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纳家户旧事


作者:纳志祥  日期:2021-12-26 05:06:13




  第五章
  翻山越岭
  越过黄河,到达山西境地。
  前面巍峨的吕梁山,山脉蜿蜒曲折,山势雄奇险峻,挡住了拉骆驼人的去路。驼队一路上坡向一个山谷进发。山路是在两山夹峙的山坳中自然而成的山道,再经人工修筑形成山间小路,俗称羊肠小道。起伏的羊肠小道高高低低,曲曲弯弯,拐过一个山嘴又伸向另一个山嘴,看也看不到尽头。
  山路两边是高耸人云的崖壁,陡峭的崖壁把天空挤成一条天缝,天缝间的白云里,几只山鹰展开宽大的翅膀,顺着山谷的上升气流,盘旋翱翔。
  山谷间,粗大健壮的松柏树,延伸到山顶;枝叶繁茂的灌木林,掩盖着山体;一人多高的蒿草,染得满山翠绿,还有各种颜色的山花,红的、黄的、粉的、紫的,争奇斗艳,把整个山装扮得山花烂漫,如诗如画。
  可能是造山运动的结果,从山的断面看去,地壳把整座山体挤压成像波浪一样的石缝截面,各种色彩的石块一层压着一层,还有硕大的奇石夹在石缝中。大石块好似没有支撑点,从下往上仰视,就像马上就会掉下来一样,走在山石下让人提心吊胆。
  山脚下,从石头缝里流出来的泉水把山路弄得湿漉漉、滑溜溜的,骆驼走在山路间,好似过独木桥一样,小心翼翼,每一步都得走得很稳,很慢,比起在沙漠里行进,速度明显慢了很多。
  由于山路陡峭,为了保证安全,纳耀庭决定四个人每人拉一串骆驼,马金贵打前锋,纳耀庭紧跟在后面,曼苏尔和三娃子依次随后。
  虽然山路吃力难走,但面前的青山绿水,奇石怪树,加上一大串骆驼在山谷间蠕动,使山涧生气盎然,如画的景致,让人情不自禁地驻足浏览。无限风光改变着路人的情绪,活跃着路人的思维,激发着路人的想象。走路的人暂时忘却了爬山的辛苦,反而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曼苏尔第一次走这样的山路,见什么都新奇。一会喊:“你们都来看,这块石头像不像牛头?”一会又喊:“你们快看,这块石头像不像乌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千奇百怪、千姿百态的山石。这是出门以来大家伙第一次有这么好的兴致观山赏景。
  山路盘山而上,骆驼队像是挂在了半山腰的一串珠子。头顶上面是顶天立地的高大山峰,脚底下是让人一看就眩晕的万丈深谷。山路不是很宽,如果不小心,一脚踩空,落人悬崖,那就粉身碎骨了。纳耀庭招呼大家,提起精神,集中精力,留点神,小心走好每一步。
  山谷里,天气瞬息万变,刚才太阳当头,还是晴朗朗的大白天,突然太阳落到山后边,蓝天一会变灰变黑,很快进入黑夜,刚才还热得火辣辣,现在却寒气逼人。
  马金贵提议说:“掌柜的,天黑了,山路难走,怕有危险,我们还是找块宽畅一点的地方过夜吧。”
  “也好,前面那个山洼洼避风,我们就在那里住下来。”纳耀庭一边答应,一边指挥大家在山洼洼里卸下驮架,安营扎寨。
  骆驼乘着天黑,在微弱的月光下,像通人性似的一个个抓紧时间,啃吃山石问的小草,舔食石缝间的泉水。
  三娃子和曼苏尔用几块大石头垒成一个石窝,在石窝里砌上锅灶。
  三娃子一边砌石头一边提醒大家:“山上树多,容易着火,小心点,着了火那可了不得。”大家都觉得他说的很对,小心地拢着火,生怕火苗漫过石窝烧着山草。
  吃过晚饭,大家用清凉的山泉洗“阿卜达子”。在山洼里找不到西方,他们只能朝向太阳落山的方向,做“底格尔”的“乃玛孜”。
  礼毕,接“杜畦”后,向真主祈求一路平安。
  在深山峡谷,万籁俱静,除了骆驼的咀嚼声,再也听不到一点动静,这一夜,大家都睡得很踏实。
  清晨的山谷,云山雾罩,渗透着几分神气。白云在山顶盘绕,雾气在山涧流动,在山风的驱使下,白云像万丈瀑布倾泻直下,向谷底垂落,山涧的雾气,向山沟四周扩散,瞬息间山体变成仙境,透着仙气。山谷里,或露出的山头在云中飘摇,或露出的谷底在深山处蠕动,,或云雾相会合,眼前是一片迷茫,或云消雾散,山谷又恢复了本来面目,让人不由得感叹:“大自然太美妙了!”
  太阳已普照山谷,云雾已不见踪影,一群长着五颜六色羽毛,拖着长尾巴的山鸡带领着一大群小山鸡,“喳!喳!喳!”地惊叫着,从山崖这边飞向山崖那边。
  “造物主啊!你的伟大,你的神奇,让人肃然起敬,让人心灵震撼,只有你主宰的世界,才能这样气象万千。”
  驼队又翻过两道山梁,盘山路向另一座山谷延伸,快中午时候,大家来到山谷间的河滩,一股山泉从深山峡谷奔腾流向山下。
  山谷变得比较开阔,水草旺盛。两天的爬山已使他们筋疲力尽,几个人的脚上都打出了一串串血泡,大家决定在这里休息半日。
  纳耀庭脱掉鞋,白布袜子被干了的血液牢牢地粘在脚上,没办法取下来,他只好把脚连同袜子一块放到泉水里浸泡。等了一会,血液在水里泡软了,才把粘有血水的袜子脱下来。他一看,脚上的血泡一个连着一个,用树刺扎破后,黄水和血水都流出来,刺心的疼痛让他牙关咬得更紧。他虽然疼,但又不愿意说出来,他知道曼苏尔他们一样疼痛,他现在只能强忍着疼痛,鼓舞大家的士气。
  曼苏尔、三娃子脚上也都有好几个泡,脱掉袜子,“唉哟、唉哟!”疼得直叫唤,只有马金贵常走山路,算是好一点,脚上只磨破一点皮。
  骆驼在山石间走长久了,肥大的肉垫子也受不了硬磨,骆驼蹄子有的碰在尖石头上划破了皮,有的磨到细肉上,渗出血水。
  骆驼当然无法表现痛苦。它们见到了山泉,不顾一切地挣脱缰绳,争先恐后地饮水、吃草,极力满足生存的需要。
  可是人就不一样,如果不缓下来还能坚持多走一会,现在一缓下来,痛苦和疲乏一起袭来,谁也懒得动弹一下。
  大家横竖躺在石坡上,仰望着蓝天,没人愿意洗脸、喝水,更懒得烧水做饭。
  又到了礼拜时间,大家这才都打起精神起来礼拜。因脚烂了流着血,按照教规司以免洗“阿卜达于”。
  等到太阳又要落山时,纳耀庭才招呼大家拾柴,烧火做饭。
  曼苏尔拿着阿依莎亲手缝的白布袜子到水里清洗,洗着洗着,曼苏尔看着白布袜子上“万不断”的花边旁绣着的一朵小红花发愣,这使他又想起了临走时那天晚上。
  这“万不断”花边是阿依莎临走时绣上去的,说祝福他“万事如意”。
  曼苏尔发问说:“万事如意是真主的前定,绣个花边就万事如意了?”
  阿依莎说:“就那么个意思,是人家一点心意嘛!”
  曼苏尔说:“好,好,你的心意我领了,为什么边上还绣一朵小红花呢?”
  阿依莎笑了,双手捂着脸笑得很灿烂。
  曼苏尔说:“笑什么,是不是让我再找一个小红花?”
  阿依莎生气地说:“去你的,我是手被针扎烂了,一滴血掉在白布上不好看,就顺手绣了一朵小红花。我想,看到小红花你就会知道我多想你。”阿依莎泪花在眼眶里打转,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曼苏尔抱着阿依莎亲了个够,开玩笑说:“我记住了,我最心爱的小红花,穿在脚上走天涯,你该高兴了吧,哈哈、哈哈!”
  阿依莎把袜子亲了一下放在曼苏尔的背包里。
  曼苏尔想着想着,绣有小红花的一只袜子已在水沟里飘出去很远,他怕别人看见,赶紧跑过去抓起袜子,在水里清洗。
  三娃子看见曼苏尔又在想心事,拿起一块石头扔了过去,石头打在流淌的水面上,溅起了水花打落在曼苏尔的身上、脸上。
  曼苏尔起身追过来抓住三娃子就向水边拉,三娃子力气大,一摔把曼苏尔绊倒。曼苏尔不服气又抱住三娃子摔,三娃子站立在那里任凭曼苏尔怎么绊也没绊倒,这时三娃子弯腰抱住曼苏尔的双腿,头朝下来了个倒栽葱。曼苏尔坐在地上喘着气,再也没力气和三娃子打斗了。
  三娃子一低头,看见地上有个香荷包,捡起来双手举得高高地喊到:“你们看,这是什么?”曼苏尔追过来抢,三娃子就是不给,曼苏尔三哥哥长、三哥哥短地叫个不停,三娃子闻了一下香荷包说:“快给大家闻闻,香包包都馊了,变成臭包包啦。”
  纳耀庭和马金贵听着都大笑起来。
  P190-193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故事中主人公原型名叫纳彦景。
  纳彦景,字耀庭(1891——1963年),享年72岁,哈吉,籍贯纳家户,世代农民。凡知道纳彦景的人都叫他纳哈吉。
  纳哈吉早年在纳家户很有名气,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意志顽强、信念忠诚,宽浑坚忍、劝善止恶,敬老爱幼、赈困济贫……
  在纳家户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他的品行和他的为人。
  1936年春他徒步朝觐,1938年回国,历时两年,经历了一段生与死的考验。这件事在当时纳家户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朝觐不是一个简单的旅行过程,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活动,更不是什么朝拜神灵。朝觐的意义除了朝觐本身外,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认识的过程。
  认识什么呢?通过朝觐中的亲身经历和艰苦磨砺,认识大自然的规律性,认识社会的复杂性,认识个人自身的价值,认识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可贵。
  一个穆斯林,为了朝觐,徒步远征,跨越千山万水,能有如此大的决心,实属不易。
  一个回回,为了信仰,舍生忘死,克服千难万险,能有如此大的举动,难能可贵。
  一个农民,为了筹集路费,变卖田地和房屋。朝觐路上还不忘拉着骆驼做生意,只有有胆识的人才能有此举动。
  这件事对我的一生触动很大,影响很大,多少年来一直萦绕心头,割舍不下。把父辈的“朝觐精神”传承下去,也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件值得用心书写的事情,因此,我早就产生了想把这件事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念头。
  写书已在我脑海里酝酿了十几年,因为能力所限,迟迟未敢动笔。本想找人代笔,也曾跟朋友说起过,但一直没有找到合作伙伴,无奈之下,又耽搁了几年。
  说起写书,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几十年来每当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的时候,我去纳家户清真大寺做礼拜,不同的时代的人们对纳哈吉态度的变化。
  二三十年前,在纳家户清真寺里一说起纳哈吉,户里很多人都竖大拇指,赞叹声不绝于口。
  十几年前,提起纳哈吉,很多中年人还能略知一二,赞叹几句。
  这几年再提起纳哈吉,年轻人只说:“好像听说过有这么个人。”
  估计再过几年,听说纳哈吉的人也不会很多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们年龄的更替,纳家户的往事会慢慢淡化,慢慢退出人们的记忆,纳哈吉朝觐的事也会被人们遗忘的。
  斗转星移,七十多年过去了,一切都在改变。
  纳家户古镇变样了,古色古香的纳家户已不复存在,原汁原味的纳家户回族民宅也拆迁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现代化瓷砖贴面、水泥预制板盖顶的新式建筑。
  纳家户的人改变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后生可畏,年轻人用现代化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过去的事不再提起。
  纳家户人的生活改变了,富裕的人多了,他们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朝觐不再那么辛苦,花几万元钱,买一张飞机票,几十天的工夫,就能转个来回。
  其实,忘记了就让他们忘记吧,因为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记住不记住纳哈吉这个人不太重要,因为他本身就是个平民百姓,普通的农民,一般的哈吉。
  但是,纳哈吉那种以生命相许,勇往直前,孜孜不倦,不断追求的朝觐精神,不能不提;纳哈吉从麦加请来《古兰经》,远隔千山万水,传播中阿文化,他宣传教育纳家户穆斯林的丰功伟业不能不提;纳哈吉感人的事迹,在纳家户为人表率和楷模的作用不能不提。
  因为纳彦景的朝觐,在当时的纳家户,影响的不只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
  纳家户的历史变迁史,纳家户穆斯林的生活史,纳家户的回族文化史,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村落的回族文化,而是反映着整个宁夏地区,乃至西北地区的回族文化。发现、挖掘、传承这些民族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份责任。我认为对我这个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活了大半个世纪的人来说,更是责无旁贷。
  我现在也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年过花甲,我还等什么呢?我想,不能再等了!我决心自己写,写成什么样子算什么样子,反正一不图成名,二不图获利,于是,就这样开始动笔写了。
  我从小生在回回家庭,受回族文化的熏陶,‘对回族有着深厚的感情。说起回回民族,只要接触过回回的人都会有同感,回回民族的很多优良品质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光大的。
  回回民族是个特别爱干净、讲卫生的民族,这个民族对人的衣、食、住、行都是有严格要求的,而这种要求非常符合现代科学所提倡的卫生要求。
  回回民族是个礼仪的、和睦的、友善的民族。千百年来,全国八百六十万回族杂居在五十五个民族中间,他们和其他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建设家园。穆斯林之间更是团结得像一家人一样,无论走到哪里,一声“安色俩目尔来库目”的问候,立刻就成了相好的“朵斯提”。
  回回民族是个赈困济贫的民族。再穷也要舍散,舍散乜帖,救济穷人是这个民族的传统美德。开斋节、古尔邦节也不忘记穷人,要求回回穆民必须给穷苦人舍散吃一顿饱饭的乜帖,共同欢度节日。
  回回民族的丧葬礼仪是值得提倡的,人死后要求土葬、速葬、薄葬、深葬。在阿拉伯国家要求不留坟头。而葬礼简单、隆重,用舍散的钱、物来忏悔、赎罪,而不是借机收礼、敛财。
  回回穆民对信仰的真诚,对正义的追求,对人类的友善,对生死的认知,是值得赞扬的;回回之间的凝聚力和刚正不阿,百折不挠的“舍希德”精神是值得歌颂的。
  回回民族用经堂教育、过乜帖、听“瓦尔兹”,来教育、统一、规范穆民的行为,对教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本书就是以传承回回民族爱国爱教的思想精神为宗旨,以弘扬回回民族的民族文化为出发点,以宣传西北黄土高原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为特色,以歌颂勤劳勇敢的纳家户回族穆斯林生活为内容,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创作的。
  宁夏是中国回族最集中的省份,纳家户又是纳姓回回最集中的村镇,这里面有它的特殊性,又有它的代表性。
  我从小就生活在纳家户,儿时的记忆让我终生难忘。
  当年的纳家户古镇,确实反映着纳家户回族发展的历史轨迹;纳家户清真大寺代表着纳家户人的生活习惯和居住方式;汉延渠流经纳家户,黄河水养育着纳家户回族儿女,纳家户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展现着黄土高原回族同胞的民风、民俗、民情。
  在我的记忆中,纳家户的土城墙、北渠、北洞、古榆树、古桑树、老牛车、大车门,铁轱辘车碾出的车道沟,还有精尻子娃娃耍水的场面,牢牢地印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
  纳家户的果园子、瓜园子、菜园子、草园子,难以忘怀。
  纳家户的集市贸易、牛羊市场、骡马市场、杂货市场,红火热闹,至今令人向往。
  跟着放羊娃、放驴娃,偷着烧玉米棒、烧大豆梗的年代虽然一去不复返了,可一想起这些事来,还是让人留恋。
  因为想起了这些,我有了创作的动力和创作源泉,这些活生生的生活场面,活生生的人群,在这里自然而然地鲜活起来。书中的人物原型,或有我父亲、母亲的形象,或有我的兄弟、姐妹的影子,或有我的亲戚、朋友的生活写照,或就是生活在我身边的人,三娃子、四混子都是我小时候的小伙伴。
  我热爱他们,更想念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一直陪伴着我,和他们对话、交流,有时在梦里被他们叫醒,有时在笔尖下为他们掉泪。一
  写到这里,我必须停住笔,向已故去的所有亡人,老人、姐弟、亲戚、朋友道一声:“安色俩目尔来库目。”向真主祈祷:“主啊!你是这些亡人的主宰,你创造了他们,你引导他们信奉伊斯兰教,你取了他们的命,你最清楚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都来为他们求情,求你饶恕他们。”
  因为我不是作家,也从来没有涉足过写作,就连豆腐块的文章也没有发表过,这本书能写出来实属不易。由于我缺乏写作经验,这本书没有按着写小说的基本格式去写,而是按照我心中故事发展的过程自然流淌出来的,也可以说是我拙劣的处女之作吧。书中问题自然很多,希望得到更多读者的批评指正。
  在创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文学家、老朋友、老同学以及亲友们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他们是:高树榆、赵孟祥、马学恭、乔俊芬、贺吉德、刘胜新、张启伟、马凤虎、甘振军、纳利军……他们给了我创作的勇气和力量,同时我也得到了宁夏紫荆花纸业集团公司的支持,在这里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和谐社会的构成是需要每个人、每个民族去努力完成的,就让这本书为构筑和谐社会尽一点微薄之力吧。
  纳志祥
  写于2006年7月







阅读提示:纳家户旧事的作者是纳志祥,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纳家户旧事下载地址

上一本:奔跑的骨头
下一本:月光照在青春上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