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咏涛 日期:2022-08-06 01:42:31
用两年的时间来梳理一个企业二十年的发展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用说这家企业和他
所处的社会横跨两个截然不同的商业制度环境。企业发展模式的冲突、新旧商业环境的影
响、多元化与专业化的痛苦选择,构成了一幅壮烈的画卷。
和万科一样,今年中国有许多企业都迎来了二十岁的生日。如吴晓波先生所言,中国的二十
年公司,还只能是表面的胜利,因为不管他们是否成功,二十年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远没有
到鼓掌欢庆的时候。
在准备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也同样发现,万科二十年的发展也仅仅是“表面的胜利”,甚
至还不能说是“胜利”。为什么?万科二十年的发展,充其量还只能说是为自己找到了一个
方向!也许为这个方向,万科还需要多付出几个、几十个二十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的胜利不
是“表面”的。
坦白说,作者在2002年底开始构思这本书的时候,没有任何有关“二十年”的借口,作者当
时的身份是复杂的,一方面是跟踪万科多年的房地产记者,另一方面也是万科的准业主和业
主。在2002年,中国房地产行业正遭受普遍的信任危机,万科是极少的可以让我们信任的公
司之一,有一本关于万科的书也许是我们这个社会和市场上所必须的。
当时我们设计的思路和本书的结构和现在的成稿有非常大的差别,*初的设想从三个角度来
观察,一是从一个企业和一个制度;二是一个企业和一个人;三是一个企业和一本杂志。在
这样的设想里,我们试图从万科和中国企业制度建设的轨迹,王石如何影响一个企业的发
展,一本杂志如何成为中国*具企业文化传统的精神堡垒这样三个角度,来解释万科。后
来,随着状态的深入,我们发现,王石和万科联系太紧密了,一个制度和一个企业,一本杂
志和一个企业的命题其实都包含在一个企业和一个人的命题下!王石作为万科的创始人,一
个有鲜明个性的成功企业家,他的性格特征和管理方式在万科过去的二十年的发展中已经深
深的植入万科的血脉中,他对万科甚至整个中国企业界*成功的贡献是:在没有任何经验的
情况下,摸索着创立了一个企业制度和一种企业文化。所以,我们*初设想从三方面分头阐
释,其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几经反复,*终我们确立以1994年发生的三件事来带动整个书的计划,万科1984年成立,而
1994年恰好是**个十年的结束和第二个十年的开始,而非常巧合的是,1994前后年发生的
君万之争、万佳风波以及海神广场事件成为王石记忆中三件*重要的事情,而这三件事情的
发生以及*后的处理方式都直接奠定了万科现在的发展模式。君万之争使万科在此后十年间
对资本市场非常敏感,也逐渐意识到一个大股东的支持是多么重要;而万佳百货作为万科多
元化发展中*成功的一个项目,很被王石所看重,而1994年万佳的调整以及“二吴”事件的
发生,将万科多元化带到了一个高度,同时也提醒王石前路的艰辛;海神广场艰难调整所带
来的思考成为万科此后在房地产领域获得发展的原动力。在这样的叙事结构中,王石个人对
企业的影响则贯穿始终。
这本书后来定名为《提问万科》,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作者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赞扬起万科
来。即使是准备重点对万科进行“批判”的章节,我们也无数次的问自己:还有谁比万科做
的更好呢?而且,因为王石对万科员工魔术般的影响力,以及万科企业文化的强大和优越,
我们试图找几个原万科员工来说说万科的“坏话”,以便佐证我们的观点的时候,也很快发
现,这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不管是还在万科或是已经离开万科的员工,在他们眼里的万
科总是完美的难以令人置信,即使是在我们的“诱导”下,指出几点万科的不足,但如果你
还想“顺藤摸瓜”的话,那很快证明就是徒劳。他自己可以说万科的不足,但如果外人来说
三道四,他一定和你急!写到这里,作者不得不小心起来,在《提问万科》的书名下,不知
道会有多少万科的员工会跟作者“急”!?
在书稿的*后修订阶段,在万科总部二楼的会议室里,我们还清楚的记得和董事会办公室主
任肖莉争论的场景。其实,无论如何,至少在表面上,我们都不可能赢得这场争论的胜利。
一个通过二十年摸爬滚打发展起来的企业,它背后的员工对企业发展深刻的领悟,不是外人
或者第三者通过两年的努力就能轻易洞察的。所幸的是,万科自己也认为,二十年还只是站
在一个起点,所有我们“轻易”的结论和思考至少到现在还不能被证明是彻底错误的,时间
给了我们“提问”的勇气。
还必须指出的是,出于对万科的热爱,在很多章节,作者的笔触都有所保留,假如没有准确
的事实做依据,作者在努力避免轻率的结论。我们知道,这是对万科由敬佩产生的爱护。我
们更愿意这本书能引起对企业发展的思考,而不是批判。在本书准备过程中,在中国企业
界,接连爆发了对联想、海尔以及长虹的批判,也许稍做联系,我们都可以因此对万科发出
更多的提问,但这些问题,也许应该属于睿智的读者们。
思考之门已经打开,我们相信这不是*后一本写万科的书,更不是一本关于万科写的*好的
书——因为我们相信,万科接下来第二个、三个十年更值得期待。
说到感谢,首先应该是万科集团董事兼董事会办公室主任肖莉小姐,是她在繁忙公务之余,
连续数个小时与我们商讨细节,毫不客气地指出本书的弱点。离开万科多年的老员工——海
神广场项目总经理郭兆斌、《万科周刊》第四任主编全忠,他们对万科的感情,是对我们*
大的鼓励。没有他们的支持,本书将有更多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