一个新的大航海时代的意愿得到了满足;各种海洋开发技术的变革,给未来的社会生活带来了福利,也引发了灾难;潜藏深海的来历不明的生化基地,终止了我们亲近海洋的进程……至少对海洋科幻作家来讲,未来的海洋生存包含了美景,也危机四伏。
中国海洋科幻小说的第二个特点,是充满了对亲近大海之人的崇敬和赞美。在这方面,最值得提及的作家就是郑文光。在他的多部作品中,海一直是挥之不去的存在。但这种存在,不是简单的蓝蓝天空下的浩瀚大洋,恰恰相反,郑文光笔下的海充满了地方特色,这种特色既来自海洋本身,也来自滨海的人们。
将大海当作一种象征物来塑造,是中国海洋科幻小说的第三个特点。例如,刘兴诗的《美洲来的哥伦布》,虽然表面上谈印第安人借助独木舟横渡大西洋,但内中暗示的则是第三世界对第一世界构造的当代史的不信任。逆袭过程的本身,彰显了另一种历史的存在可能。
我认为,中国的海洋科幻创作还远远没有达到它的设计极限。无论是近期未来还是远期未来,海洋科幻的题材都还留有丰富空间。近几年来,有关“一带一路”的构想正在从设计走向现实,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构“丝绸之路”,能带回遥远的丝路的激情吗?能带来世界格局的变化吗?所有这些问题,都等待着科幻作家们踊跃做出回答。
为了全面回顾和展望海洋科幻的成果,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大连出版社编辑出版了这套海洋科幻丛书,我感到特别高兴。丛书中收集了新中国科幻文学领域中一些最重要的科幻作家的重要作品。这其中的许多,我都认真读过且记忆犹新。我觉得这套丛书的出版,能为新世纪中国海洋科幻的繁荣带来新的推动,能促进全新风格和内容的海洋科幻不断涌现。
是为序。
2015年5月
刘兴诗科幻小说创作的主要观点是,“幻想从现实起飞”,“科学幻想是科学研究的直接继续”……在儿童文学创作上,刘兴诗主张真善美原则,认为美的意境和语言,真的情感和知识,善的性灵和追求,对当代儿童成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董仁威(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创始人之一)
丛书中收集了新中国科幻文学领域中一些最重要的科幻作家的重要作品。这其中的许多,我都认真读过且记忆犹新。我觉得这套丛书的出版,能为新世纪中国海洋科幻的繁荣带来新的推动,能促进全新风格和内容的海洋科幻不断涌现。
——吴岩(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我曾目睹过一场水下火山的喷发。
那是一次从太平洋上返航的途中。我还十分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异常的炎热。我忍受不住赤道太阳和船舱里所散发出来的热气,就从船头甲板下的水手舱室里跑出来,在驾驶台边的走廊上找到一块阴凉的地方,捏住水手帽当扇子,在胸前挥来挥去,驱赶闷热的暑气和心中的烦躁。
天空中没有一丝风,洋面上静静的,在灼热的阳光照耀下,到处升腾起袅袅的水蒸气,像是一个快煮沸了的大蒸锅。我微眯着眼睛,没精打采地观看着眼前的一切,丝毫也不指望会有什么奇迹发生。
忽然,在左舷边几海里外的水面上,涌出一股白色的水柱。当我拭了拭眼睛,还来不及看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它却变幻成了乌黑的浓烟,冲到了半空中,形成一朵蘑菇云。接着,传来一声惊天撼地的巨响,无数大大小小的石块,排开水波猛冲了出来。天空中灰烟弥漫,遮住了太阳的光辉。灰尘像下雨似的洒落下来,盖满船甲板。刚才那幅风平浪静的画面,一下子不见了,海水喧嚣着、沸腾着,卷起一个个比顶层甲板还高的巨浪,对准船舷猛扑过来。船身陡然一震,把我重重地摔倒在甲板上。
这是怎么一回事?我惊恐地注视着发狂的大海,刚撑起身子,又失去平衡跌了一跤。
“还不快进来,海底火山爆发了!”老万大叔不知从什么地方急匆匆地钻了出来,抓住我的手臂,把我一把拉进船舱。但是在闭紧门窗的舱房里,也找不到一个平静的角落。吊灯不停地来回摆动,脚下的地板发疯似的颠簸着。若不是紧紧抱住固定在舱板上的桌子腿,我准会像皮球般从这边舱壁被抛到另一边,然后再弹射回来。在我的整个航海生涯中,还从来没有遭逢过这样猛烈的风浪。和它比起来,最强劲的台风也只不过像是用扇子轻轻扇了一下罢了。
在这使人头昏脑涨的颠簸中,我无法用适当的语言来描述全过程,只觉得船身像触礁似的剧烈颤动着,仿佛火山不是在海底,而是紧贴在脚板下面喷发。要是再过一分钟,整艘船被抛送到半空中,我也毫不感到惊奇。
这样不知折腾了有多久,好不容易才慢慢平息下来,海面上逐渐恢复了平静。
但是,这是什么样的“平静”啊!海面上依旧冒着浓烟,到处漂浮着红褐色多气孔的浮石和成千上万条翻白肚皮的死鱼。我所熟悉的大海,已经彻底变了样。
“瞧,海里冒出来一块礁石!”一个伙伴手指着海浪里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喊道。
我定睛一看,可不是!就在刚才涌起水柱的那个地方,真的出现了一块从未见过的乌黑色岩石。
“记下来吧!太平洋上又多了一个新生儿。”老万大叔拭净额角上的汗珠,把海图递给身边的值班水手,让他用削尖的铅笔,把这块礁石仔细地描记在海图上。
为了观察得更仔细,船离开航线驶了过去,慢慢绕着黑色岩石转了一个圈子。我这才看清楚,这是一片长宽各约十米的锅形凹地,胶糊状的岩浆还没有最终定型,表面还在不断冒热气呢!
瞧着瞧着,我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嗨,要是让它再长高一点儿,变成一座真正的小岛,该有多好!”我把这一想法告诉了老万大叔,老万大叔听完后,朝我瞪了一眼,说:“得啦!阿波,别又胡思乱想了。”
这个主意虽然一时没有得到老万大叔的赞同,却像在我的心里扎了根似的,总是翻上翻下,一刻也得不到安宁。从那以后,每逢我们的船驶过那个新生的礁石时,我的心仿佛像被它吸引住似的,我伏在船栏上眼巴巴地盯视着它,直到望不见影子才罢休。
“阿波,你真的还在转那个怪念头?”老万大叔吧唧着烟斗,站在一旁问我。
“是的。”我回答说,“礁石是航行的障碍。如果变成一座岛,可以碇泊,也可以供人们居住,那就是另一回事啦!”
“想得倒是不错,”老万大叔点了点头,眼睛里闪烁着赞许的笑意,“但是礁石不是大白菜,怎么才能使它长高呢?”
他一句话问到了点子上。说实在的,这正是我时常琢磨的问题。我查看了许多资料,但是不管在哪本书里,也没有找到帮助礁石长高的办法,这真使我烦恼极了。
想不到这个难题竟在我休假回家探亲的时候得到了启发。那一天,妈妈给我煮了一碗鸡蛋面,我刚拿起筷子,突然听见“轰隆”一声巨响。我往窗外一看,对面的小山上浓烟滚滚,碎石被炸得满天纷飞。
“这是怎么一回事?”我问妈妈。
“公社的石灰窑在开山采石料。”
“哈,这个办法太好啦!”我的心里陡然一亮,放下碗转身就往外跑,也不顾妈妈在后面大声呼唤。我跑到车站,跳上一列刚进站的火车。下了车,我又一口气赶到港口,顺着舷梯冲到我们那只轮船的甲板上。
“有办法啦!”我对老万大叔兴冲冲地嚷道。
“什么鬼点子?”他很有兴趣地问道。
“爆炸!用炸药炸开火山口,让岩浆滚出来。”
“唔,如果真的能这样,那太好啦!”他像是恍然大悟,赞许地点点头,可是稍许沉思了一会儿,又担心地说:“要是岩浆滚出来收不住,可不是好玩的啊!”
“怕什么!难道还担心会把太平洋填平不成?”
听了我的话,老万大叔哈哈笑了,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可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呀!”
话虽是这样说,但是,是不是真的可以这样办,我们俩都说不出个道理来。况且造岛工程又不是几个船员所能承担的,因此,我们决定趁船还没有起航的机会,到火山研究所去一趟,把爆破造岛的想法说一下。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教授耐心地倾听了我的意见,赞许地点了点头说:“你的想法很对路子,火山岛的形成就是这么一回事。你能想出用人工爆破的办法来缩短自然造岛过程,很不容易呀!”
说着,他站起身,指着墙壁上的一幅大地图,对我说:“瞧,光是在太平洋底,高出海底1000米以上的水下火山,就有上万座。要是能用这个设想让它们都冒出海面,成为人类可以居住和开垦的小岛,真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