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文钢 日期:2021-08-18 13:49:53
“语言将死,生活震耳欲聋”,作者在书中首先发出了这样的感概。其中有何意味?语言的圆乏与泛滥井存导致思维的僵化和美学沦落,区是20世纪60年代美学家和批评家等面临的现实困境。60年代是文化激荡的时代,“中产阶级的孩子们”在物质丰沛的理所当然中因现实带来的不安而反抗传统,“很后的知识分子”也在对批评和理论的争论中竭力寻找美学的出路。本书即以60年代文化激进主义为研究背景,以比较的视域,从“沉默的美学”谈起,到“反”对阐释”结束,探寻苏珊·桑塔格和与之形成呼应的乔治·斯坦纳(“沉默”的美学风格)、让-保罗·萨特(行动之父)、阿尔贝·加缪(文学的理想丈夫),桑塔格身上的存在主义、形式主义风格,她“介入”行动之后获得的“新感受力”与“艺术学”讨论之先,她的“反文化”、反理论倾向与情绪,既讨论桑塔格,也讨论时人时事。本书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一个鲜活的人物,还有时代的尾迹,更有对现实的映照,是引发思考,还是带来后示?或者两者兼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