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賴建誠譯 日期:2017-01-05 16:36:36
1920年代的法國史學界中,有一股反對當時具有主宰勢力的「實證學派」朝流,隱隱的顯現在《綜合史學期刊》中。這股浪潮在30年代的年鑑學派內就更明顯了。
這股改革的新潮是不重視「事件」的研究,而著重於「長期」(或說是「長久持續期間」)的分析。
他們把注意力由政治史轉向經濟活動、社會組織以及群體心態,也努力嘗試把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結合在一起。
這些研究的取向,在L.Febvre一系列引起爭議的文章中(收錄在《為歷史而戰》)、在M.Bloch未完成的遺作《為歷史辯明:史家之事業》中都已明白顯示。
這些方向在F.Braudel的《菲利浦二世時期的地中海》、在P.Goubert的《十七、十八世紀時期的Beauvais地方與Beauvais人》等等,這些人的博士論文中,以及在他們的著作中已實現了這個理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新史學環繞著一份期刊《年鑑:經濟.社會.文明》。
靠著這份期刊、一所研究及教學機構「高等費用研究院第六組」,以及在出版界、報業間的關係網,這個新史學派的名聲逐漸升高。
1950年及60年代中,年鑑學派的人把研究領域劃分為地理史、經濟史、人口史等,在70年代中,他們開拓了心態史的領域。
半世紀以來的耕芸,年鑑學派的精神浸透了法國大部分的史學家,也影響了外國的史學家:西歐、美國,以及拉丁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