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泽 日期:2018-11-16 09:32:42
师法自然,拙朴动人
他善于从周围的平凡事物中发现画意。或者说,他相信任何平常事物都能艺术地再现它,而使之成为艺术的内容。他尊重自然,在自然面前,他跟自然平等相处,相看不厌。——韦启美
纵观戴泽一生的作品,就会发现他对写实主义的信仰,诚如宗教般忠实贯彻。他早期的作品因为年代已久而蒙尘,失去色彩的光辉。当文革结束,他决意以新丽的色彩,为艺术生涯谱写续曲。在中国前辈画家中,戴泽这一幅幅焕发新生气息的画面,俨然成为闪耀奇光异彩的瑰宝。
———台湾评论家 邱馨慧
戴泽教授主攻油画,功底很深,他的肖像画、风景画和历史画创作是众所周知的。但是,人们或许不知道他对彩墨画也有很高的造诣,过去画了不少,现今画得更多,其中有直接写生的,多数是根据速写、水彩写生创作的,有些是从油画作品重新创作的。他一向注重写实主义,他的艺术观是“自然高于一切”——法国大画家科罗名言,从他的作品中也能感受到科罗的气息。他在很好的素描造型基础上,敷上浓郁的色彩,使得水墨画别具风采。我很喜欢这样的彩墨画,他使艺苑更加丰富绚丽,既满足了画家本人对各个画种的创作欲,又满足人们多方面的欣赏要求。
——艾中信
在艺术上戴泽先生是多面手,人物、风镜、静物俱佳,油画、水彩、彩墨技巧均能。他的静物画和风景画颇有抒情意味。总之,他的作品充满着乐观的情绪,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邵大箴
本书是一本开满花的艺术手账,徐悲鸿得意弟子戴泽52幅珍贵画作首度出版。 戴泽先生于1922年出生于京都本愿寺。十岁左右就开始学画画。1942年考入民国时的高学府“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当时国内的艺术家徐悲鸿、傅抱石、谢稚柳、陈之佛等。 1949年,戴泽先生遭遇重大变故,亲人离散,从此再没回过重庆。但他从未停止画画。 之后,他又依次经历了土改、反右、三年自然灾害、“文革”,改革开放这些重大的社会变动,直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文革”期间,他被发配去烧锅炉,于是就白天烧锅炉,晚上回到家偷偷画画。自然灾害时期物质非常匮乏,他就找报纸、捡别人丢弃的废纸来画,一张纸要画两面,有时还会将原来的画覆盖掉,一张纸上有两三层的画。改革开放人们纷纷下海,他不为所动,依然每天六点半准时出去写生,曾经在老北京植物园和动物园里住过一个多月,专门画画。退休之后直到八十五岁,都还保持着每天至少六小时的作画时间。 早在1994年,戴泽先生就在纽约“东方文化中心”举办过个展。上世纪80年代,颐和园曾邀请他临摹荷兰画家华士·胡博的《慈禧像》,并在颐和园展出三十年之久。他的作品也是拍卖会上的常客。但生性低调的他七十多年来的大量画作,绝大多数从未示人。这些未公开的画作中,有大量的是花卉,比起人,他似乎更喜爱自然,喜爱各种各样的植物。在他笔下,有胡同附近角落里的花,有桌上瓶花,还有从同一扇窗户看出去的四季不同的花。有些看起来孤单、脆弱;有些优雅;有些热烈;有些从幽深的黑暗里开出来。但共同的是,它们都在努力地生长,顽强地绽放。 2017年,在戴泽先生的家属促成下,他首次授权出版机构,将这些花卉画作中的52幅以艺术手账的形式出版,命名为《花木集》。这是一本开满花的手账,用它写字的人,每当翻过一页,遇到一朵小花,就会禁不住扬起嘴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