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德亮 日期:2021-11-25 15:16:57
一个六安三种茶
提到六安,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安徽省六安地区所产制、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六安瓜片”。其实以“六安”为名的茶品还包括“六安篮茶”与“六安骨”,三者分别归属于绿茶、黑茶、青茶(即乌龙茶)等三种截然不同的茶类。而今天市面上炙手可热的“老六安篮茶”,也非产自安徽六安,而是来自安徽祁门县的芦溪与溶口两乡;至于“六安骨”则源自福建安溪。这三种茶品各自发展出不同的传奇。
“六安瓜片”是一种外形与剖开的香瓜片相仿、色泽翠绿的“片形”绿茶,也是绿茶中唯一一种全由叶片制成、不带嫩芽和茶梗的茶品,采摘时间也较其他绿茶稍迟,通常以谷雨前后采制为最佳。
“六安瓜片”外观特别明亮油润,冲泡后香气高扬,茶汤柔软而鲜醇回甘,上品且带有熟栗般的清香。产地包括安徽省的六安、金寨、霍山三县,尤以金寨县齐云山所产瓜片为上品。开汤后,茶香往往雾气蒸腾,又称“齐山云雾瓜片”。
而“六安篮茶”则是用竹篓包覆的黑茶,以“六安瓜片”为基础,先经过杀青、揉捻、晒青、烘干、筛分与撼簸等工序制成瓜片后加重焙火,经过烘焙、夜露、熏蒸等繁复工序,再蒸压放人小竹篓内,装篓后还得再烘一次;完成后仍须贮存至少3年,释放出最佳风味后才可出售。由于贮藏方式与暗陈的色泽都与普洱茶相当类似,因此近代学者多半将其与普洱茶同列为黑茶类,以别于“六安瓜片”的绿茶类。
如同“越陈越香”的普洱老茶,“六安篮茶”也以20世纪50年代以前、私营茶号产制的最为抢手,称为“六安龙团”。其中以“孙义顺”字号最老也最为著名,茶品以竹篓包装约500克后,上面再覆以竹叶,并以长牙签封装,以全干仓贮藏至今。由于陈期多已超过60年,价格也高不可攀。
“孙义顺老六安”可说是所有陈年老茶中包括普洱茶在内,所附“茶票”与“玄机”最多的茶品了。包含面票、底票、内票、茶团内的药票以及一枚如假包换的“秋叶”等五票。显然,早年为了防止仿冒,可说煞费苦心,却仍不敌数十年来的猖獗仿制。内票中“假冒本号招牌男盗女娼”的警告用语,也丝毫不起作用。
“孙义顺六安龙团”大红色的内票上印有“近有冒称本号甚多,凡赐顾者请认秋叶招牌为记,庶不致误”等文字。其中“秋叶招牌为记”始终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包装的竹笋叶壳,也有说是指秋茶,待拆开后才真相大白,原来包装内真藏有一枚秋叶,令人莞尔,也不禁赞叹当时遏止仿冒的用心。
明朝闻龙曾在《茶笺》中指出“六安茶入药最有功效”,而早年“六安篮茶”大多流行于广东,据说也是因为清朝时,有来自祁门的医师在广东佛山行医,由于当地夏季闷热易造成中暑或肠胃不适,医师多以“六安篮茶”代药。消暑解毒的功能更使得六安茶声名大噪。
尽管六安篮茶与普洱茶同样由绿茶紧压,并且后发酵成为黑茶,但由于产地与原料不同,二者无论口感或喉韵皆大相径庭。我手中就藏有友人馈赠的20世纪40年代“孙义顺老龙团”,茶品明显油光十足、黑亮香醇,紧结不松散。迫不及待地剥开冲泡,红琥珀色的茶汤与一般普洱陈茶的枣红色明显有别,且表面泛起明镜般的浓亮油光,入喉后舒扬的茶气与甘醇仿佛渗透至灵魂深处,令人难以忘怀。尤其入口略苦爽后再回甘,待第六泡以后转为甜醇,陈韵更在唇齿之间留下迷人的香气,最能显现“老龙团”无可匹敌的魅力。
至于与安徽六安完全扯不上关系的“六安骨”,则是外观十分罕见、只见茶梗而不见茶叶的“茶梗茶”。缘于计划经济时代,茶叶有出口限制,安溪铁观音大多带着茶梗销往海外,如马来西亚等地。茶行收货后先摘除茶梗才贩售,拣下的茶梗不舍丢弃,经过烘焙后,竞冲泡出带有火香的温顺浓醇的茶汤。茶梗加上30年以上的陈化加持,所泡茶汤更具丰姿与熟韵,入口的甜稠与饱满感丝毫不输给“六安龙团”,于是成了深受海外华人喜爱的“六安骨”或称“六安枝”。中国改革开放后,出口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成茶不必再配上茶梗,“六安骨”也从此消失。目前存留的极少量老“六安骨”,则被当成古董普洱茶般炒作,这应是安溪魏荫当初始创铁观音茶时所未曾料及的吧?P2-5吴德亮,茶艺家、诗人、作家、画家、摄影家,至今已出版著作共30余本。台湾地区花莲客家人,台湾地区中兴大学法律系毕业。曾获“很好青年诗人奖”,台湾地区茶协会“杰出茶艺文化奖”等。近年来,致力于茶文化的推广与研究,常不辞辛劳,千里跋涉,找茶、写茶、画茶,被各大媒体誉为“茶叶达人”。现为“多方面艺术家联盟”召集人,台湾地区陶艺学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