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文 日期:2018-11-16 10:16:34
紫砂器是极其珍贵的,有“价埒黄金”、“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土一丸”之说。在紫砂器中,zui受称颂的是紫砂茶壶,而紫砂茶壶的兴盛与饮茶风尚的盛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大概没有不喜欢茶与紫砂壶的。明清时代的文人们善将平生在笔墨上学得的拳脚,用在一柄小小的紫砂壶上。有经济实力的文人,如明代的赵宦先、董其昌、项元汴等,在宜兴住下来,寻找合意的紫砂艺匠,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定制砂壶。壶随字贵,壶因字传。文人和紫砂艺人的联袂创作,使紫砂壶渐渐摆脱了匠气,从而进入艺术品的行列。文人在其中的主要作用,除了设计壶样,还有撰写砂壶铭。那些阅尽沧桑、看透人生的绝句,其实是他们的另一种风骨。
紫砂器物,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爱笃好、以坯当纸,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刻以花卉,刻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据不完全统计,依据实物可考,从明正德(公元1506年)开始,至清宣统(公元1911年)止,以各种形式参与紫砂陶瓷设计、创作的著名学者、诗人、艺术家不下九十余人。紫砂陶从形、质、色、神、气方面都显示出一种儒雅风韵。
紫砂陶一个特点突出的,就是把诗情画意由雕刻艺人直接刻画在紫砂陶土上。zui早见于明代、清初,一些文人雅士吟诗作画、题诗记事于壶上,并有留言作为馈赠珍品,那时以陈曼生、子冶为zui,推动了在紫砂陶上陶刻艺术的发展,著有“字随壶传、壶随字贵”之说法。近几年,装饰方面又有创新,在紫砂陶上嵌金银丝等装饰新工艺更为光彩夺目、锦上添花。
紫砂壶的雕刻装饰艺术集诗词、书画、文学、篆刻、金石艺术于壶体,今又创造了题词、题跋,铭、镌,内容大多是与茶文化、陶文化相切的词句,提高了装饰层次,深蕴文化内涵,提高艺术品的品位,成为赏品、藏品。砂壶之赏品、藏品,有的具有历史价值,有的具有艺术价值,有的还具有示范后世的作品价值和收藏价值。收藏是一种美学,而不是"玩物丧志",目的是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积累知识,增添生活意趣,启迪情怀。
紫砂陶不仅具有独特的功能效用,更具有欣赏收藏的价值。紫砂陶以其特有的艺术图样和浓郁的文化气息,而为人们称颂和珍视。紫砂陶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代表,更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文化艺术结晶。
本书关注焦点集中在紫砂器中的壶、紫砂陶制文房用具如水注、茶宠,以及仿生玩器(紫砂制栗子、花生、莲蓬、),等等。本书作者龙文制壶技艺精湛,勇于开拓创新。在动手制作每一个作品前,他自己画作品的设稿,把多年的设计理念与传统的工艺相结合,并把自己在篆刻上的技艺用于紫砂器的制作中,将制作出的作品古拙、雅致,惟妙惟肖。他仿制的爵、觚、鼎等古彝器,工艺精,品位高,古趣盎然。所制茗壶造型多种多样,特别善于自然型类砂壶的制作。他多才多艺,还制作了许多案头陈设的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像生的菱角、扁豆、花生、玉蜀黍、鹚菇、栗子、藕片、荸荠、核桃、白果等等,无不精妙,把果蔬的自然生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再配以契合果蔬肌理的泥色,给人以活生生鲜灵灵的审美感受,令人拍案叫绝。
龙文的文人紫砂器得于古人又生发袅袅新意,仿佛从古人的画里走出来一般,文人气息十足。面对他的紫砂器物,不是在和古人的作品打交道,而是面对几百年前的制作状态。龙文常说自己是“入泥问道”, 艺术的表现实在是一体多面,所有物象的背后,是那个“道”。也许这就是他的“文心入泥”的真实含义。
本书为“心赏”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以“紫砂器”为主题。中国历史上的文人莫不喜欢紫砂器具。紫砂器物,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爱笃好、以坯当纸,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刻以花卉,刻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文人和紫砂艺人的联袂创作,使紫砂器具渐渐摆脱了匠气,从而进入艺术品的行列。文人在其中的主要作用,除了设计器形、壶样,还撰写砂壶铭。那些阅尽沧桑、看透人生的绝句,其实是历代文人的另一种风骨。本书作者龙文,自幼爱好书画金石,早年拜海上著名金石大师朱复戡为师,多得书法、印学真传。早年从事建筑与室内设计,为业内著名设计师。后迷恋紫砂艺术,拜**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吴奇敏、华健为师,得到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深研传统紫砂技艺,融入擅长的书画、金石、平面设计理念,以及对传统紫砂泥料、器型的理解,与紫砂名家合作,设计、铭刻了多件紫砂器物,丰富了创作紫砂的阅历。其独创的文字系列、仿生系列、仿古系列、禅意系列的紫砂器件,得于古人,又生发嫋嫋新意,深得紫砂界认可和好评,以文人气息的紫砂器物影响了当代传统紫砂的审美。龙文亲制的紫砂器物不多,每款都有限量。无论是文字紫砂壶系列,或是文房杂件系列,无不在一种简澹的形式里,藏着含玩生活的悠游不迫的文人情怀。 本书图文形式,包括:实物图片、作者手书的创作心得,以及原型拓,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了龙文的紫砂设计理念和独具一格的 “海派紫砂艺术”风格。书中除了有实物拍摄图片,更融入了龙文毛笔手书于老宣纸上的“创作心得”,以文字记录了其创作每一个作品时的巧思和设计理念,以及其对紫砂器物独到的理解。同时,加入了“拓片”设计元素,即其所创作的紫砂器原型拓,更细致、忠实地反映了紫砂器上的篆刻艺术,以及紫砂器物本身的丰富动人的机理,给观者以全新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