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德)史通文 日期:2017-02-21 15:01:34
上海是全球化唱片工业的一个基地,是中国的唯一。经上海输入中国的留声机和唱片负载着娱乐、教育和宣传的功能,正如作者所总结的:"唱片是产品,也是媒体;是外国的,也是中国的;是私人的,也是公众的。它可以被个人占有,也可以通过广播、电影在各种社会场合传播。"
借助于西方现代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诸理论,作者描绘出上海音乐工业的生产和销售的完整过程,揭示出留声机和唱片在都市有产阶级寻找身份认同中的作用和唱片内容从传统京剧向西方爵士乐过渡的缘由,探讨了国共双方如何利用唱片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和音乐工业与文化在复杂的晚清、民国社会的嬗变,列举出参与音乐工业的著名艺术家、音乐家、作家、科学家、企业家、记者和政治家等群体。
目录:
译者说明
总序
中文版前言
导言:上海与音乐工业
第一章 声音的扩展:外交、探险和中国首张唱片的生产(1878-1906)
一、蜡筒留声机在中国:洋物与科学(1878-1900)
1.蜡筒留声机和留声机
2.外交关系以及蜡筒留声机的“发现”
3.留声机进入中国并被接受
二、通往中国之路:第一个商业录音(1903-1906)
1.爱迪生:美国的中国录音
2.盖斯伯格为留声机公司所做的亚洲之旅
3.德国:“蓓开录音大探险”
第二章 在上海的开端:现代化实验室中的唱片工业(1903-1919)
一、文化领域里的留声机
1.外国集团公司和文化分隔
2.中国对外国音乐的接受
3.娱乐明星(一):京剧的传统
4.娱乐明星们(二):现代“花界”
5.留声机的实际应用
二、上海的国际性唱片工业组织
1.“四万万顾客”:唱片贸易和竞争
2.胜利留声机和谋得利公司
3.哥伦比亚公司和鸟利文公司(Ullmann&Co.)
4.东方百代(Pathe Orient)
三、筛选出的演员、录音和造假
1.谭鑫培:唱片、冒牌货和“鸡和狗的斗争”
2.从茶园到舞台:叫座的歌女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1.战争损害和新的可能性
2.民族主义的抵制与“新文化”
3.来自日本的竞争
第三章 内战期间的音乐工业:民族利益与商业享受(1919-1927)
一、租界里的抗议和享乐
1.民族主义和革命
2.消费:外国唱片、电影和广播
3.上海的移民及其音乐文化
二、上海唱片的生产和销售(I)
1.“东方百代”的时代
2.进口业务、胜利、哥伦比亚和高亭
3.大中华唱片公司
4.上海留声机生产的开端
三、20年代唱片的内容
1.流行歌曲和歌词
2.梅兰芳:从舞台艺术到唱片明星
3.黎锦晖:通往现代“时代曲”的道路
第四章 上海唱片工业的繁荣时期:在娱乐与革命之间(1927-1937)
一、唱片的权威与控制
1.郭沫若:“当一个留声机器!”(1928)
2.教育上的要求和唱片的权威
3.在民族音乐文化辩论中的“古典唱片”
4.进口的娱乐:爵士乐和跳舞音乐
5.南京政府的唱片审查
二、上海的唱片生产和销售(II)
1.进口业务:留声机、唱片和收音机
2.唱片生产公司
3.中国:大中华、新月和长城
4.德国:高亭、蓓开、歌兰摩风(Grammophon)和宝利(Polydor)
5.美国:开明和胜利
6.英国:百代公司
三、唱片消费和市场秩序
1.唱片目录
2.唱片广告和“预设”中的消费者
3.上海唱片贸易的地理分布
4.广播和版权
四、唱片:娱乐和民族抵抗
1.梅兰芳和“四大名旦”
2.黎锦晖和“时代曲”
3.电影歌曲和电影中的唱片
五、中国唱片的民族与政治界限
1.百代公司:为民国政府所做的“教育唱片”
2.唱片工业的国际审查
3.从上海到延安:留声机和中国共产党
结语
第五章 结束语:上海的乐声
附录
参考文献
缩略语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