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编者:杨峻峰 作 日期:2021-11-28 03:31:04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李锡书与族弟李銮宣同时参加庚戌科会试,皆得中。李锡书为第74名进士,殿试三甲第50名。时年房考为松江吴铭茶,座师为王文瑞、朱文正。后李锡书便因归班铨选不遇,于同年秋归静乐故里,并接继配孙氏归家。李锡书在继配孙宜人去世后,曾撰写过《孙宜人行述》,他写道: “明年庚戌,余捷南宫,秋归里,乃接宜人来家,数年分柝,忽得团聚,虽家徒四壁,亦无愁苦矣。居一年,贫益甚。子演伯寅初生。李演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二月生,又无乳哺,艰窘非常。宜人常着败絮,晚无裘稠,当风而卧,亦不病也。甲寅年(1794年),余谋觅食计,得绵山主讲(此处绵山,指绵山书院。李锡书乾隆五十八年膺介休县绵山书院主讲)岁俸修缮三百金,家事初安。自是以来,春出冬归,盖常在别离矣。”
民间传说,李锡书在中进士后,曾按不成文的时例,前往内阁军机大臣和坤府第拜访;以期虽不在亲党巴结孝敬之列,亦不致被列入大不敬的太子党之列。和坤见到李锡书后,自恃有熏天权势、无理蛮横。便不无讥讽地对李锡书说:“哎呀!看你破衣烂靴的,还有个进士的样子吗?”骨强、颈强、膝强的李锡书,忍不了这无理的讥讽,便也反唇相讥,一本正经地揪了揪衣襟对和坤说:“和大人啊,我这衣服虽破,可却是裹了珍珠的破布。”又跺跺脚,提高嗓门不无得意地说:“再说我这靴子靴帮虽烂,可还是正儿八经的底子啊!”一句“正儿八经的底子”刻骨地刺到了和坤出身低微底子不正的痛处。从此,由于和坤的暗自忌恨和背后掣肘,李锡书在宦途上,终难迈开哪怕是一小步。于是便愤然离京,回到家乡静乐,自谋生路,以讲学为业。
以上故事虽系乡间传闻,不足以替代史证以征信历史;但这一故事能在民间特别是在李氏族人中广泛流行,口耳相传二百余年;这其中到底隐藏着多少隐情与不为人知的秘密,既难以言说又实属会心。而事实上,李锡书在乾隆朝也竟然未能出仕,此种巧合又不能不说是隐喻着另一种历史的真实。民间文学的伟大亦正在于此。
嘉庆三年(1798年),李锡书赴都,以备候选。嘉庆四年(1799年)农历五月二日,李锡书奉旨调补四川省汶川县知县。此前,曾于四月二十六日在东长安门内等候掣签派遣,堂上座师朱石君与将军魁伦发签下来,李锡书掣得江西省雩都县(古县名,在江西省南部,1957年更名为于都县)知县。五月二日,引见吏科,吏科……票签称:“奉旨:新掣汀西雩都县知县李锡书调补四川汶川县知县,所贻之缺以某人补授。钦此。”于是,李锡书便打理行装,准备往四川赴任。
李锡书在《宦蜀纪年》中这样记载:“时川省邪匪滋事,正当军需之际,而汶川为两道极边之地,都中无不知之。余不愿借债,乃策蹇出都门也。六月归里,居一月启行,道出陕右。时栈道梗塞,陈仓路绝,驻宝鸡谷口三日。间道驰散关至凤县而城门已闭。启关而入,则九月初二日也。居半月,贼烧草凉驿而西走两当,余乃得行。日驰二百里,五日而至广元。于是安行入蜀。九月抵达郡城,城中晏晏无事,林方伯一人在焉。制府驻绥定,理军务,绥定达州也。居数日奉檄往汶川视事,故于十月十五日至汶川履任焉。”
“汶地在青城山中,两山峻板,一江贯其下。城抵山足,不盈里,烟户十数家耳,役吏得二十余人,县城荒寥不如村落。竟不知天壤间,有如此地面可以立县治也。”其环境之艰难,生活之窘迫,可想而知。
P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