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丽珊 日期:2022-09-30 07:30:50
1.双封设计;内页采口纯质纸,双色精美印刷,每节附二维码,扫码收听更精彩知识。 2.30年心理教育、辅导一线实战经验,深度剖析64个家庭的真实案例,半步之外,用温和管教助推孩子自主成长。 3.符合22年ZF倡导逐步的家庭教育指导理念,期新的温和管教实用指南。 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们从未设想自己的生活能和父辈、祖辈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在他们眼里生活的意义是既定的,前辈的过去就是他们的未来。前喻文化能够得以保持的两个基本条件 :缺乏疑问和缺乏自我意识。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前喻文化崩溃入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并喻文化,晚辈和长辈的学生在同辈人之间。在快速发展的环境中,新生代所经历的一切不同于、甚至不同于他们的父辈、祖辈,而长辈抚育后代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孩子的成长需要。长辈面临着对先前生活的否定,出现迷茫和焦 虑在所难免。 后喻文化,即“青年文化”,在的历史时代面前,长辈的 经验丧失了传喻的价值。人类将自己所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开 始生活在一个陌生的新时代中。在时代发展的剧变面前,老 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不可避免地酿就了两代人的对立与冲突。
部分 半步之外,用距离保持彼此的欣赏 丽珊幸福心理指出,亲子之间要保持半步之外的距离,既不能“嵌入式”,又不能相隔太远。 父母和孩子的嵌入式关系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为嵌入,父母对孩子的观察缺乏整体;因为嵌入,父母无法站在客体角度审视自己的言行。父母用“别人家的孩子”来鞭策子女的动力不足,孩子用“别人家的父母”回怼父母的自以为是。双方不仅相互嵌入,还引入与外界的比较,唤醒彼此内在的羞愧感、自卑感,恶化情绪体验,降低生命能量。三十年,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给成年人创造了太多发展的可能,他们中有人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而疏于与孩行沟通,不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同在一个屋檐下,彼此更像陌生人。保持半步之外的距离,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自己的身边,同时,可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关怀和支持。 讲 父母是孩子成长重要的资源 孩子先模仿的人是父母或者是陪伴他成长的成年人。身教重于言教,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你决定要将生命传递给孩子之前,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检视自己是否能给孩子做好榜样,你的三观是否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你是否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你是否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你的情绪管理能力如何,是否能够气和地与周围的人互动?你的沟通能力如何,在沟通中能否给对方带来舒适感?你是否能将自己的情感地表达并得到相应的反馈,实现情感互动的“闭环”?你的婚姻质量如何?父母恩爱、家庭气氛和谐是送给孩子珍贵的人生礼物。 如果你已为人父母,那么从阅读本书开始,提高父母的自我修养,因为父母是孩子成长重要的资源。 自信、自尊、善良的孩子可持续发展 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说自己人生的不是文学,而是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说好的老师是他的母亲,教会了他什么是梦想和志向、学活、人生和处世、坚强和不屈、诚实和耻辱、怜悯和同情、宽容和理解、大爱和亲情。莫言写了许多发生在他与母亲之间的往事,我选择其中两篇分享给大家。 我记忆中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垛,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们想象一下这个情景,莫言躲在垛里反复地自责,“如果当时我走得慢点,如果我抱着壶而不是提着……”他可能还在想如何弥补这个损失……当他从垛出来,如果母亲劈头盖脸地指责他不懂得生活的艰辛时做事毛手毛脚,母亲反复提醒却不长记……小莫言是会更加自责,希望弥补过失还是出现逆反呢?“你怎是记得我犯的错呀?难道我替你干活的事情都忘了?”…… 如何帮助孩子接纳自己,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我想莫言的母亲可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格霸蛮的同学甚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后来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莫言的母亲尽管目不识丁,没有学过心理学和教育学,但她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孩子,亲情是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会得到母亲的抚慰;告诉孩子什么是人生,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赢得别人的尊重。 在日常的亲子咨询中,父亲往往不喜欢接受心理咨询,一方面是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牙掉了咽肚子里,他们缺乏求助的意识;另一方面是他们的妻子看了心理学的书籍,尤其是上了心理学课程之后,更难相处了。一些男士跟我诉苦,自从妻子上了心理学课程之后,把课上听来的内容讲给老公和孩子听,把父子的行为对号入座,贴上“问题行为”的标签,“人家老师说被老公疼爱的妻子会格温和,和孩子相处更和谐。我脾气暴躁是你不爱我,你毁了我的人生,还毁了孩子的人生……”妻子内置了许多显微镜,将老公和孩子的言谈举止高倍放大,争吵更多了,家庭气氛更加地紧张。 一些孩子跟我说,自从母亲学了心理学之后变得神神叨叨,爱给他贴标签,用一些心理学的术语挖苦讽刺孩子,炫耀自己看透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令人生厌。由此孩子对心理咨询产生强烈的抵触。学了“非沟通”课程之后家人间的沟通更加了。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可能是讲师的思维架构缺乏系统论,单维度地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忽略了人与人之间沟通是存在差异的;另一方面是学员本身的思维方式和归因类型。 妻子抱怨老公是造成自己脾气暴躁的罪魁祸首属于典型的归因问题。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提出归因理论。简单分为归因朝内和归因朝外。归因朝内指向自我,考虑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而归因朝外则将所有的责任推卸给周围的环境括他人、奖惩、运气、工作难易,等等。另一位心理学家韦纳在其理论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归因朝内的人,将归因于内部稳定因素,他会有感,认为只要我选择正确、充分努力,结果会朝着我所期待的方向发展,他们往往有强烈的自信心、百折不挠,获得之后,对人生更加充满自信。但如果过度归因朝内而不善于向外部寻求帮助和支持,则会陷入焦虑之中。归因朝外的人,放弃了对事务发展的主动权,将寄托于外部环境,缺乏内部挖潜,无法获得感,怨天尤人,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控制权。当然,无论是哪种归因都要适度,过度会出现新的问题。 心理学是一门涵盖很强的科学,学一点碎片化的概念无异于盲人摸象。为人父母如果不学方法是不行的,但如果学错了更可怕。其实要想提升自己和家人的幸福感并不是那么难,多想想自己所拥有的,知足常乐,放弃与其他人的比较,多看到家人的付出,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那样你的目光自然会温和,语气也会轻柔,以达到善解人意的效果。现在开启自我成长之旅,跟随我一步一步审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