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涛 日期:2021-12-26 04:19:18
现如今,到非洲去捕猎狮子、大象,肯定是触犯法律的,就连携带象牙制品出境,弄不好还得锒铛入狱。可是在19世纪,西方的绅士淑女却热衷到非洲狩猎,弄张狮子皮或者象牙放在客厅里,挂上一幅手持猎枪与击毙的猎物的合影,也是炫耀的资本。当然那时到非洲狩猎也要向殖民当局办许可证,于是狩猎也就合法化了。
《在非洲》这本书就是当年狩猎者的自白。作者约翰?T?麦克库森是美国名记者。1898年任职《芝加哥记录报》,在美西战争爆发期间,随海军战船“麦库罗斯号”周游世界,有近两年时间在菲律宾从事新闻报道,曾被派往南非的德兰士瓦报道布尔战争。1903年,加入《芝加哥论坛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报纸做每日首页讽刺漫画,使他赢得了“美国漫画之父”的称号。《在非洲》是他在1909年用了4个半月在东非进行狩猎活动的记录。在此期间,他们邂逅了离开白宫的51岁的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后者也是前来狩猎,为纽约的美国历史博物馆收集大象标本。尽管《在非洲》这本书今天看来是个过时的话题,书中流露的捕杀猎物的喜悦,以及追踪猎物的兴奋与紧张交织的心情,对于今天的读者恐怕多半不能接受,甚至心生反感,但是作为历史记载,毕竟还有一定的价值。
我对《在非洲》的兴趣在于,作者非常真实地记录了当时进行狩猎活动的组织工作和各种装备,令人大开眼界。麦克库森所在的狩猎队仅4个人,他们此行的目的也是为了“科学”的需要: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猎取5头大象,并拍摄动物生活的照片和影片。为此,狩猎队雇佣了领头人1名,持枪人4名,原往民民兵4名,厨师1名,帐篷男孩4名,脚夫80名,马夫4名,小男孩20名。这支由多个种族临时凑成的庞大队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值得一提的是,狩猎活动的组织工作是很有成效的。一家名为纽兰德和塔尔顿合伙公司是专为从肯尼亚的内罗毕出发的狩猎团队配备全套设备。除了个人的衣箱,这家公司不仅把狩猎者在伦敦购买的帐篷、枪支、弹药和食品运到内罗毕,而且当他们到达时也准备好了领头人、持枪人、原往民民兵、厨师、帐篷男孩、脚夫、马夫等。这一点不是任何人都能轻易办到的。
此外,本书对当时东非的自然景观和野生动物作了细致的观察记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比如,刚到内罗毕,小车站里正在进行治疗“昏睡病”实验,在场的英国医生己经发现舌蝇是传播的元凶(现今的报道是萃萃蝇,不知是否一回事)。书中写道:“在非洲,有几块特定的称为‘舌蝇带’的地带,这些地区里,马、螺子和牛没法生存。很多年里,在人们知道昏睡病之前,这些地区就广为人知。”“一个感染了昏睡病的本地人能把这种病从这个国家的这一头带到另一头,一旦这种病暴发,这个新感染地区就完蛋了。”
尽管存在疾病的威胁,非洲极其壮观的景色仍然使人们甘冒种种危险趋之若骛。“肯尼亚山是一座雄伟的母亲山,绵延覆盖了一片辽阔的地域,白雪覆盖的峰顶以18000英尺的高度耸立在赤道上,低处的山坡像公园一样美,遍布着繁荣兴旺的基库尤人和其他种族的牧场和畜群,这片低处山坡上的香蕉林和林木繁茂的河谷中,如画般点缀着几十个不同大小的原住民村庄…”写热带森林:“在某些地方,这片森林像一座雄伟的教堂,巨大的雪松和樟树像高耸的柱子一样挺立着,藤蔓和苔藓编织成的优美图案显示出一种宏大和热带的美丽景象。”写狷羚的可爱:“狷羚是草原的警察,出于一些奇怪的、无私的原因,它自愿做所有动物的警卫,它经常为其他动物承担放哨任务,”狩猎者对狷羚的行为很恼火却无法阻止,以至作者说:“狷羚经常冒着自己生命的危险去警告其他的动物群有危险在靠近。如果我要写一个关于动物的故事,我会用狷羚作为主人公”。因为“一个公正的人会油然地尊重这种高大、笨拙、警觉的羚羊自我牺牲的英雄品质。”类似的记载来自实地观察,可贵之处也在于此。
该书的不足之处是将插图处理得太小,照片也很模糊,不知原著是否原本如此。作者麦克库森既然是“美国漫画之父”,他的插图线条明快,极有特色,如果能适当放大,效果会更好一些。P146-17
好几年前,写过一篇《潘家园淘书记》,照录如下:
说实在话,自从退隐林下,小老儿唯一的一点乐子,就是到潘家园淘书了。
天刚蒙蒙亮,赶快起床,洗脸刷牙,草草吃点早饭,无非是牛奶一杯面包几片,便悄声出门。走在晨光熹微的胡同,鲜见人影,偶尔只有辛劳的环卫工人在清扫家家门前堆放的垃圾。若是冬日,迎面而来的寒风卷起尘土、塑料袋什么的,你得捂住鼻子,加快脚步。寒舍在西城,先得乘105电车经宣武门、菜市口到虎坊桥,下车后转34路公交车。虎坊桥是起点站,这里无论隆冬盏夏,都有人在站台规规矩矩排队等候上车,听说是北京城最模范的车站,很少有人不守规矩加塞哄挤。上了车,找到座儿,_里就踏实了,你可以闭上眼睛养养神,眯个觉打个盹儿都行,因为从起点站到目的地,走天桥、天坛北门,过光明楼、劲松小区,路可不近,起码还得开上半个钟头哩。
34路公交车在潘家圊有一站,车还要往前开。可到了这儿,乘客下得也差不离儿了,男男女女都是来淘宝的,也有提着大包小包来卖赁的。
潘家园据说是京城内最大的旧货市场,当初也是一片空旷的荒地,近十几年四围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倒像是丛山包围的一块盆地,日渐逼仄了。
进了院门,里面是偌大的院子,陆续建起的店铺初具规模。毗连北墙和靠西一条夹道两旁,一溜儿古色古香的青砖灰瓦平房,算是一等的,都是出租的门面,独门独户,挂有字号牌匾,各家有各家特色的专营货物。珠宝玉器、瓷器漆器、字画佛像、珊瑚玛瑙、旧式家具、古旧用具、文房四宝,应有尽有。也有专营裱画制作画框的,有出售石料外带刻图章的,也有私人画室出售字画的,有专营老屋门墩砖雕木雕门窗的。靠东一个开敞的大斤,遮阳避雨,无门无墙,冬天冷得够呛,算是第二等的。这里是潘家园的主体,摊位一家挨一家,是真正的集市,人气最旺,出售的玩意儿也是五花八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摊位就摆在西边的空场或者墙根下,这是更次一等的,那里顶多有一柄遮阳伞,挡一挡夏日骄阳,摊主只能席地而坐了。不过,这些临时的摊位往往藏龙卧虎,说不定就有真正的宝物,那就要看淘宝者的眼力和工夫了。
我每次去潘家园,每每想起曹雪芹用调侃笔法写贾宝玉第一次进秦可卿的卧房:“八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用来形客潘家园里琳琅满目的古董,倒也恰如其分。只是我的兴趣不在于此,也没有鉴宝识宝的眼力,从来是走马观花匆匆而过。
潘家园的吸引我的眼球之地,是靠南墙根一块长条空地的旧书肆,位于一排两层古式楼房后面。贩书的人将旧书刊码放在铺有塑料布的地上,买书的人就在书摊之间的空地走动。去逛的次数多了,大体上也可以看出每个摊位经营的特色,有的摊主专营收藏鉴赏方面的新旧图书,有的专销电子类书刊,有的出售“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宝书、宣传画、海报和毛泽东像章,也有的出售邮品、各种票证,还有的专营中外画册、外文书刊、古典文学、中医典籍,过期杂志,似乎有所分工。至于多数摊位,则是一堆没有分类的旧书,文史哲经、中外小说、人文科技、人物传记、烹饪旅游、美容健身,五花八门,而我的视线往往专注于这些鱼龙混杂的旧书堆。
在潘家圊淘书,可不像在西单图书大厦购书,那里冬有暖气夏有空调,一排排雄赳赳气昂昂的书架,分门别类的新书打扮得漂漂亮亮,任你挑选,那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在潘家园,甭说夏顶烈日、冬冒酷寒,你还得躬身屈腰,睁大双眼,目光如炬,在大海里捞针了。那些旧书也是蓬头垢面,一个个像孤儿院的孩子,可怜巴巴地盼着有人领养。你要受不了这份罪,劝你还是别来,甭自讨苦吃。
不过,对于喜欢书的人,这儿也有乐趣,这是在图书大厦买书体会不到的。依我个人浅见,在潘家园淘书,表面上看似乎没有目标————你压根儿不知道这里会有什么书,然而当你突然发现有一两本过去出版的闻所未闻的旧书,或者是你的潜意识中深藏已久的某个名家的著作,或者是梦里寻它千百度不曾谋面的好书,竟然出现在你的面前,这意外的惊喜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这种奇妙的愉悦如同你在荒山野地漫步,无意中闯入一处风景绝美的世外桃源,那是何等地欣喜若狂啊。当然,这也是书痴的一己之念,不足为外人道也。
多次到潘家园淘书,并没有觅到什么稀世孤本或者海内秘籍,至多也只是几本自己中意的有趣的旧书,更多的倒是寻得7一点闭适的快乐而已。于是随手翻翻,偶有所得,便写T些类似书话的文字。或借题发挥,由此及彼,阐发一点书生之见;或因书中记载引起种种回忆,不由地信马由缰,扯出陈年往事;或就书中某个观点、某件史实旁征博引,道出一点并非无稽之谈的一知半解,如此等等。
不料,这些浅薄的文字竟然得到《科学时报》(今日的《中国科学报》)读书周刊几任主编杨虚杰、麻晓东的首肯,并最终开辟了一个名为“书话岁月”的专栏,坚持数年,陆续发表,倒是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的淘书(先在潘家园,前几年搬家,又转移到了昌平的天通苑),读书,写书话,竟然成了退休十几年一直延续下来的生活的一部分。我真诚地感谢这几位年轻而可敬的朋友。
最近,科学普及出版社社长苏青先生出于对我的关怀,希望我整理旧作交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于是我将散见于报刊的文字电子版加以整理,经责编吕鸣女士细心审读,从中选出100篇,加以分类,配上书影插图,这即是《林下书香》的由来。
对此,我向所有给予我支持帮助的朋友表示感谢,向科学普及出版社苏青、颜实、徐扬科、吕鸣表示感谢。
金涛
201 2年7月22日大暴雨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