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理 日期:2017-01-05 16:19:45
青年形象的创造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重要主题。“青年构形”这一课题,其主旨是处理一系列层层递进的议题:青年小说的文本分析、讨论小说提供的青年形象、考察这一形象塑造过程中多种因素的互动。本书以1980年代以来的若干当代小说为据,讨论青年构形在文学史脉络中的来路与去向;在文学经验与历史经验的互动中,探询小说如何反映、介入青年的主体建设。
作者简介:
金理,1981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任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青年学者、批评家,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当代文学批评。
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文艺理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若干,部分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出版学术专著《从兰社到<现代>: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与刘呐鸥为核心的社团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6月)。曾主笔《文汇报》中短篇小说评议专栏“期刊连线”(2003年至2006年),为《小说评论》开设批评专栏“小说的面影”(2007年至2008年)。
获“第一届全国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推选“2012年度青年批评家”(《人民文学》杂志社、《南方文坛》杂志社主办)。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7年度最具潜力新人”提名。2012年被聘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获《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
目录:
目录
引言 概念界定与写作缘起
第一章 青年构形: 角色化与主体性
第二章 文学与社会互动中的青年文学
第三章 “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
——《哦,香雪》与《妙妙》的对读
第四章 在时代冲突和困顿深处——回望孙少平
第五章 “自我”诞生的寓言——重读《十八岁出门远行》
第六章 与“弟弟”重逢——重读《成长如蜕》
第七章 成长的叙事策略
——《慢船去中国》与《拐弯的夏天》的对读
第八章 “文化网络”的知识考古,文学的“虚”和“实”
——端方和《平原》的意义
第九章 有风自南——葛亮论
第十章 历史中诞生、鬼魅叙事与同时代感——郑小驴论
结语 青年文学的重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