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绝壁长廊--郭亮洞是这样凿成的


作者:万洪志,杨剑虹  日期:2021-12-26 04:13:43




  太行山分为西太行、北太行和南太行三个部分,西太行主要在山西境内,连接着黄土高原,植被稀少;北太行主要在河北一带,植被比较完善,偶有森林峡谷;南太行集中在河南境内,并将河南和山西分隔开来,森林峡谷遍布。由于南太行特殊的地理特征,山中小路多倚靠峭壁而建,由石板堆砌,沿着陡峭的山势而上,立于山下而望,如同“天梯”一般。
  南太行长长的峡谷两侧、如高墙般延绵耸立的石壁,形成了南太行极富特色的绝景————长崖。这种长崖高可数百米,长可数千米乃至数万米,或者由白色石灰岩、红色嶂石岩分别单独构成;或者由二者重叠而成,形成上白下红的结构。由于这两种岩石具有刚强硬脆的特性,以及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裂隙对岩层形成立方体状或长方体状的切割,再加上太行山山体快速抬升使河谷来不及向两侧充分展宽就迅速下切,所以造就出了又窄又深的峡谷,以及峡谷两岸棱角分明、笔直如削的崖壁。白色石灰岩和红色嶂石岩的内部还有颜色、岩质的差异,从而在崖壁上出现极富装饰效果的纹理,以及凸起与凹进的台栈与岩廊。而在白色石灰岩与红色嶂石岩相叠置的岩面上,由于白色石灰岩抗风化能力稍弱,崖壁后退较快,因此在白色石灰岩和红色嶂石岩之间,常常形成较宽广的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有许多就地取材用石头垒建的世外桃源般的村落山舍,背倚山峰,面临深谷,成为太行山的一大奇景。郭亮村,就是其典型代表。
  郭亮是一个行政村名,位于太行山南麓腹地,隶属河南省辉县市沙窑乡,村庄所在地最高山峰海拔近1700米,村前是赳赳耸立的红岩绝壁,村后是层叠峻峭的白云岩峰。郭亮村是坐落于山峰脚下的崖上村落。
  村名由来源于一个人名,此人与曹操处于同一历史时期。辉县市地名志如此记载:东汉末年,有一个叫郭亮的人不满朝政腐败,揭竿而起,拉起人马在太行山里占山为王。郭亮占据的那个山寨,在郭亮村东4公里处,是一个孤出的平顶山头,山头有2000多平方米,至今仍可见到山头上面有10多堆乱石,似是当年倒塌的房屋废墟。山头四面悬崖,最高处80余米,东边有一条石阶小路通向山下。石块垒成的大门高墙依稀尚存,还能看出所设的机关。这座山寨叫汉寨,西侧有一条险道,手脚并用才能上下。
  传说,郭亮的势力渐大,朝廷派大将周君前来围剿。周君察看地形之后,发现汉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其后面是十里绝壁无法逾越,便打定主意:封住两个山谷的出口,郭亮便无处可逃,下山来战,则聚而歼之;不下山,则断其粮道,天长日久,不攻自败。周君领兵在汉寨下方两个山谷出口分设两处大营,一处设在东边的山谷出口,现在的地名即为周君场;一处设在西边山谷的出口处,地名为彰脉地。
  郭亮自知难以杀出重围,便在汉寨上架起一根木杆,木杆上吊几只山羊,山羊的蹄子下放置战鼓,在寨墙边沿插上旌旗。吊起的山羊蹄子乱蹬,蹬的战鼓咚咚作响。起初,周君以为郭亮突围,令各营严阵以待,单等郭亮下得山来聚而歼之。但却只闻鼓声,不见人影。周君揣测山上不过是在搞军事训练,或是虚张声势给自己打气,遂一笑置之。
  汉寨上天天如此,只是鼓声逐渐衰弱,周君度之,应是军中缺粮,兵士力气渐衰。终于有一天,山上偃旗息鼓。周君大喜,带一干人马上山打扫战场。上山进寨一看,汉寨早已是一座空寨,只有几只山羊伸腿死在木杆上。周君回到军营,越想越气,竟然气绝而亡。
  原来,郭亮趁周君麻痹,早已率众从寨西小道,沿绝壁边沿攀岩逃离,在一个山坳里稍作休整,逆石板河而上,从绝壁攀岩上转移到山西境内。这段传说后人称之为“郭亮悬羊擂鼓,气死大将周君”。
  周君气绝而亡的地方所形成的村庄,后人称为周君场,就是现在的沙窑中学所在地。周君场还留有周君的大墓,1958年修公路时把墓挖开,已是一座空墓,只有几个白瓷碗散落其中。
  郭亮率众转移时休整的那个山坳向阳避风,泉水长流,后来有人来这里开荒种地,筑屋为家,来的人多了便成了一个小村庄,取村名郭亮。郭亮沿绝壁逃走的那条小路中间,也有人家居住,取村名会逃迪(chan)。
  相隔千年之后,又有一个名人来此居住,也姓郭,名字叫起来同音,写出来多了3个点,这个人叫郭湸,河南省新乡县定国村人,生于明万历元年(1573)九月六日,卒于崇祯十三年(1640)四月二十二日。郭湸聪明好学,是当地有名的文化人。34岁时,中丙午年科河南乡试第25名举人,38岁时,中庚戌科会试第72名,殿试三甲第213名,赐同进士出身,为肃王册封正使,官居陕西布政司参政。
  郭湸60岁时辞官回乡,由新乡原籍迁到辉县孟庄寓居,后在郭亮村购置山林宅邸作为自己的避暑庄园,每年夏天都要来这里避暑游玩,他写的三首五言诗,是最早赞咏郭亮的诗句。
  P4-7
  给郭亮洞写传,给开凿绝壁长廊的郭亮人写传,是我们久有的心愿,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
  我们生在万仙山,长在万仙山,郭亮凿洞扩路的开山炮声陪伴了我们的青少年岁月。我们所在的沙水村和郭亮村同属沙窑乡,但在我们关于那个时代的记忆中,郭亮村似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山顶部落,有一份神秘,也有一份怜悯。
  由于天梯相隔,以及对天梯的畏惧,我们这些长在山下的人很少上到郭亮村。但每年都有一些日子能见到郭亮人,通常是在两种情况下:一是水利工程或河滩的梯田工程大会战的时候;再就是每年春节文艺演出评比的时候。令我们感到神秘和奇怪的是,无论是大会战还是文艺展演,郭亮人总会位居前列,特别是文艺演出,郭亮人的演出每次都是最大的看点。但偏居绝壁之上,出行异常艰难,生活异常艰苦,又常常使我们这些生活在“平地”的人滋生出一丝悲怜,尽管对于山外的人来说,我们也是深山中的可怜之人。
  “郭亮人在打洞”,那些年,我们经常会听到父辈们谈论这个话题,但他们的语气中,似乎有一串问号随着一柱柱旱烟缭绕于头顶。
  我们见到过辉县愚公移山专业队凿洞的场景,几百条壮汉,有电钻,有汽车,有道轨,热火朝天,场面壮观。而郭亮村有什么?三百来口人,百十个劳力,双轮的架子车都没有,就凭那几个人,那些个铁锤钢钎,真能从绝壁上打条洞出来吗?
  听起来是传闻,讲起来是笑谈。
  讲的人一笑了之,听的人也是一笑了之。
  可郭亮人居然真的把那个洞打通了!
  即使如此,郭亮洞仍没有带给当地人异样的感觉,异样的眼光。不同的只是,郭亮人下山方便了,经常可以见到郭亮人了。但山下的人依然很少上去,走过那个洞的人依然寥寥无几,因为,上山的路依然艰险。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地的汽车多了起来。山下的司机上郭亮拉货,都不敢独自一人开车上去,必须要有人作陪壮胆才敢成行,因为,那条路陡峭险窄,万丈悬崖斜插头顶,要从悬崖下的那个“黑窟窿”里钻进去,而且洞的外侧是万丈深渊,也没有任何防护性设施,那着实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那时候,时不时地会有上级领导到郭亮视察,无论级别多高,无论到公社或后来的乡政府乘坐的什么样的车,上郭亮都要乘坐吉普车,而且都要换用当地的司机。无论外来的司机经见过多大的阵势,经见过多大的场面,到这里都会望而生畏,腿麻脚软。
  后来经过多次扩修,路加固扩宽了,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了,这里便成了别样天地。
  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来此观光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我们便成了一批批同事、同学、朋友以及学生的义务导游。
  ……
  对此,我们谨以一颗诚惶诚恐的心,恭请知情者校正补充。
  本书付梓出版之际,经中州古籍出版社推荐,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同志专门为本书题写了书名,使我们倍受鼓舞!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万仙山景区、郭亮村两委班子对收集资料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辉县市政协文史委委员秦启安、张海、陈喜堂以及辉县市报社的周希涛等同志在资料图片的选用上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平原晚报社资深记者郭书武老师参与了编校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关于郭亮洞早期施工现场的照片,主要选用了已故摄影家王树洲先生的作品,在此特向这位郭亮人民的老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本书没有署名作者的照片系由百度搜索而得,无法注明原出处和原作者,恭请原作者谅解并向本书作者举证声明,我们将专致谢意。
  2017年5月1日,是郭亮洞通车40周年纪念日,我们谨以此书还原一个时代的缩影,记录40年前那些为开凿郭亮洞而付出艰辛劳动的人们,感谢为建造、扩修郭亮洞而给予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的人们。
  谨以此书表达我们对所有为开凿郭亮洞而付出过艰辛劳动的人们的崇高敬意。
  敬礼!向为村民谋幸福,坚韧不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党的优秀支部书记申明信!
  敬礼!向自强不息,战天斗地,誓叫日月换新天不屈不挠的郭亮人民!
  杨剑虹万洪志
  二〇一七年三月六日







阅读提示:绝壁长廊--郭亮洞是这样凿成的的作者是万洪志,杨剑虹,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绝壁长廊--郭亮洞是这样凿成的下载地址

上一本:可爱的豆腐
下一本:象族故事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