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迅 日期:2017-03-28 11:01:10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生涯中惟一的一部散文集,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它记录了鲁迅幼年到青年时期的主要经历,追忆了多位家人、伙伴和亲友,生动描绘了一幅清末民初的生活画卷,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主要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特点,文笔亲切耐读、深沉隽永,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这本《朝花夕拾》还另收录了鲁迅先生一部分的精品小说,这些小说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露了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和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狂人日记》描写封建宗法礼教的“吃人”;《孔乙己》描写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以及世态的冷漠与人的隔膜;《阿Q正传》描写辛亥革命前后封建势力的凶残、投机与民众的麻木;《故乡》和《社戏》是对美的赞歌,对现实的批判,对理想的探求;《猫和兔》意寓对弱者的同情,对强势凶恶者的憎恶及与之战斗不止的精神。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发表《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鲁迅1898年入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次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在那里初步接受了进化论思想。1902年赴日留学,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大量阅读西方近代科学、哲学和文学书籍,并开始写科学论文。1904年他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不久弃医从文。1906年回到东京,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与周作人合作,翻译出版了《域外小说集》,写了《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爆发时,积极组织宣传活动。1912年到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920-1926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1926年赴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1927年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科主任和教务长,10月,赴上海,开始了更加光辉的战斗历程,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