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承贵 日期:2020-11-11 02:06:43
本书为2007年8月第2次印刷。
中国传统德性理论有无属于自己的特殊结构样态?中国传统德性思想转型于何时?中国传统德性的来源有何特征?中国传统德性思想嬗变、转型中的道德内在意义与外在符号关系如何?中国传统德性思想之嬗变之转型,于吾人理解、把握“道德问题”有何普遍性启迪?诸如此类问题,本书皆有全新的解读与应答。
『丛书介绍』
“鹅湖”取意于南宋时期江西铅山的著名书院——“鹅湖书院”。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曾同会于此,辩论“性理”之道,后人称之为“鹅湖之会”,传扬天下而成为士林佳话。后来,“鹅湖之会”便被作为一种学术盛况和学术传统的象征,寓指各种学术思想和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和不同思想相互砥砺,相互促进的学术风气。
近十几年来,中国人文社科的“引进—模仿”色彩逐渐淡出,而“创造—参与”之追求日益凸显。经过80年代的激越蹈厉、90年代的沉潜蕴积,中国学术正在深入精进,这套“鹅湖学术丛书”即以此繁荣学术为念。这套丛书以“学术原创”、“中国话语”、“问题意识”为原则,有别于充斥坊间的整理汇编类图书、简单译介类图书等,超越了重复堆垛而毫无创新的学术泡沫。
本书为2007年8月第2次印刷。
中国传统德性理论有无属于自己的特殊结构样态?中国传统德性思想转型于何时?中国传统德性的来源有何特征?中国传统德性思想嬗变、转型中的道德内在意义与外在符号关系如何?中国传统德性思想之嬗变之转型,于吾人理解、把握“道德问题”有何普遍性启迪?诸如此类问题,本书皆有全新的解读与应答。
『丛书介绍』
“鹅湖”取意于南宋时期江西铅山的著名书院——“鹅湖书院”。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曾同会于此,辩论“性理”之道,后人称之为“鹅湖之会”,传扬天下而成为士林佳话。后来,“鹅湖之会”便被作为一种学术盛况和学术传统的象征,寓指各种学术思想和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和不同思想相互砥砺,相互促进的学术风气。
近十几年来,中国人文社科的“引进—模仿”色彩逐渐淡出,而“创造—参与”之追求日益凸显。经过80年代的激越蹈厉、90年代的沉潜蕴积,中国学术正在深入精进,这套“鹅湖学术丛书”即以此繁荣学术为念。这套丛书以“学术原创”、“中国话语”、“问题意识”为原则,有别于充斥坊间的整理汇编类图书、简单译介类图书等,超越了重复堆垛而毫无创新的学术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