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茁 日期:2021-11-18 16:37:58
文学作品是艺术作品,同时也是语言作品,这就注定了文学的双重本质。文学不仅以语言为工具,同时还以语言为目的,这是近几年文学理论研究的重心之一。张茁从言意关系人手,试图融汇中国传统语言哲学与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的理论之思,让中国古代的儒、释、道与西方现代的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语言哲思展开碰撞,综合辨析中西言意问题的理论渊薮与新近发展,从语言哲学和文学本体论的层面,立足于文学话语言意关系而俯瞰。
在思想与语言的关系中,语言本身的有限总是令言说陷入窘境,这一困惑贯穿于古今中外哲学与文学的全过程。本书通过引入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美学的方法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思展开对话与交流,从人与语言、世界、文学的本质关联人手,揭示出形成言与意之间矛盾与张力的本源:存在本身自行显现(澄明)并自行隐匿(遮蔽)的特性,使它在现象上永远呈现出有(在场)与无(不在场)的动态运动,而这种运动本身恰恰又构成了言与意之间的永恒动能和张力。文学作为“世界一人一语言”这一图式中的交叉核心,文学话语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永远不满足于对已“有”的陈述,而能够依托于“象”或“象思维”(一种“先于逻辑的概念和表达方式”),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亦即不断打破自身的逻辑规定性中,从“有”入于“无”之际创造出新的意义来。语言逻辑所设定的界限,语言本身所构成的牢房,恰恰只有“象思维”及其语言才能够打破,这就体现为诗性智慧在“有”(有限之言)与“无”(无限之意)之间的成功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