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我的父亲王立哉


作者:王建民  日期:2021-12-26 04:20:18




  1912年4月25日,父亲出生在山西绛县东关东南镇的一个贫农家里。父亲6个月时,爷爷因病去世,随后家道中落,奶奶33岁守寡,拉扯着伯父和父亲,靠为别人缝补浆洗艰辛度日。伯父比父亲大12岁。父亲小学毕业后,由于成绩优秀,并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留校工作。通过这层关系,父亲上了小学。父亲小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困,再无力继续升学,15岁时只好单身离家到山西运城市一家当铺当学徒。父亲在当学徒期间根本学不到本事,只是给掌柜家当无薪佣人,且还经常受到凌辱。父亲喜欢上学读书,16岁时辞去学徒工作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商约到省城太原,报考国立师专(师专可免除学杂费、伙食费)。但不凑巧,当他们备好盘缠匆匆赶到太原时,已错过师专招考日期。在升学机会渺茫,生活又无着落时,其他家庭环境稍好的同学已返回绛县,而父亲盘缠费已用完无钱返回,情急中找到当时在国民党某军营中当厨师的同乡老伯帮忙,经过一番苦求后,老乡留他在伙房烧火,打杂,混口饭吃。在伙房,父亲不仅勤劳,还很机灵。别人休息时,他就看书或在地上练字,有时还给伙房叔叔们讲小人儿书中的历史故事。大家都喜欢并疼爱这个不给薪金的编外勤杂工。很快这个在伙房中出现的机灵娃就被军营中最高长官————宋营长————看中,并收编人军营,给营长当勤务兵,负责守电话和内勤工作。那时当兵是很苦的,吃不饱肚子,穿不暖衣服,满身长虱子、疥疮,常受当官的训斥。在这样的环境里,父亲总是忍气吞声,小心谨慎,勤奋努力,从普通士兵被提升为班长(驻守天津塘沽炮台),还参加过一次北伐战争。
  1930年,驻守津浦线指挥国民革命军的陆军的二级上将傅作义(山西临猗县人)为了扩大在北方的势力,就在所属部队中挑选了一批精悍、有文化且具有发展潜力的军士,鼓励他们去报考蒋介石任校长的南京陆军军官学校。父亲幸运被选中,并于1930年至1931年经初试、复试,顺利考人黄埔军校第九期步兵科学习。入学不久,适逢“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北,使他义愤填膺,愈发激起要学好军事本领,杀敌保国的情怀。
  父亲在校期间刻苦学-B,成绩优秀。1934年5月8日,父亲如期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区队长、大队长、军事教官、监护营营长、川西供应局主任参谋、第四十四补给分区司令部副参谋长。1949年12月25日,在第二野战军地下党的授意下,中共川西地下党党委会议决定,为配合成都解放,将第四十四补给分区司令部,改制为成都城防司令部,任命父亲为副参谋长。
  起义后,父亲光荣地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人民军队中历任西南军区后勤教导大大队二中队副队长、西南军区汽车学校军事教员。1952年,父亲调入北京新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任高教六级战术教研室军事教员。父亲在长期从事军队教育事业中,敬业、勤业、精业,具有扎实的军事理论基础和优良的军人素质;在治学上态度严谨,注意研究和探索教学规律,且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四十多年来,父亲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为我军培养后勤专业指挥干部和专业勤务干部做出了贡献。1984年3月,父亲在学院以副师职待遇退休。退休后,他仍不忘学院建设,继续关心并参与教学,积极献计献策,为图书馆义务整理“文革”期间被封存的部分古书,抢救出八集珍贵史料;同时,还为教学义务设计制作军事战役、战术沙盘50个。父亲虽年逾古稀,仍斗志不衰,积极参加党的统战工作。1985年,父亲被推选为北京市黄埔军校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并出席了代表大会。1988年6月1日,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父亲被选为常务理事兼任海淀区联络组组长,1990年3月调北京市黄埔同学会任副秘书长。在同学会期间,父亲与其他同志一起,解决了很多原国民党起义人员历史遗留问题,被誉为“黄埔同学的贴心人”,为祖国海峡两岸的统一大业,做了大量工作。由于退休后成绩显著,1991年,父亲被总后评为“先进退休干部”。父亲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军队,在加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几十年的革命生涯里,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改造世界观和人生观,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经过党组织长期考验父亲于1984年12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终身追求的愿望。
  父亲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工作中,不幸劳累成疾,突发脑溢血于1991年12月17日18时下午6时10分在家中伏案工作时病逝,终年79岁。他在自己心爱的工作岗位上奋斗了一生,体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
  1991年12月24日下午3时2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三告别室为优秀共产党员王立哉同志举行了追悼会。父亲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四周铺满了鲜花,他从容、安详地静躺在白色的花丛中。
  父亲在南京陆军军官学校任教期间,经朋友介绍和母亲桂树珍(籍贯:江苏阜宁)相识,并于1937年结婚。从1938年7月至1949年10月期间共生育子女5人:王华民(男,出生于1938年7月24日)、王建民(男,出生于1940年元月11日)、王幼民(女,出生于1945年4月10日)、王智民(男,出生于1946年7月5日)、王珍民(女,出生于1949年10月15日)。华、建两儿出生于重庆西北铜梁县,幼民、智民、珍民均出生于成都市。
  第一章黄埔往事
  1930年,18岁的父亲怀着效忠祖国的美好愿望考入黄埔军校。
  孙中山先生总结了辛亥革命(1911年爆发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后,辗转十余年在错综复杂的军阀争斗中,得出一个结论: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协助下,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推动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的建立,使国民党气象焕然一新,全国革命形势也为之大振,一时间“到黄埔去”成为全国各地热血青年的响亮口号。
  “黄埔”本是广州一岛名,因孙中山创办军校的校址就选在这个岛上,故黄埔军校因而得名,以区别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在中国土地上出现的保定军校、东北讲武堂、云南讲武堂和其他个别地方派系所建立的一些军事学校。
  黄埔军校曾以首创了崭新的革命制度、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赫赫战功和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而驰名中外。国共两党的许多著名人物,都出身于该校。他们曾团结合作,也曾分裂斗争;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埔军校人物的兴衰史,就是中国现代史的缩影。P3-7
  我爱成都
  一、幼时的回忆
  1937年,父亲随南京中央军校迁往四川后,我们一家居住在成都城北北较场黄埔军校西边(现成都市宁夏街昆明路)修建的简易眷属房区域内。1940年,父亲待稍站稳脚跟后,就把奶奶和伯父全家接到成都。伯父文化底蕴深厚,原在河南省通讯社当记者,来成都后被推荐到黄埔军校政治部任中校科员。伯父一家生活也迅速安定下来。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合家团聚是难能可贵的幸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调到川西供应局任上校参谋主任,母亲在城东永新巷邮电总局接线台工作。考虑家离工作地点近些,于是我们一家搬迁到城东租借的布后街新巷子21号居住。新房屋的居住条件与环境有较大的改善,于是父母又将外公、外婆、舅舅、姨妈从江苏阜宁接到成都。
  布后街新巷子(现已拆除)东起惜字宫南街,西止于红星中路,原只是一条小巷。这条巷子兴建于20世纪40年代初。过去的新巷子门牌号,是一顺排的,从东口进入右侧是墙,左侧是房屋。1——16是连成一排人家。此后两边皆高墙。再往前是17号、18号两个院子。从著名的文化大院19号院往左拐,是20号院和21号院,再一个直角拐后出街口。
  我们的新居新巷子21号公馆,迈进大门,过道两边是4幢独门小院,我们家居住在后厅右侧和正中左侧,共四间房,约140平方米。从独门小院到后厅中间要经过过厅和小院。在小院的左、右两边各有一排房子,庭院中栽有小树木。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在靠后厅的左边角上,长有一棵高大的古桑树,树高4~5米,树干甚粗,一个成人勉强能够合抱。树枝茂密,桑树郁郁葱葱。
  “新巷子21号”里面的建筑房屋全是木结构,窗户雕花,涂着朱红油漆。住在北校场眷属房的奶奶和伯父全家经常到新巷子来玩,由于大哥华民和华美姐都是1938年生(同属虎),大哥约大半岁,两人特别谈得来。华美姐每次来,大哥就喜溢眉宇,显得特别高兴,总是兴致勃勃地陪同华关姐玩斗蟋蟀,观蚕宝宝吃桑叶,或看小人书。两人也喜欢在小院子里打羽毛球。有次两人打羽毛球,玩得很认真,互不服输,对球是否出线产生争执,伯父在一旁笑着说:“‘二虎相争’难得一见。”我记得有一次在一起吃饭时,华美姐碗里的米粒掉漏在饭桌上,奶奶说她是个“漏嘴巴”,我听后百思不得其解,好奇地观察华关姐的下巴,并未发现有小空洞之处,经认真思索后猛然醒悟。这是奶奶的一句玩笑戏言而已。
  记得每年4至6月份,古桑树结桑葚时,是大杂院孩子们最快乐的一件事。瞧嫩绿的桑葚多可爱!一颗颗,一串串,挤挤挨挨地悬在枝头,藏在叶间,好似一个个调皮可爱的娃娃,有的藏在桑叶后,却不小心露出半边脸;有的则偷偷地扒开叶儿向外瞧,挤眉弄眼地似乎在扮鬼脸;有的却大模大样地坐在枝头,微风拂过,得意地摇晃着身子。那柔嫩得能漾出水的桑叶仿佛也在向我们招手。这个时期孩子们每天都跑到古桑下仔细观察桑葚颜色的变化。当发现有桑葚由绿变红,最后呈紫黑色,且个大、肉厚、油润时,一些机动灵活攀树能力强的小男孩,就爬到树上去试尝,当发现味微酸而甜时.就激动地大声叫喊“桑葚熟了!快来吃呀!”这阵阵的叫喊声,像吹聚集号一样,各家小孩呼啦啦地冲出各自家门,集合在古桑树下,高举的双手合成捧状。少数女孩用双手托着围裙,成接桑葚的姿势:“快扔给我,快扔给我!”杂乱的呼叫声,响彻一片。这时站在大树枝上的男孩像英雄一样,将成熟的桑葚摘一个扔一个。树下孩子们,有的捧有的接,有的在地上捡。这场面俨然就是一幅市井生活的画卷。由于各桑葚成熟期不一致,这火热的场面能维持到15——20天。
  街上卖担担面、蒸蒸糕的商人早晚必来两趟。附近的小吃也五花八门.有龙抄手、赖汤圆、麻婆豆腐、钟水饺、夫妻肺片、兔脑壳、二姐兔丁。不用说皮薄馅多的龙抄手,也不用说圆滑细嫩的赖汤圆,更不用说让人垂涎三尺的夫妻肺片,单是那骆公祠小学街旁,随处可见的画糖饼小摊,就让人回味无穷……一副挑子,一边是转盘,一边是糖板和一个小小的火炉。师傅把一块红糖放进小锅里,再把小锅放在火炉上,待红糖溶化成糖浆后,小朋友只交5分钱就可以转动转盘上的指针,并激动地喊着他心仪的那一个糖饼。指针扫过转盘上的小鸡、小鱼、桃子、大刀……如果手气不错,刚好指针定格在大龙上,顿时,在场围观的人们都会激动不已,为你欢呼祝贺!此刻,师傅赶忙舀起糖浆,迅速在预备的石板上勾勒出一条栩栩如生的大龙!新一轮的转动又开始了,大家凝神闭气地等待下一个结果……记忆里,在去上学(骆公祠小学)的路上要经过梓桐街,就在街口上有一家“王二哥”锅盔铺。铺面的工作间很小,一个揉面的台子,一个烤锅盔的炉灶,加上后面的架子。小屋子就剩容纳一人的空间。王二哥做锅盔的速度非常快,揉面、擀面、上炉用焦炭烤,一批8个,10来分钟,被烤得香喷喷的锅盔就递到了我的手上。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滚烫香甜的红糖,滋一下就流了出来。我喜欢用手撕,一点一点吃,锅盔嚼起来特别筋道,不知不觉就消灭一个。此外,锅盔还有白面、包糖、椒盐等多种口味。有老人说当时的锅盔口感好的原因是用老面发酵,用手揉面,焦炭烧烤。现在大多用酵曲发酵,机器揉面,煤气灶铁锅上烤,制作工艺流程变了,故锅盔的味道就大不如以前了。
  外公特别喜欢泡茶馆,天天去,有时一泡就是一天。其实泡茶馆是成都人乐此不疲的一件事。成都气候湿润,周日成都人呼朋引伴邀上好友,买些熟食诸如卤鸭子、卤鹅脚板、卤兔头等荤菜,以及花生、瓜子等茶点,来到……
  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成都的故居,坐落在城西的浣花溪畔,诗人曾在这里居住了将近四年的时间。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篇即是在此写成。当年的故居已被改建为草堂公园,园内草木葱郁,自有一派古朴的野趣。同时,杜甫草堂内收藏了许多与杜甫有关的诗书文物,是国内杜甫研究的重要基地。杜甫为躲避战乱(“安史之乱”)在成都居住时,留下400余首诗作才成就其“诗圣”地位的。
  青羊宫坐落在城西杜甫草堂的东边,它始建于唐代,是四川的重要道教宫观,内有三清殿、紫金台、混元殿。宫内有一只公羊,集十二生肖的特点于一身,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龙角、蛇尾、马嘴、羊胡、猴颈、鸡眼、狗腹、猪臀,其奇特造型令游人大开眼界。据说这里曾是老子骑青羊经过的地方。
  望江楼公园在成都市东南锦江西岸,是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的古迹和游览胜地。园内竹林青翠,石栏精美,有崇丽阁(望江楼)、濯锦楼吟诗楼等景观。30米高的崇丽阁身姿最秀丽,一度成为成都市的标志性建筑。
  都江堰地处北距成都60公里的都江堰市(现已规划为成都市管辖),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自战国秦昭王时修建以后,2300多年来,根治了岷江水患,化害为利,灌溉着广袤的川西平原,使之成为以物产丰庶著称的“天府之国”。主持设计和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是我国最早的水利工程专家。他们访察水脉,总结治水经验,精心设计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和宝瓶口等系统工程。其中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内江和外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主要担负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亦可调节江水,分流洪峰。
  从古到今,每到冬季人们便用竹笼杩槎(竹笼里填满石头)筑成临时围堰,使岷江水或入内江,或入外江,然后淘修河床,加固河堤。到了清明时节,人们便会举行既隆重又热烈的仪式,祭祀李冰父子,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然后拆除杩槎,滚滚岷江水直入内江,灌溉成都平原千里沃土。我国古代水利工程高超的施工水平,至今仍令中外专家赞叹不已。
  青城山是国内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处,距成都市中心约70公里。这里青山四合,俨如城郭,因而得名。山上树木茂密,空气清新,素称“青城天下幽”之称。杜甫曾经用“不唾青城地”的诗句来描述这里的极度清洁。青城山群峰环抱,浓荫覆地,四季山林耸翠,故享有青城之美誉。山上有建福宫、上清宫、天师洞、朝阳洞、月湖等山水胜境和人文佳景。但是景区内最大的特色是幽————山林幽深、古道幽径、山花幽香、亭阁优雅、溪泉幽清。一个“幽”字就集中概况了青城山明显与众不同的独特风姿与神韵。
  成都明天更加美好。当你来到人山人海的春熙路,看到无数漂亮的青年男女;当你走进好玩的海洋公园,听到无数的欢笑声;当你走过安安静静的黄龙溪,闻到阵阵花茶香味……你会觉得成都如一幅水墨画,每笔都有它特定的含义,每处线条都是那么的柔美,每一处风景都是那么的独特。现在成都的宽窄巷子(长顺上街),它就是一张有悠久历史的成都名片。在这里你能触摸到历史留下来的痕迹,也能体会到成都最原汁原味的休闲生活方式。宽窄巷子是成都最古老、最时尚的新都市会客厅。它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好遗存。如今大成都将原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新都市、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金堂县、双流县、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郫县都扩入成都市管辖区。大成都总人口数达1400万,年产总值已达超万亿,在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深圳、广州,列全国第三。如今,成都的历史又将翻开新的篇章。







阅读提示:我的父亲王立哉的作者是王建民,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我的父亲王立哉下载地址

上一本:中国门球风云录
下一本:大鱼小鱼和虾米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