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埃及]哈赛宁 日期:2021-11-18 16:28:38
埃及翻译家、汉学家, 1979年生于埃及艾斯尤特省。2008年获得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作者是当今埃中、阿中文化交流过程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现兼任沙特国王大学语言与翻译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和中文系主任。在中国的学术身份有:鲁迅国际研究会理事,莫言研究会理事,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研究》刊物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翻译过20多部中文图书,其中突出的译著有莫言:《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余华短篇小说作品选》刘震云:《手机》、《吃瓜时代的儿女们》,《中国当代女作家作品选》等。【获奖情况和荣誉】2008年 获北京语言大学优秀研究生毕业生奖2012年 获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 “翻译日” 表彰奖2013年 获艾因夏姆斯大学“青年研究员国际研讨会”表彰奖2013年 荣获埃及文化部“青年翻译奖”2016年 荣获“中华图书贡献奖”(青年成就奖)翻译奖
这本书是作者2008年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也是作者这些年学习、翻译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一点成果。尼罗河和黄河孕育了埃及和中国两个古老的文化,两国交往源远流长、历久弥新。阿拉伯文学史上的不少名著,如《一千零一夜》等在中国都是家喻户晓的,埃及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纳吉布?马哈福兹(Nagiib Mahfouz 1911-2006)等现代作家的作品,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同时,中国的《论语》《道德经》《易经》《孙子兵法》以及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歌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经典作品,都有阿拉伯文译本;鲁迅、巴金、矛盾、老舍、曹禺等现代中国作家的作品在埃及等阿拉伯国家也得到了一定的传播、翻译与研究,甚至对一些埃及作家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无论是中国文学在埃及,还是埃及文学在中国,都缺乏应有的梳理与研究。也许是语言与文化的隔阂,这个比较文学早就应该硕果累累的领域,居然还是未开垦的处女地。但是,要全面清理、研究中国文学在埃及与埃及文学在中国,以自己现在的知识结构与写作能力,有点力不从心,即使写出来恐怕也是大而无当。因而我决定在本文完成之后,再将埃及文学在中国以及古代中国文化在埃及等题目列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作者相信这一研究将对埃中文化交流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报答中国对一个埃及学子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