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犀禾//聂伟|主编 日期:2017-02-21 14:21:15
《当代华语电影的文化、美学与工业》立足当代华语文化政治与工业的“活实践”,以跨地产业合作、美学流变、独立影像与都市电影为研究切入点,以期推动华语电影的学术范式更新,促进学科专业知识积累,为读者奉上国内外优秀学者在相关领域的最新创见。
进入新世纪以来,华语电影日益成为国际电影研究领域的一门显学。华语电影跨越地域局限、注重文化语言共同性的研究视角,呼应了两岸三地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心理层面的多元互动。
作者简介:
聂伟,博士,教授,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影视艺术系副系主任。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泛亚区域电影、华语电影产业文化研究与当代影视文化批评。主持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研究》、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中国电影产业泛亚区域竞争合作研究》、在《文艺研究》、《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近百篇影视文化评论见诸《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艺术报》、《文汇报》、《解放日报》等主流媒体。出版学术专著《华晤电影与泛亚实践》、《文学都市与影像民间》两部,主编《电影批评:影像符码与中国阐释》等四部,译著一部。
陈犀禾,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博导,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点和上海市重点学科电影学学科带头人,担任国际亚洲电影研究学会(ACSS)中国区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影视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CFRS(美国中国电影研究会)顾问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华语电影研究,近年来承担“华语电影发展史”、“民营影视企业发展研究”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华语电影:理论、历史与美学》专著,并在海内外发表重要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第一部分 华语电影的工业与美学中国当代电影的工业和美学:1978-2008中国电影创作观念与市场意识的演变——改革开放三十年造就的影像改变华语电影:世纪性文化整合及其当下的现代性抉择——兼论21世纪初全球化与本土化之抗衡及其必然的历史走势华语大片与中国电影工业从向世进化型到在世共生型——华语电影文化的一种转型景观“主旋律电影”与“和谐社会”问题 第二部分 产业流变与跨地域合作走向后合拍时代的华语电影——中国内地与香港电影的合作/合拍历程跨地域性与“无地域空间”——全球化语境中的华语商业电影华语电影在韩国——基于亚洲跨国性文化流动的考察论香港电影产业中的产业项目流变从“盗亦有道”到“春秋无义战”——香港黑道电影中的身份、价值和社会认同的演变泛华人想象:李小龙电影的跨地域性策略 第三部分 华语大片产业与文化反思试论华语大片的国际化策略七年之痒:中国电影步入“后大片”时代华语大片的“文化斜视”——兼论电影全球化策略中的民族价值取向华语电影研究的“历史化”选择 第四部分 独立影像与全球化面向亲历见证: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都市电影中国大陆独立纪录片运动的伦理与形式美感中国电影的代际问题文化“解禁”与新生代电影的多重面向 第五部分 都市魅影与空间想象华语电影三代女明星的文化表征及其转移轨迹中国音乐歌舞片发展的特殊道路性问题、性角色、性场面——华语电影的新景观中国当代城市电影:上海的“缺席”及其意义文化、美学与工业:华语电影的跨地域理论思考(代跋)
第一部分 华语电影的工业与美学中国当代电影的工业和美学:1978-2008中国电影创作观念与市场意识的演变——改革开放三十年造就的影像改变华语电影:世纪性文化整合及其当下的现代性抉择——兼论21世纪初全球化与本土化之抗衡及其必然的历史走势华语大片与中国电影工业从向世进化型到在世共生型——华语电影文化的一种转型景观“主旋律电影”与“和谐社会”问题 第二部分 产业流变与跨地域合作走向后合拍时代的华语电影——中国内地与香港电影的合作/合拍历程跨地域性与“无地域空间”——全球化语境中的华语商业电影华语电影在韩国——基于亚洲跨国性文化流动的考察论香港电影产业中的产业项目流变从“盗亦有道”到“春秋无义战”——香港黑道电影中的身份、价值和社会认同的演变泛华人想象:李小龙电影的跨地域性策略 第三部分 华语大片产业与文化反思试论华语大片的国际化策略七年之痒:中国电影步入“后大片”时代华语大片的“文化斜视”——兼论电影全球化策略中的民族价值取向华语电影研究的“历史化”选择 第四部分 独立影像与全球化面向亲历见证: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都市电影中国大陆独立纪录片运动的伦理与形式美感中国电影的代际问题文化“解禁”与新生代电影的多重面向 第五部分 都市魅影与空间想象华语电影三代女明星的文化表征及其转移轨迹中国音乐歌舞片发展的特殊道路性问题、性角色、性场面——华语电影的新景观中国当代城市电影:上海的“缺席”及其意义文化、美学与工业:华语电影的跨地域理论思考(代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