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严敬 日期:2021-12-26 04:21:50
五月初夏的晚风
1
五月四日的下午,李芒请了半天假。他说他想进城一趟。这是一件十分稀罕的事,因为来场三年,李芒差不多没有请过假,是什么事情使他心血来潮,突然想到要进城的呢?如果不是后来出了事,我们也不会觉得事情原来这么蹊跷。他找我替他代班,我说:“代班,可以呀,不过,你得答应,进城一定去泡泡妞。”李芒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
他换上一身平时很少穿的衣服,一下子和平日的他判若两人。暂时从日常劳累中挣脱出来的李芒,三十多岁,高高的身量居然也英气逼人。许多人假若不用为生计奔忙的话,修葺拾掇一番,消消停停,肯定也可以称为帅哥的,就像眼前的李芒。当时我还想,李芒是不是有什么心事了。挨到我们上班,李芒还没有走,他似乎并不急于进城去。我生怕这个对自己有点刻薄的人好不容易产生的一个念头就要这样熄灭了。没有,没有这样。五月四日下午,李芒到了城里。但是,他没有再回来。
当晚,城里的有关单位打电话到我们场核查。场里证实李芒是我们场里的职工。接着,场里被告知:李芒在穿越公路时,发生了车祸。
李芒的所有亲人都在千里之外,考虑到我和李芒是同乡,场里的干部也带着我一同前往料理李芒的后事。
李芒整个人已经变形,侧面驶来的汽车撞到了他,他左边半个身躯的骨头全部折断,在那可怕的一刹那,他的身体朝后飞了出去。
李芒随身的遗物除了一个装有几百元钱的钱包和装在钱包里面的上岗证外,就是一部刚买不久的手机。银灰的手机上没有一点血。
李芒被移入了殡仪馆的冰柜。他也许要在里面躺上几天,等待他的家人最后见上一面。
我的目光又转移到那部手机上,这部三星801的手机,李芒曾对它爱不释手。现在主人去了,它仿佛成了孤儿。它和那只钱包一起被交给了我们场领导,领导接过遗物时像是握着一条蛇,他又把它们转交给了我。我什么也不怕。我拿起手机,还将它打开。一个念头在作怪,我要了纸和笔,从上面抄了一点东西。我只是想用这没有隔阂的动作来怀念我的同乡。
2
李芒的家人来了:他的妻子,七岁的儿子,还有他的老父亲和他的兄长。一家人围着被冻结的李芒哭成一团。儿子呼唤父亲,父亲流着老泪捶打着冻成冰块的儿子,兄长也泣不成声。最惨的就是李芒的妻子,她昏死过去好几次。
接下来,我们陪着李芒的家人听取了整个事件的经过,又办理了一些必要的手续。最后,定了一个日子,和李芒诀别。李芒躺在柜子里,对他的悲痛欲绝的亲人们,显得那样漠然。他像一个狠心的即将远行的旅人,对伤心的泪水竟然不屑一顾。
李芒的家人几乎没有获得什么赔偿。在办完李芒的丧事之后,他们随即黯然离去。
我本来想带李芒的家人到他打工的地方看看,但又觉得不妥。我陪了他们两天。场里将李芒的遗物交给他的家人,最后,他的家人带着他踏上归途。
3
之后,我觉得疲惫,情绪低落得要命。五月,天气已经非常炎热,在海南,夏天从二月份就开始了,它的脚步走到这时候,早就变得灼人可怕。阳光罩在身上,给人一种明显的压迫感。我终日昏昏欲睡,迟钝、麻木而又烦躁。
潘姗,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正打定主意和我好,她总是待在我的房里不肯走。
“李芒真够倒霉的,八百年不进一趟城,去了一次,就遇到车祸。”潘姗说。
她还说:“李芒那么小气,居然想到进城逛街,不可思议。”
她又说:“他肯定有心事。”
我不想和她讨论李芒,如果讨论下去,一般的结论都是,男人都不是东西。
我的嗜睡期还在延续。我经常上着班就睡着了。人年长了,脸皮也厚了,小时候念书,在课堂上睡着,被捅醒后一定满面羞惭,现在不再这样,反而觉得理所当然。
我对一切失去了兴趣。下午下班,我甚至连澡也不洗就开睡。这期间,电视里转播了多少场球赛和通俗歌曲音乐会,有多少茶会和牌局没有及时赶赴,我统统不知道。
五月,差不多就这样走完了。
有一天,我忽然想要进一次城。开始我也不知道去干什么,或许就是随便逛逛而已。我还没有忘记李芒。李芒是从城里消失的,现在,他动身回到了乡下老家。
李芒每年都说要回去,但每年都没有回去。我闹不清他是真的想回去还是真的不想回去。我劝过李芒:“回去看看,看看老婆和儿子。”
当我想要进城,我就搭车进城去。李芒也是这样进的城。
在车上,我骤然想起家乡麦收时的情景。(P1-4)
严敬写的故事,不是当事人物的故事,是作者如何想象和感受这些人物的故事,因此是自由的,奇丽的,甚至是神秘的,有南国潮湿土地和草木里的灵机一动,有切入世界时真实的个人视角。
————著名作家、学者 韩少功
严敬作为一个业余作者投入了比一些职业作家更多的专业精神。他的别致,首先来自出色的表述语感。严敬的小说同时具备闪烁中的不确定感。严敬的另一特色是克制。他不动声色,蓄意冷淡和间离,不做态度上的表面流露。
————著名散文家 周晓枫
严敬是一个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作家,他对文学的形式感有着近乎苛刻的挑剔态度,严敬的小说总给人一种似真的幻觉,而最后他又将这种幻觉打碎,从而全面质疑了现实世界的逻辑,这使他的小说总是弥漫着一种特殊的形而上的哲学意味和诗性色彩。
————文学评论家 刘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