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世襄;荣宏君 编注 日期:2021-08-28 10:40:25
竹刻艺术盛行于明清时代,到清末开始衰落,其后几至绝响。王世襄先生受家学影响,对竹刻历史及其艺术鉴赏深有心得。20世纪80年代,常州农民范遥青一边务农,一边摸索留青竹刻,王世襄先生赞赏其作品与精神,两人开始密切的书信交流。从1983年至2007年,二十五年时间中,通信一百余封。在信中,王世襄先生不仅向范遥青指点竹刻艺术的审美要求,更鼓励他用功刻苦,试恢复竹刻目前失传已久的陷地深刻、透雕、高浮雕手法。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抢先发售将王世襄先生的书信与手稿呈献给读者。通过这一百三十五封书信,我们不仅可以了解王世襄先生对后辈不遗余力的培养与提携,也可以深入了解竹刻这一艺术形式的文化内涵与魅力,以及范遥青是怎样从一个农民手艺人成长为一代留青竹刻大师的。
我认为刻十件寻常的不如刻一件极精的。刻平时常刻的技法,不如刻没有试过的技法。只有这样才有长进和提高。我认为这就是奋斗的方向。因此我劝你试陷地深刻及透雕或高浅兼有的浮雕。
——王世襄致范遥青,1987年12月1日
三蛙皆不够精神,比较好的一件是正身伏地的一件,因为它属于“拙”的一类。刻件要拙则越拙越好,要巧则越巧越好,此理应知晓。如在不拙不巧之间,则全无是处。
——王世襄致范遥青,1989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