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源法 日期:2022-12-31 08:26:56
本书《岁月的记忆》(巴黎三部曲),是作者前后历时六年创作,由三部长篇小说合集而成。第一部《苦难中重生》,记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后期,一部分在柬埔寨战乱中死里逃生的华侨华人,历尽千辛万苦来到法国,从适应全新的生活开始,搏命打工、艰难创业,终于开辟出一片生活新天地的历程。第二部《孤独却无泪》,记录一位中国大陆单身女子忍痛告别家中亲人,独自一人来到法国巴黎,在陌生的异国土地上,默默地承受异乡的生活压力,强迫自己去适应各种工作的挑战,流了太多的眼泪却能顽强地生活下去的人生足迹。第三部《巴黎三闺蜜》,通过对当年三位不同生活背景的中国年青女子,先后来到法国巴黎,经历了各种不同生活遭遇的描写,记录了这一代新华侨,在彷徨中摸索、在憧憬中奋斗的特殊生活经历。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里的三部小说,从不同角度展现在那个年代里,这些新华侨到了法国后,所经历过的岁月:即起步时的迷惘和顽强拼搏的创业之路。给人们留下一幅图景,留下一份记忆。
第一部 苦难中重生
这是巴黎南郊的一个公园,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玫瑰花园”。
公园面积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晴天里,绿莹莹的草地,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烁着缕缕银光。它们被几条小石块与水泥混合制成的小路和一些树丛分隔成几大块。有的成了足球爱好者的练习场地;有的成了喜欢日光浴人们晒太阳的好去处;有一大块则铺上淡黄色的细沙,上面专门安放了一些滑梯和转轮,成为儿童们平日玩耍的娱乐天堂。公园里还栽有不少槐树和野栗子树。这些树,树干粗壮,树枝参天,枝叶茂盛。在远处眺望,它们傲然耸立的雄姿就像一个个守护公园的武士;在近处仰视枝叶婆娑空隙中的一片片蓝天,你则像是在天际中漫游。此时身处其境,你就知道这个公园久远的历史年份了。
这个公园不同于其他公园的一个特殊地方是,它在公园入口处的左边,特别辟出了一块长方形的约五百平方米面积的土地,划成大小不一的许多个方块,种植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几百个品种的玫瑰花。这里平时大门是关闭的,但是每年从四月底、五月初开始,当玫瑰花开始含苞吐蕊,继而舒展花瓣、竞相绽放的时候,这里就开始对外开放、接待各方前来观赏的游客,但要收取一定的入场费。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观赏到千姿百媚、色彩纷竞的各种玫瑰花。除了人们常见的红色、白色和黄色之外,还可以看到粉红色、紫色和金色等等平时少见的色彩。这些艳丽的玫瑰花,怒放在人工搭起来的空中花架上,迎风摇曳,似是笑脸迎客,似是鼓掌欢迎。观赏者亲临其境,犹如徜徉在花的海洋之中……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特色,所以整个公园就被命名为“玫瑰花园”。
整个“玫瑰花园”一年四季都是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只要不下雨、下雪,来这里散步、晨跑、健身,或就是为了来这里呼吸新鲜空气的人们,络绎不绝。
除了寒冷的冬天和下雨、下雪天,每天清晨,总能看得见一对八十岁左右亚洲面孔的夫妇,手挽着手,在公园的小路上不慌不忙、优雅地度着步。他们时而抬头眺望树梢上的绿叶,尽情呼吸着公园里清新的空气;时而靠近身躯,在低声地交谈着什么。
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
这是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能拍摄到的一个个优美的生活镜头!
这两位老人,男的名叫林海毅,女的名叫应美妮,他们是早年来自柬埔寨的一对华侨夫妇。屈指算来,已经在法兰西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四十多年之久。刚到法国时,林海毅还差三个月才到三十七岁,正是充满活力的青壮年;应美妮则小他五岁,刚过“而立之年”。而今,他们俩都已是迈入迟暮之年的老年人了。岁月的飞逝让人叹息,而前半生与后半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更让人至今回想起来恍若梦中。
值得欣慰的是,自从他俩退休后,按照他们的意愿,在儿女们的安排下,就在巴黎南郊靠近“玫瑰花园”的一个安静的小市镇买下了一座小别墅,过起了安逸的退休生活。
这座别墅上下两层,地下一层有一个客厅、餐厅和厨房。楼上一层有两个卧室和一个洗澡房。另外,每层还各有一个厕所。别墅后面还有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小园子,可以晒晒衣服、被子。房子虽然不大,但是平时只有两位老人居住,也是足够的了。房间不多,打扫卫生和收拾起来也方便,前几年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做的。从去年开始,孩子们说他们年纪大了,再自己搞清洁卫生,怕一不小心跌倒,会出现意外,就一致决定不让他们自己做了,每星期两次、每次二小时,请了钟点工来帮助他们完成这个打扫、清洁房子的工作。一开始,老俩口还不同意,说房子地方不大,这么一点清洁卫生的事他们自己完全可以做。但是在孩子们的一再坚持下,他们也就让步了,同意请人来帮忙做清洁卫生工作。但是一日三餐却坚持要由他们自己来做,说是叫他人帮忙做饭不合他们的口味,自己做才吃得香,吃得舒服。
就这样,林海毅、应美妮这一对华人老夫妇,在巴黎郊区小市镇的这座小别墅里,过着宁静而舒适的晚年养老日子。只要天气允许,到附近公园里散散步,成了他们每天中的一个重要节目。
只有到了星期天早上十点钟后,这个别墅里才会一下子热闹起来。因为这一天,老人的儿女们会带小孙子、小孙女来看望他们,用他们带来的食物准备丰盛的午餐,然后一家三代人围坐一桌,喜气洋洋地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而这样的欢乐时光,往往就成了俩位老人在退休生活中最盼望的日子。
林海毅、应美妮夫妇,一共有三个孩子,一男两女。他们都是在柬埔寨出生的,还都是在年幼的时候,跟随父母为了逃避战乱,历尽千辛万苦才来到法国。刚到法国时,他们都还小,就被安排进入法国的小学和幼儿园学习。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接受了法国的系统教育。就这样,一男两女在法兰西的土地上一年年成长起来。现在他们都已长大成人,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成家后,就各自出去住了。只有到了每个星期天或者公共假日,他们相约或三家一起,或两家一起,带着孙子、孙女来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看望老人家,给这个平日安静的别墅和两位老人带来满屋的笑声,带来无尽的欢乐。
认识林海毅一家的亲戚、朋友们,讲起他们一家,都会用羡慕的口气说:这既是一个快乐和谐的家庭,也是一个国际家庭。
说这一家子是个国际家庭,一点也没有错。
儿子林大龙当年在一所医学院毕业后,在一家法国大医院工作。妻子陈世英几乎是与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学的也是医学,毕业后同样当了一名医生,两人结婚后育有一儿一女。大女儿林舒婷大学毕业后,在法国的一家银行工作,嫁给了同行业的一位法国人,有了两个男孩。小女儿林舒云在法国大学毕业后,转到英国一所金融学院进修,考取金融专业硕士文凭后,进入一家英国的金融公司工作,并与一位英国青年结了婚,生了一位千金。
这一大家庭的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之间有时讲法语,有时讲英语。但是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话的时候,大人与小孩又必须要讲中文。中文成了这个国际大家庭的共同国际语言。一大家子欢聚的时候,林海毅当着全体家庭成员的面反复强调过:小孩子们的学习和将来专业的选向,你们父母怎么管,怎么要求,我们没有什么意见。我们唯一的要求是,必须安排一定时间让他们学习汉语,他们每个人必须都能够听中文、讲中文。我们虽然生活在海外,但是不管我们走到哪里,我们血管里流的还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在下一代的身上消失了。
儿子林大龙一家、大女儿林舒婷一家和小女儿林舒云一家,都遵照老爷子的要求,从小就要求小孩子们学习汉语、学讲中国话。所以,林家的第三代虽然都是在法国或英国出生,也都是在当地的学校上学,但是他们却都能讲一口流利的中国普通话。孙子辈能做到这一点,一直是林海毅引以骄傲的一个大资本。有时与朋友们聊天时,有的人为第三代不会讲中国话而苦恼时,林海毅却往往喜上眉梢,说,我的孙子、孙女个个都会讲中国话,而且还是很标准的普通话!
刚到法国时,林海毅还是身强力壮的壮年人。强烈的好胜心和创业勇气,驱使着他没日没夜地拼命干活。当事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后,他又开始热心侨社的公益事业,出钱出力毫不犹豫,还曾长期担任过一个侨团的主要负责人。现在年纪大了,一般的侨界活动已很少去参加了,但是一个星期也总有一、两次要出门,与二、三知己、好友约在巴黎十三区华人街中餐馆,吃碗面,聊聊天;或约在咖啡吧喝杯咖啡,天南地北地交流从中国那边传过来的各种讯息,畅谈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小事。用他自己的话说,在法国这块土地上,日子是一天天的过去,自己也一天天的老去。但生活过得充实,过得有满足感。回想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战乱中的柬埔寨,所幸自己和家人没有被战火烧死;在没有人烟的丛林中没有被疾病击倒,尽管一段时间里只能靠吃野菜、吃树叶充饥,所幸没有饿死。感谢法兰西民族敞开仁慈的胸怀,接纳了他们一家,得以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获得重生,开始新的生命历程。刚到法国时,抱着忐忑的心情,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曾经害怕过,迷茫过,甚至绝望过。但是,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慢慢站稳了脚跟,有了自己的事业,并成功地融入了当地社会。
花开花落,岁月轮回。孩子们都已长大,且有了各自的事业;而自己却也慢慢地老去。林海毅常常笑对老伴应美妮说:“现在,我每天还能干的活儿就是扶着你到‘玫瑰花园’里去散散步,看草看花,呼吸点新鲜空气。朝迎霞光,晚送夕阳。少去回忆往事,也不要多想未来,这就是我们幸福的晚年生活了。”
说是这么说,实际上做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啊!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床上虽然闭上了眼睛,思绪却在脑海中翻滚不停,越来越精神。往事并不如烟,往事总是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人们都说,年纪大了的人,近事爱忘记,一、二、三、四记不住,讲起来常常丢三拉四;而陈年往事却总是记得清清楚楚,回忆起来还能说得头头是道。
林海毅正是这样。在柬埔寨的童年生活,青少年时的求学之路,战乱中的逃难生涯,总是挥之不去。历尽九死一生,好不容易到了法国,快四十岁的人了,一切又都要从头开始,学语言,学手艺,学生活,到后来学做生意,人生的画面,一页页翻得既艰难困苦,又丰富多彩。有时,林海毅与儿女和孙辈们坐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回忆起过去的岁月,他总是说:“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所经历的人生,你们在法国长大的孩子们是怎么也想象不到的。我们为什么背井离乡、双手空空来到万里之遥的法国?发生在那个特殊年代的那场东南亚风暴,恐怕你们这一代人,或者下一代的人是再也见不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