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仁明 日期:2016-12-31 12:32:07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在两岸报刊发表的专栏文章,分为六辑:“躁郁时代”、“台湾现场”、“志士修行”、“礼乐文明”、“文化兴邦”、“教育之道”。这些文章从当下社会问题谈起,落脚到回归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上,因目光犀利或直中心怀,遂引起热议,影响不俗;堪称时代人心的明眼洞察,中国文化的入心言说。
本书尤为难得之处在于,作者无论观察社会,针砭时弊,还是描摹世情,兼说文艺,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出发。他寄身中国传统文化二十余载,终能与之相感相亲;于是他谈传统文化,能真切,能动情,能与生命相激荡,与现实相对应。他还原出中国文化最为光明且亲和的一面,如日出山谷,气象一新;如乡音悦耳,安稳人心。他的文字以士者情怀,允诺了一个安稳的现世,喜气的人间。
台湾的文坛巨擘隐地先生曾赞誉作者文章“绝对大气”,本书同样延续了这个品质,无论对当下浮躁的时代,还是荒失的人心,皆关怀深切,对治有方,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
本书附赠《对话与问答》别册,收录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讨论,所谈皆是今人感同身受的现实问题。而作者游刃有余、娓娓道来的对答,不禁令人感叹:唯能解答人们的现实困惑,才见学问之真实不虚。 作者简介
薛仁明,1968年生于台湾高雄县茄萣乡,祖籍福建漳州,台大历史系、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毕业。曾长期困惑于安身立命之道,十八岁时且因之休学半年。十九岁开始,有心于儒释道三家,关心的焦点,是文化之重建与生命之修行。
2009年4月,倾十年关注之力,出版《胡兰成?天地之始》;继而出版《万象历然》(2010年),被誉为“绝对大气之书”;随后《孔子随喜》(2011年)面世,还原孔子的活泼本色,有人称之为“使孔子出土”。
2011年开始,陆续在上海的《东方早报》与广州的《时代周报》开辟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专栏,并曾在台湾最重要的两大报刊文化版面《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和《联合报?联合副刊》长期发表专文,影响渐盛,声名日广。读书人和知识界将越来越认识到,这是一位无法绕开的作者。
目录:
代序?回归历史的轨迹——林谷芳访谈......1
楔子?《人间随喜》缘起......1
壹?躁郁时代[时代流弊,在于人心]
[躁郁]躁郁时代......7
[空言]现代学者太多,行者太少......14
[乖戾]我读大陆读书人的脸......18
[倨傲]请慎言“启蒙”二字......24
[迂执]一以贯之──忠厚者与聪明人之过......28
[骄吝]才情之外,才情之上......33
贰?台湾现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政界与社会]当美丽宝岛变成了综艺岛......39
[体制与现实]不患寡而患不均──从陈光标谈起......44
[精英与民间]隐性台湾与显性台湾......52
[民间与传统]星云法师与中国的人间佛教......56
[学界与文脉]中国文化在台湾?......61
[时代与青年]黄仁宇与宅男......66
[教育与教改]“零体罚”与台湾教改......70
叁?志士修行[自心光明,是谓志士;对应生命,是谓修行]
[元气]万象历然──关于文艺......77
[欢喜]只因那光明喜气——我与京剧的初识之缘......84
[朝气]晚九朝五......95
[兴志]独占一枝春──从梅花谈起......100
[清澈]孔子的明知故犯......106
[气度]孔门第一护法......110
[格局]堂堂汉家岁月......114
肆?礼乐文明[春风至人前,礼仪生百媚]
[人世静好]何谓文明?......119
[文明成毁]华夷之辨......122
[乐著大始]“乐”......126
[清严本真]凡中国乐器,皆是道器......131
[人情之美]台湾的传统底蕴......134
[唯诚唯敬]敬字亭与文化底蕴......139
[四时祭仪]祖父祖母,皇天后土......143
[沉静清和]法隆寺的黄土墙......149
伍?文化兴邦[游于艺,志于道]
[文脉接续]文章华国......157
[天心人意]无心,以成其大──关于书法......161
[平淡天真]纷纭天地,寂寥宇宙──倪再沁老师与台北当代艺术馆大展......167
[温柔敦厚]帮胡适说几句心里话......178
[存神忘形]笑忘三国......182
[文化土壤]关于两岸读经......186
陆?教育之道[使其虚心,使其滋养,使其扩大]
[师生印心]重建师生关系......193
[为人师表]当个神清气爽的老师......197
[端正寅畏]知所寅畏,始可言教......201
[尊师重道]“讲座”与“演讲”......205
[兴味盎然]游春涉险——关于阅读......209
[自在中学]薛朴“留学”......214
[颐养性情]食养山房,唱京剧......222
[耳濡目染]二丫头读三国......228
跋?我的书,我的老师......237
编后记?何以安心,何以为家?......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