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英 日期:2022-04-10 12:08:46
王英,原名王瑛,浙江嘉兴海盐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先后在美国、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海内外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纪实文学四百余篇,六百万字。曾获全国、省市级奖40余次。
著有:长篇小说《我与父亲的战争》,散文集《走不出家乡的海》《与你一起成长》,长篇传记《三毛之父——平民画家张乐平》《冻土带上的播火者——孙旭培传》,专著《海盐腔的兴衰》《张元济与海盐》等13部,其中10部作品获省市级大奖。有中短篇小说被《小说选刊》和《中国小说家代表作集》等选载。当我读到王英的《母爱之殇》时,还是大大地吃了一惊,我没想到,她能找到这样一个角度去观照抗日战争这场灾难带给中国人民的难以磨灭也难以启齿的影响。她就像是匐匐在地上小心地从铁丝网的缝隙中穿过,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她终于触摸到铁丝网外绿草葱葱的新地!
读者在阅读小说时,一定很想知道外婆为什么一直无法从疯癫的状态中走出来?为什么身边有一位那么体贴她的男人,但她还是摆脱不了内心的痛苦?为什么最后竟然要以一种极其残酷的方式自杀死去?……作者似乎不想让读者过早地洞悉事实真相而受到心理打击,直到临近小说的尾声才把真相告诉读者:真相与抗日战争直接相关!
——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贺绍俊
王英的小说以其残忍和尖锐的写作方式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并用极端的心理感觉和行为方式来体验女姓的生存困境,意义丰厚
——《浙江文坛》2005年卷
王英的长篇小说以人物主观化心灵成长史为特色的作品,令我着迷,尤其在刻画人物心灵层面上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文艺报》2013年2月22日
王英的小说大胆地突破了原有的思想禁锢,深刻揭示了一个极具叛逆性的女子的成长心史,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新民晚报》2013年2月24日
王英这部长篇小说颇为感人。表面上是写小小与父亲的战争,其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侧面反映。
——《文汇读书周报》2013年4月5日
王英所塑造的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无疑是独特的。
——《联谊报》2013年5月23日
王英塑造了一个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也是中国当下文坛中不多见的人物类型。
——《浙江文坛》2012年卷自我写下这本书的第一句话,距今已经过去十四个年头。时间过得如此之快,完全出乎意料。我原以为用两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可以写完它,但世事无常,非人力所能操控。是对这部作品的核心内容还没吃透,还是初稿写就后感到未能充分表达心中想要的东西?我想两者都有吧。反正2004年完成初稿后,我穿插撰写并出版了长篇小说《我与父亲的战争》,以及散文集《与你一起成长》《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海盐》等五部作品;还发表了数十篇小说、散文与评论。实际上我并没有把过多的精力集中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上。
搁笔这么长时间,一直没有再修改,是因为有一种令我难以察觉的力量,让我与这部己呈雏形的作品,保持一定距离,让我再花多些时间沉淀和思索。想象力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有称之为灵感的源泉。只不过有些想象力,是从现实出发;而有些想象力,则更多的是从逝去的人和事与内心的触碰中,产生出的一种驱动力。如何将个人与整个民族的命运,置放在抗日战争背景下,呈现那些卑微的灵魂,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以这场旷日持久、可歌可泣的全民抗战为题材的作品已经不少,但就我个人的审美情趣而言,我觉得大都这方面的作品都囿于一种固定思维模式,这并非不可,但却不是我想要表达的方式,诚如一位老师所说的,“发现一种表达真理的方式,比发现真理本身还困难。”我等待重新修改这小说的过程,也是寻找的过程。虽然时间在流逝,但我知道它就像成长中的婴儿,一切人为的催熟,只能破坏它的细胞分裂、形成的过程。不知什么时候,灵光一闪,一个被遮蔽的幽暗处,突然出现了亮光,如神示,我有一种灵光闪现的感觉。这灵光的投射,是那么迟缓,但它毕竟还是来了。在我未免开始焦虑之余,那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豁然开朗,令我欣慰。在一个敞亮的空间,它向我呈现了一条内心联通外部世界的通道,我一直往前开掘,直到外婆这个形象的降临,我与之对话,她向我倾诉。
它就如一条河流,在我心中流淌,我不知道它会将我带向何方,我只是跟着外婆的叙述,揭开她在那个苦难的年代中,是如何挣扎,抗争命运的帷幕。我不敢说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缩影,但是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更多母亲的命运。在这个饱经忧患的民族遭受日本侵略者铁蹄蹂躏之时,她们毅然用不被摧折的脊梁,扛起了一个民族应有的风骨;同时,更用她们巨大的母爱,抚平大地的创伤,基于这种召唤,我开始这部小说的重新审视和创作。
本书被列入“2018年度海盐县文化精品重点扶持项目”。
最后,我要感谢贺绍俊老师的热情支持与无私帮助,他欣然为本书作序。
王英
2018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