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特蕾西娅.彤丝朵 日期:2018-11-16 11:33:53
《改变生命》一书讲述了委内瑞拉“系统教育”(elsistema)的发展历程,指出古典音乐不只是被精英分子所垄断,或专属于上流阶层的娱乐消遣,而是带给贫困儿童尊严与归属感的媒介,他们在其中学习到自律、自信、团结、沟通、和谐和责任感。能够它创造出广大丰富的精神世界,因为音乐而心灵富足,终将克服物质上的贫困,变成战胜贫穷的武器。
1975年,艾伯鲁在委内瑞拉组建了diyi支自发的青年管弦乐团。建立“系统”的初衷并非为培养音乐人才或打造世界级音乐大师,而是让贫民窟儿童和问题少年远离毒品和犯罪,用音乐挽救孩子,避免他们误入歧途。
此后,委内瑞拉十多届不同政府,包括1980年代的保守派内阁和激左的查维斯政权,都全力支持这个计划,而查维斯政府更是批准了计划的所有营运开支预算和投资计划。
艾伯鲁说:“音乐能够为孩子带来精神上的富足,帮助他抵抗物质上的贫穷。培养孩子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音乐会让他们感觉来到了另一个国度,来到了另一个星球。他们的人生也许就这样开始改变。”
经过39年的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系统教育”以非凡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高度认可,被誉为“人类和平与进步的典范”,在社会文明、对抗贫困、远离毒品的征途中,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成功道路。
音乐教育在贫童人生道路的抉择中到底占有多大分量?
也许,央视主持人张泉灵的回答值得我们深思,她说:“我在巴西也采访过一个慈善团体在贫民窟用音乐与贩毒团伙共同争取一群孩子。音乐还是养家糊口的钱?更好的未来还是当下免予威胁?更多孩子选择了音乐,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和价值!”
这正是《改变生命》的回答!
《改变生命》一书的出版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毕淑敏、白岩松、张泉灵、许戈辉,以及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中国爱乐乐团团长李南、教育部体卫艺术司司长王登峰、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秘书长万丽君等联袂推荐。
作者结合亲身访谈和动人的故事,阐明了“系统教育”独特音乐教育模式的发展情况,证明了“系统教育”堪称全球现阶段社会和教育改革的zui佳典范。无论“系统教育”在哪里生根发芽,其一贯目标就是要用音乐来拯救深陷贫穷的儿童。
2009年,ted将该年度奖项颁发给委内瑞拉“系统教育”的创始人何塞·安东尼奥·艾伯鲁教授,其获奖理由是:“音乐是一种高层次的社会发展动力,因为他带给人们zui高层次的价值观——共济、和谐以及相互的同情心。音乐能够凝聚整个社会,还能表现出zui崇高的人类感情。”
1975年,委内瑞拉全国只有两支交响乐团,播放古典音乐的电台寥寥可数,固定交响乐听众千余人。39年后,艾伯鲁的音乐教育计划使得该国拥有90个幼儿交响乐团、130个儿童交响乐团、288个青少年交响乐团、30个专业乐团、377个合唱团、1355个附属合唱团,12个吉他制造厂及1.5万名音乐教师,zui为重要的是,近40万名贫困儿童因此而远离毒品与犯罪!
艾伯鲁到底是一名怎样的人物,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解决了甚至让美国zui为权威的社会改革家头痛的青少年辍学与犯罪问题?“系统教育”究竟是怎样的体系,竟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纷纷效仿?为何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却能培养出一大批如天才指挥杜达梅尔般众多的音乐奇才?
在《改变生命》中,作者美国音乐教育家特蕾西娅·彤丝朵女士带领读者穿越这些不可思议与重重疑问的迷雾,从传奇人物艾伯鲁教授zui初的小乐队到“系统教育”的全面发展,全景式为我们展现奇迹背后那些热情四溢的人生与席卷全国的改革理念。
白岩松在推荐中向读者发问:“很久以来,人们习惯用物质概念为贫穷来下定义。但是,面对委内瑞拉的这些青年人,我们该怎样界定贫穷与富有?而当下的中国,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又是什么?”
在教育资源不均等、犯罪率频发的边远山区;在越来越以资本为价值理念的当代中国,我们又该如何反思我们孩子的教育模式与精神信念?
或许,我们可以从作者充满智慧与坦诚的文字下,在中国教育改革的漫长探索中,寻到得以改变贫童人生的点点星火,期待这璀璨的光芒终能以燎原之势,照亮所有在迷惘与犯罪中挣扎的青少年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