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秋 日期:2017-06-03 10:40:42
“人质三部曲”从电影这一素材出发,呈现了具有标志性的现当代历史事件或者某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勾勒二十世纪以降个体命运与人类历史的纠葛交缠。这是一部电影之书,也是一部历史之书、人性之书。《历史的人质》涉及一战、二战、纳粹大屠杀;《太阳的人质》(待出)关乎前苏联、东欧,以及作 为冷战时期标志的柏林墙;《正义的人质》则聚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全球反恐战争。
热战与冷战相互交替的“极端的年代”、动荡的历史,已经并仍将源源不断地催生出无数电影经典力作,它们本身也屡屡构成了历史性的事件,构成了国家与民族,乃至人类集体记忆史的一部分,推动着我们对于历史的反思,帮助我们对抗“有组织的遗忘”。
作者意在探讨个体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进行选择的空间和能力到底有多大,以及孤独无援的个体在做出选择时,所经历的种种身不由己的矛盾和痛楚,藉此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人作为历史的创造者,缘何又被历史所绑架,所囚困,所遮蔽,所压制,所蹂躏,所牺牲,个体的人如何被成功地分子化、碎片化,如何“在有助于团体的名义下被除掉”,如何不约而同地走向“通往奴役之路”,如何沦为统计学意义上的一个数字,当然,还有如何“尽人性的本分”,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
如果我们承认历史有意义的话(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那么本书所认同的意义,就是历史必须服务并服从于个体生命力,而不是作为个体的异己力量在发挥作用。自由不是天赐,它的获得需要信念的支撑,并且常常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个体与历史之间对比悬殊的肉搏,将永无休止。
军史专家、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将军鼎力推荐:
《正义的人质》结合电影和历史的写法,既有深度,也有温度。
历史需要我们以理性的态度,从各个角度对其作出反思。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理性化,而陷入情绪化只是政治浮躁的表现。对于《正义的人质》中写到的这三场战争,对于正义这个概念,不论他持何观点,张秋为读者提供了思考的引子。 作者简介
张秋,江苏无锡人,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上海译文出版社。深度迷影,著有《第一镜》(2005)、《不准调头》(2007)、《爱,诫》(2008)、《中产阶级的审慎魅力》(2010)等。其中《不准调头》名列豆瓣网和《城市画报》评选的“2007年十大电影书”。
目录:
“人质三部曲”总序
“必要之恶”及正义的成本(自序)
第一章:坚韧的刺刀
——朝鲜战争(1950.6.25—1953.7.27)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钢盔》
“大家都是懦夫,又都是勇士”——《坚韧的刺刀》
要恋爱,不要战争——《樱花恋》
在“无意义”中寻找意义——《猪排山》
和“另一个我”同归于尽——《满洲候选人》
只有野战医院才显示出什么是战争——《陆军野战医院》
“意识形态就那么重要吗”——《太极旗飘扬》
第二章:现代启示录
——越南战争(1961.5.14—1975.4.30)
一场自杀性赌博游戏的牺牲品——《猎鹿人》
“他本身就是一种无法穿透的黑暗”——《现代启示录》
“我们是在与自己作战”——《野战排》
不堪一击的“全金属外壳”——《全金属外壳》
电台播音室里的特殊战争——《早安越南》
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大?——《越战创伤》
“没有上帝,没有国家,只有我和轮椅”——《生于七月四日》
第三章:“必要的杀戮”
—— 反恐战争(2001.10.7—2014.10.26)
宁可错抓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关塔纳摩之路》
“节选修订”,直接指向现实本身——《节选修订》
英雄主义成了一种病——《拆弹部队》
“权力的逻辑”超越了事物本身的逻辑——《公平游戏》
反恐“制造”了新的“恐怖分子”?——《必要的杀戮》
“不情愿的原教旨主义者”——《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自我关涉”才是真正的“善意”——《善意的杀戮》
延伸观看片目索引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