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到陵 日期:2021-08-22 11:19:52
本书以空间视角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比较研究为议题,着重从理论基础和实证分析两大块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和阐述,理论分析是实证分析的基础,实证分析又是理论分析的目的。在理论层面上,本书探讨了什么是中小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以及空间视角与新古典视角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差异性结论,探讨了大企业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并开展基于产量序列的Stackelberg博弈和基于价格序列博弈(打价格战)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阐述了在存在贸易自由度或运输成本的空间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产业规模报酬递增和形成产业集聚的根源,并以空间经济学中的自由企业家模型,创新知识资本的局部溢出模型等理论来分析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变迁的动力生成机制,要素流动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等,而这些影响与新古典经济学的结论是接近不同的。本书实证部分的内容,在构造了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省域间和省域内两个层次全面展开。其中,基于省域间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分别对以民资为主发展而成的温州模式,和以外资及其配套需求为主发展而成的苏州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经济增长硬环境(如交通、通信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和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的改善对中小企业初期发展成效巨大,但初期以后,两地区往往因创新动力不足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化。具体表现是,苏州模式下的中小企业大多属于“外资俘获”型,处在优选产业链低端的中小企业规模增长,因更多地受到外在不经济规律的制约而出现“二元化”倾向;而温州模式下的中小企业大多属于市场交易费用节约型,生产经营的封闭性和分散化决定了其单个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的规模增长,因更多地受到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制约而呈现“空心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