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心澈 日期:2015-11-17 11:04:06
董清奇与《除欲究本》
董清奇,道号乞化道人,或:"赤脚道人",河南邓州人,生卒年不详,大体生活在清嘉庆年间,曾于西安西南隅会真庵疯和洞修行。赤足托钵云游天下,涉足于陕西、湖北、湖南、甘肃、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地,参方访道、穷理尽性,究察修性淳心除欲之理,时人称"赤脚仙人"。董清奇约在嘉庆十八年至二十年(1804-1806)前后,担任八仙庵方丈。在他任方丈期间,恢复了八仙庵的丛林制度。八仙庵在清初就确立了丛林制度,但到嘉庆初年,某个当家人产生了私心异志,把该庵的丛林制度蜕变为子孙庙,把公产变为一家私产,引起该庵道士的不满。当时被尊为"神仙"的董清奇在会真庵潜迹修行。他受到八仙庵道众的真诚相请,出任该庵方丈。撤换了原来的当家人,恢复其丛林制度,行乞募化,修葺了八仙庵,扩建西跨院,并开坛放戒,使该庵出现振兴。《八仙庵十方丛林碑记》云:"嘉庆丙寅,赤脚董清奇复为开修,大振仙宫,留参霞士。"他还总结了八仙庵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穷理尽性、修性除欲的感悟、体会,编著了一部《除欲究本》。?
《除欲究本》刊印于嘉庆十八年。为木刻版,分为6卷,共786页,约14?4万字。从文体形式看,一、六两卷全是诗文,每卷都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次序排列,即前面若干页全是四言诗,接着有若干页全是五言诗,又接着若干页为六言诗、七言诗。第六卷最后几页还有一些杂言诗。二至五卷全是叙事散文、宗教故事及见闻杂记。这些文章有长有短,而且还插有一些诗歌。其构架大体是:每一文章的标题之下用一首诗来开头,最后用一首诗作结,有的中间还插一二首诗歌。从内容看,6卷全文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就是通过涤除各种私欲邪妄,修性炼心,以求复归人的本真纯善之性,达到得道的目的。从这个中心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本阐述道教伦理、道德观的专着。虽然这本书目前还未被研究道教伦理、道德观的人们所注意,但仔细考察一下全书的内容,便可以惊异地看到,这本书继承了王常月的《龙门心法》以明心见性为先的教旨,吸收了儒和佛家的伦理思想,特别是宋明理学中的伦理思想,提出自己一整套关于修性炼心、除欲究本的思想体系。因此,它在道教伦理观的发展史上是有重要地位的。?
一、明确的把人性区分为真常本然之性与性动欲生之性。董清奇一方面继承了《道德经》中关于"常无欲"至清至静与"常有欲"性动欲生思想;另一方面,又吸取了宋明理学关于"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思想,并把二者糅合起来,提出人有两种人性--真常本然之性与性动欲生之性的观点。所谓真常本然之性,亦简称真性或先天本然之性。由于真性体现了道的本性,清静无为,无欲无念,不生不灭,永恒常存。因而真性是纯善的。他说:"人老性不老,人死性不死,真性常往来,就是人不知。""人老是身死是身,真性何曾有老嫩,凝住元阳永不散,尘事末了还转人。"他认为这种真性,就是天理,就是封建纲常,封建纲常是真性、天理在人心中的体现。"人无天理难见性","心即是性性即心","古来英雄好内修,忠孝节义常不昧,四般得一能凝神,神聚自然登神位。"所谓性动欲生之性,即后天"欲理相杂于方寸"之性。真性本来是"虚极"、"笃静"的,是纯善的,但是性心一动,就会有欲望出现,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出现。他认为五官之动,皆主于心性之动。"六门能走神,主意全在心。心里想要听,耳里能走神;心里想要看,眼里能走神;心里想要言,口里能走神;心里想闻香,鼻孔能走神;心里想尝味,舌尖能走神;诸事全不想,自然闭六门,六门照常关,才是真养神。""心动神移,乃是入苦之根蒂","妄念一动,下生百端"。各种私欲妄念,都是由性动心移而产生的。董清奇还用扇--手--心--性之间的关系来说明这个道理。他说:"扇子本是一隘物,扇动非扇是手动。人手亦是一隘物,手动非手心使用。心是肉团一隘物,说心非心还是性。性入心窍拿主意,虚灵不昧他作用。人若不把性拿定,随欲流转失仁正。"?
由于后天的性动欲生之性,"欲理相杂于方寸",因而产生了种种欲念情缘,蒙蔽、污染了真性。"个个有天理,私欲迷本质",使人性中杂入了兽性、畜性;使善心中杂入了恶心、邪心。因此,修性炼心,必须反溯而上,涤除生活上、生理上、心理上种种邪妄欲念,使人心向着虚明澄静,无欲无为的境界复归,即向着真常纯善的本性复归。"斩断三尸六贼灭,赶退群魔不来侵,天理复还反淳朴,得见从前旧主人。""除欲究本"的所谓"除欲",就是要除去人后天活动中所染的各种私欲邪妄,除去杂于人性中的兽性、畜性,除去渗入正心善心中的邪心、恶心。所谓"究本",就是要寻究、炼养,复还人的先天本真之性,就是要"归真返本"。慎修好道之士,只有时时刻刻克己去私,私欲净尽,不缘顿息,本体谌然,方能得道成仙。?
二、提出一个系统的涤除欲望情缘的体系。?
《道德经》中曾把"无为"、"无欲"作为人们最高的行为准则。东晋葛洪又把封建纲常和积善立功纳入道教伦理之中。唐代的司马承祯又提出"修心"、"去欲"的要求,他认为人要得到长生不死的"道",关键在于"修心",而修心的关键又在于"主静去欲"。被誉为全真道的"中兴之祖"的王常月,强调以明心见性为先和精严戒法的教旨。在《龙门心法》中宣扬,修道者必先皈依"真三宝"。"真三宝"者,即自己的身、心、意。所谓皈依"真三宝",就是用宗教道德制身、制心、制意。身心意化为三宝真身,依戒定慧法门,行持信心,则定能成道。董清奇在继承了上述修心去欲思想的基础上,总结了自己在各地参禅、访道中,体察、探究自己和别人在不同情境下心□□念的变化、及如何断情除欲的感悟、体会,提出一个全面系统的除欲体系,其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十个方面:?
一是利己欲。他认为在私有社会,人人都有自私利己之心,"家家卖私酒,不犯是好手。"人有了利己欲,就会处事不公,好占便宜,损害天理。"好占便宜反伤己,一定要把天理损,假设禅堂像菩萨,腹内装着妖魔心。""私己处事总不公,处公先将利己亡,就在是处固人身,异说别的全是狂。""私欲都除尽,古镜放光明。照见红尘假,才能出五行。超出三界处,解脱心上绳。撒手得逍遥,出苦作仙翁。""天理常存留人门,私欲不生塞鬼路。"?
二是物欲。人的衣、食、住、行之需,要有许多才能满足。有人把心神精力全挂在物上,为了弄到这些物件,睁的眼发酸,听的耳朵聋,手里胡挽旋,脚下不能停,昼夜打算盘,忙乱主人公。"结果是"人爱弄物玩,颠倒被物弄","挣金有百万,精神都耗尽,死后攒空拳,一件拿不动。诸般都放下,罪孽浑带尽。"?
三是□□。董清奇认为凝住人体中的精气神,可以长生,而□□是盗去人体元阳、败坏精气神的元凶。"世人都好贪色,也知贪色损神,既知就不该做,都图快活开心。快活有伤性命,就在此处走滚。修行先去快活,然后才养精神。""有等色徒暗盘算,娶个美妇赛天仙,日夜追欢永不离,就得色劳死也甘。修行合他不一样,只怕色心未除完。二六时中用工夫,时时刻刻加防范。略有一刻失察觉,色念一动精神散。神散一定落苦海,定入输回改头面,昼夜忧愁这件事,除尽才了平生愿。"?
四是名利欲。人若被名利欲污染,就会黑着心肝,损人利己,生出种种坑蒙拐骗的恶劣行为,"清酒红人面,财贝黑人心"。"都好争名利,未曾有大义"。"世有一等人,张口卖良心。心灵生巧计,韬略惊鬼神。广做异端事,粘着哄骗人。自己专弄假,昧心说己真。因果付肚外,天真全不存。豁出己变驴,损德行不仁。如此为的何,求荣利己身,公欲免地狱,存正祸不侵。虽然存正好,到底荣是根。荣根若不除,正也存不稳。""去了名利心,好似脱笼鸟,放下千斤担,一身多轻巧。"?
五是富贵欲。董清奇把富贵欲认为是缠绕人心的无形绳索。他说:"富贵恰似绳万根,万绳别的单绳心,解开这条生那条,生生变化言不清。荣华照得眼睛务,两股无不损精神。都知二物带不上,舍生忘死要挂心。""良田治千顷,死后占一冢;瓦舍盖千间,睡卧席一领……死后攒空拳,一件拿不动。诸般都放下,罪孽浑带尽。不如去妄想,凡事听天命。知足是富汉,自有乐无穷。"?
六是多□□。修道者欲求长生久视,就要割爱断情,万念俱灭。"盼缘爱心揽在心,思虑妄想昼夜忙。念头不息如爆豆,耗散精神全不讲。""修行理当断人情,一点真心硬似铁。性情炼成纯钢剑,斩断欲缘少折磨。一心要往西天盼,勇猛精进不休歇。""身边无爱物,烦恼不相侵。"?
七是嗔欲。人如果动辄揽气发嗔,真性就会经常处在苦海之中,因此好修之心须戒嗔。"气是无烟火炮,但着心中发燥,腹内往来不息,精神暗里消耗。不发还犹则可,但发就是凶兆,勉强忍在心里,病重定把命要。真是身中大患,气根没有除掉。"?
八是嫉妒欲。看到别人好,心里就不舒服,总想暗地里去伤别人。此欲不灭,难悟真性。"常怀旧恨生嫉妒,不知想拿谁报仇。腹内有个催命鬼,催着叫人入丰都。有人但挂着一毫,变脸发威作凶徒。自己未曾治伏心。随欲流转任性做,自己反说人不是,自己不是自不究。""对人说的公道话,本心暗里生嫉妒,天无私情亲有德,无德之人天不佑。"?
九是杂念妄想欲。在董清奇看来,任何杂思妄想,都会妨碍对清静淳明道性的追求。"妄动一念,下生百端;百端之变,无不动乱;从此堕落,从此受患。""前思后想心上挂,三尸六贼搅乱心。忽上倒下心不定,恶根未除常发生。下功苦苦除杂念,搜尽宿根成净土。""意马常擒性自明,金石良言真可听。擒住意马得清净,静定自然智慧生。""人不除妄想,一生不安宁。"?
十是自傲自夸欲。董清奇认为,自傲自夸不揭自己短处,不改自己的过失,是难于脱掉凡尘,扎下圣根的。"腹内暗暗存胜心,举念就想为人师。你要往人头上缘,谁肯着你践踏死。古今那些治世客,都从谦恭下士出。自尊自贵自遗臭,旁人闻着厌恶死。""到处风俗无大差,自己都把自己夸。""臊鼠夸他自己香,刺猬夸他身子光,谁肯当场言己过,张口只说人不良。如此要走天堂路,神仙不值纸半张。"而这些人"恰似一个井底蛙,常把井口当大天。"?
董清奇除欲的思想体系,从主导方面看,始终贯穿着道教的"无"、佛教的"空"以及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精神。把"欲"等同于"非","欲即是非非即欲,将欲除完道自成",从而笼统地提出要除一切欲。但是,在有些地方他又正确地将欲区分为两种--公欲与私欲,正欲与邪欲,提出要竭力实现公欲,坚决制止邪欲。"欲动念起分邪正,全凭此处拿主意,是正当为是邪止,保管永不丧天良。利己处事总不公,处公先将利己亡。就在是处固人身,异说别的全是狂。"又说:"是邪当止心莫思,是正除死方才休。假若是邪不能止,是正当行不能行。如此之人不可交,赶早断绝莫恋情。"他对欲望作出两种性质不同的区分,采取两种不同的行为。这在以前的道教伦理思想中是不多见的。?
三、提出了一套换性除欲的修养方法。如何涤除私欲,修性炼心,归真反本,董清奇提出以下几条具体办法。
?
第一,除欲务必要顶真,一丝半点不放松。他认为修性的首要一条,就是要有高度的自觉,要有恒,有志。要懂得"修行不除欲,总是走旁门。欲是心中害,留它是病根。公若想除欲,下手要顶真。只候欲动时,发恨再发恨。诸欲都除完,才能养精神。要得无后患,把它当仇人。""破釜沉舟战,杀尽脱轮回。""我曾受过欲害,只想拿欲报仇。信欲都要除尽,挖苗断根不留。""除情了欲当下见,除去一分轻一分,除过十分才得安。一切□□都除尽,便宜到手乐自然。从此不去游地狱,翻身跳上苦海岸。不用寻找假福地,本心自有真洞天。"?
第二,以理制性,制心要了彻,搜短涤过不自恕。"高人随动先穷理,理通然后才用行。""举动觉着存心好,处终再察平不平。""高人时刻降服心,恐怕自身存下恶,制服自心合天理,成贤成圣作仙佛。""违背天理做事情,自己常搜自己过。自己搜求自己过,搜出己过揭已短。时时刻刻恨自己,恨己不该处事偏。虽然不是无上道,能近天常地狱远。果然常行永不息,邪消正长行改变。""洗心涤虑急改过,也能修仙能成佛。"?
第三,除欲要挖根,换性又换心。"谈起修行玄妙法,公讲换性是根芽。""心里包兽性,人性不得存。学成换性法,兽性赶出门。若能换得过,扎下圣贤根;假若换不过,变兽保得稳。一朝身要死,自入禽兽群。""公要换性有何难,先将世情都放下。一盏孤灯照内观,克去兽性迈天理,日久化成蓬莱苑。""人有两句话,个个口里提。山水容易改,秉性最难移。有人要遵此,一定误自己。自性由自使,秉性何难移。昨日做下错,今日改过非。谁能入我腹,管到我心里。不许我改过,只许我做非。漫说改此过,仙佛由自己。不修总是凡,要修成有期。"?
第四,言行视听,恪守戒律。社会生活复杂,变更无常,为了防止邪妄侵心,一言一行,一视一听,都要严守戒律。"戒眼不看非礼色,戒口不说非礼话,戒鼻不闻香和臭,戒舌不尝酸与甜,戒耳不闻非礼声,戒手不取非礼钱,几般大恶都戒住,行动还戒非礼路。"只有时时刻刻恪守戒律的要求,符合戒律的就坚决去做,不符含戒律的就制止。这样,才能避免地狱之苦,修成天堂神仙。?
第五,苦己利人,积功累行。董清奇认为学道必须经受苦难磨炼,忍受孤凄冷淡与饥寒困苦,"咬钉嚼铁"永不退息。学道不仅要苦己,忍辱含垢,还必须同"利"人结合起来,多做好事。"参方受尽无限苦,苦尽甜来得超脱。""得方便住且方便,得做好事做好事,积功累行凭着此,上天入地由四字。""勇猛前进不退息,积功累行做到头。恰似辊石上高山,推到平处才撒手。时时刻刻用功夫,万魔来缠不避头。道在师傅修在己,自身还得自身度。为人不发冲天志,永堕苦海作下流。"?
《除欲究本》的主旨是除情净欲,修性炼心,但有些地方与讲修性联系着也讲到命功内丹的问题。如"人人想求不老丹,不远就在汝心间。精气神三宝守住,自然而然超出凡。"但他对这个问题没有展开讲,所以这里就不作详细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