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杰拉尔德·亚伯拉罕 日期:2017-02-20 19:42:08
在西方知识文化界(特别是英语世界),“牛津”代表着某种值得信赖的公认权威。仅在音乐学术界,以“牛津”命名的权威著作就有享有盛誉的《牛津简明音乐词典》(国内已出中译本)、《新编牛津音乐指南》和多达十卷的《新编牛津音乐史》等等。这部《简明牛津音乐史》是即这个音乐中的“牛津”系列中的一种,正是西方音乐史学中的上乘之作。
本书的特点在于:
1、历史的连续感不仅体现为主流的沿革檀变,而且还隐伏在支流、暗流、甚至对流的相互交织中。亚伯拉罕在此书中所力图展现的正是这样一幅幅多彩、复杂、有时恐怕还显得有些混乱的音乐历史图景。他所竭力追求的是,将伟大人物和伟大作品重新放回到他(它)们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去。
2、全书的脚注多达两千余条之巨(!),谱例三百多个,图片近七十幅。这些脚注(以及正文)不仅常常以权威口吻点明资料的出处以及课题研究的现状,而且还以侦探般的嗅觉指出前人的事实错误。这种类似“钱钟书式”的旁征博引和对各种语言的自如驾驭,非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所不能。尽管对于普通读者,注意这些资料出处也许只会妨碍阅读的流畅,但对于专业学者和音乐学子,这种周匝细密的治学精神和严肃态度不仅具有示范作用,而且这些资料出处还可以成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向导。
3、亚伯拉罕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中所长期从事的乐评实践滋养了他另一个出众的学术-艺术素质:生动的音乐感受与锋利的文字表达。与较为客观的历史性研究不同,对音乐的点评和估价必须充分展示现时的、个人的艺术洞见。这也许正是艺术史不同于普通历史最显著的特征。亚伯拉罕在这本书中所采取的是“低调”处理,着墨不多,点到为止。作为一位资深乐评家,他对音乐风格、音乐家以及个别作品的审美判断和艺术评说非常准确到位,但作为一个历史学者,他又注意控制自己的笔端,注重音乐本体的形式构造,从不炫耀文字中的过分花哨,更排斥情绪上的过度煽情。 作者简介
顾犇,生于上海,理学硕士、管理学博士;研究馆员;国家图书馆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主任;国际图联编目专业常设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资源建设与共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第八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第一和第二届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第五届全国理事会理事、专家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获得2004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代表著作有《简明牛津音乐史》(译著)、《西文文献著录条例 (修订扩大版)》(主编)、《外文文献采访工作手册》(主编)。
目录:
第一部分 西亚音乐和地中海音乐的起源
引言
第一章 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
第二章 希腊的贡献
第三章 希腊化和罗马的世界
第四章 基督教世界的音乐
第二部分 西欧中心
引言
第五章 复调音乐的起源
第六章 前文艺复兴的音乐
第七章 14世纪的“新艺术”
第八章 欧洲音乐的综合
第九章 文艺复兴的影响
插曲
第十章 伊斯兰教世界中的音乐
第三部分 意大利中心
引言
第十一章 宗教改革时代的音乐
第十二章 反宗教改革时期的音乐
第十三章 世俗歌曲和器乐作品(约1560―约1610)
第十四章 世俗歌曲(约1610―1660)
第十五章 歌剧的早期发展(约1610―1660)
第十六章 器乐作品(约1610―1660)
第十七章 宗教音乐(约1610―1660)
第十八章 歌剧的传播(约1660―约1725)
第十九章 世俗声乐作品(约1660―约1725)
第二十章 宗教音乐(约1660―约1725)
第二十一章 器乐作品(约1660―约1725)
第二十二章 歌剧的变化(约1725―1790)
第二十三章 管弦乐和室内乐(约1725―1790)
第二十四章 键盘音乐(约1725―1790)
第二十五章 宗教音乐(约1725―1790)
插曲
第二十六章 印度音乐
第二十七章 东亚的音乐
第四部分 德国中心
引言
第二十八章 歌剧(1790―1830)
第二十九章 管弦乐(1790―1830)
第三十章 室内乐(1790―1830)
第三十一章 钢琴音乐(1790―1830)
第三十二章 独唱歌曲(1790―1830)
第三十三章 合唱音乐(1790―1830)
弟三十四章 管弦乐(830―1893)
第三十五章 歌剧(1830―1893)
第三十六章 合唱音乐(1830―1893)
第三十七章 钢琴的统治地位(1830―1893)
第三十八章 浪漫主义的衰亡(1893―1918)
插曲
第三十九章 黑非洲和美洲的音乐
第五部分 传统的解体
引言
第四十章 两次大战之间的音乐(1919―1945)
第四十一章 1945年以后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