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小彦 日期:2017-02-20 20:27:48
摄影与观看,旁观与见证,“摄影”与“艺术”,“物性”与真实,反抗与张力,图像证史,观看控制,视觉秩序,等等,视觉文化研究学者杨小彦数十年来关于摄影的访谈、评论、发言、文论等集合成这样一部看与被看的摄影眼中的中国。
作者简介:
杨小彦的复杂程度,从以下这些描述便可见一斑:
身份多重: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大学教授;
专业跨界:入美院前学水墨、本科学油画、硕士学艺术史、博士学建筑史;
职业跳跃:当编辑、主编、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当画家、批评家;当学者,当大学教授、博导、副院长;当策展人,当多家美术馆的学术顾问……
几千字怎能妄言要将一个如此复杂人的呈现充分?我们所做的仅仅是抛砖引玉。
在艺术圈提起杨小彦,知者甚众,且有趣之处在于几乎每个人都说他“很跨界”,跨到难以定义、难以书写。
杨小彦对自己的经历有过一个极简的概括:
16岁下乡;21岁读本科,广美油画系;27岁读研究生,广美艺术史方向,师从迟轲;40岁读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师从吴庆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平生工作三项:知青,出版,大学老师。表面看所学不为所用,其实所用恰恰根植于所学。
……
观看的启示:摄影与视觉传播
在绘画和艺术批评领域游刃有余的同时,杨小彦早在1986年便跨进摄影领域,在《现代摄影》杂志主编李媚的邀请下开始撰写摄影批评,同时逐步介入《现代摄影》杂志的编辑工作。熟悉近三十年来中国摄影发展的人都知道这个杂志的分量,杨小彦也由此开始了对中国摄影实践的持续关注。
相较于艺术批评,摄影批评的困境在于对“摄影”的类型界定和评判语境混沌不清,大多数人把摄影看做审美、抒情或者记录,而摄影与生俱来的“群众性”更在熙熙攘攘间加剧了这种混沌。而摄影对于杨小彦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观看”,以及由此带来的看与被看的权力问题。而且,杨小彦对摄影与政治动员的关联体察颇深,勾勒出了一套隐藏在视觉表象背后的的权力结构和观看秩序,以及相匹配的视觉动员机制。
2009年,他的专著《新中国摄影六十年》便是以此为框架对1949年以来中国摄影实践的梳理。
1999年,杨小彦应《1999独白》丛书主编鲁萌之邀,写了《站在文图之间》,在这个意在展望新千年的契机中,提出21世纪图像地位的上升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图关系的变化。
随后他又写了《读图时代》,预见了即将到来的图像泛滥将产生的文化变迁与社会隐喻。
2005年,《视觉的全球化与图像的祛魅化》一文又更为充分地阐述了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当他进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时候,这些思考又延伸为对视觉传播现象的探究。
可以说,杨小彦在视觉领域的研究一直是围绕着“观看”这一关键词的,而又是以问题意识为驱动的,以中国情境和中国经验为对象的,其更为深层次的背景,是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历史、政治与文化的微妙关联。
……
(以上介绍为节选,摘自《杨小彦:难以归类的跨界人生》)
目录
《看与被看——摄影中国》为著名视觉文化研究学者杨小彦对影像视觉多年观察与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通过使用“观看控制”与“视觉秩序”这两个关键词,来描述近百年发生在中国的视觉文化现状。
其中“面对摄影家”部分收录了新时期最早出现的几篇访谈,提出了一个“站在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的问题;
“个人观察的纪念碑”部分透露了摄影之所以成为一部历史的重要原因;
“双重视野”部分通过作者的几篇主题发言探讨了摄影书写话语权的问题;
“历史的质感”彰显了摄影作为一种观察、工作方式的连续不断的历史性奋斗;
“观看之道”部分则呼应全书主题,在更大的言说范围内论证了两个关键词的指涉。
《看与被看——摄影中国》为著名视觉文化研究学者杨小彦对影像视觉多年观察与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通过使用“观看控制”与“视觉秩序”这两个关键词,来描述近百年发生在中国的视觉文化现状。
其中“面对摄影家”部分收录了新时期最早出现的几篇访谈,提出了一个“站在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的问题;
“个人观察的纪念碑”部分透露了摄影之所以成为一部历史的重要原因;
“双重视野”部分通过作者的几篇主题发言探讨了摄影书写话语权的问题;
“历史的质感”彰显了摄影作为一种观察、工作方式的连续不断的历史性奋斗;
“观看之道”部分则呼应全书主题,在更大的言说范围内论证了两个关键词的指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