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释颢 日期:2021-12-27 04:53:03
弃乱相,守本真
佛由有相化为无相,脱去臭皮囊。当化为无相时,所抛弃的就是心中的那些杂念。现实生活中我们少计较表象,就会多一份本真,也能平添一份怡然的乐趣。
很久以前,一座寺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有一天,山上来了一位达官贵人,为庙中捐了很多财物,老和尚热情地接待了他。
不久之后,山上来了一个书生,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饿得几乎晕倒。老和尚见此状况,马上叫小徒弟将他扶进庙里.同时吩咐端上最好的茶,准备最好的斋饭。
小徒弟心中不解,为庙中捐了那么多的财物的达官贵人自然有资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斋饭,而书生是一个不知从哪儿来的“叫花子”,师父为何还如此厚待他?于是,书生住在庙中的时间里,小徒弟从来都是冷言相对,并经常瞒着师傅将馊的斋饭端给书生。
书生告辞后,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尊菩萨像,然后叫来小和尚,告诉他这是自己用千金请来的菩萨。
于是,小徒弟每天认真地给菩萨上香,虔诚地念经。
一个月后,老和尚又将那泥菩萨削琢成一只猴子,放回原处。小徒弟发觉菩萨变成了一只猴子,吓了一跳,当然也不再去上香了。老和尚问起此事,小和尚惶恐地回答:
“师父,那菩萨变成一只猴子了!”
于是,老和尚拿过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萨塑像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小徒弟的面前。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头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经,不再理他。
老和尚的敲打终于使小徒弟顿悟。
其实人类的本质都相同,只是被塑造出不同的外在形式。相,恐怕是世界上最能影响我们的东西。我们往往只在意眼见最直观的感觉,而习惯性地执著于我们所认识到的那个“相”,这种先人为主、不假思索的认可或否定只能让我们慢慢迷失自己,迷失于周遭,更迷失那本应无形无相的道。我们时常会被人的外貌所蒙蔽。你有没有想过在一张丑陋的面孔下也许会是一颗聪慧的心呢?你有没有想过一张美丽的面孔下是否也会有一副阴森的肚肠?美丽未必真的美丽,丑陋未必真的丑陋。
《巴黎圣母院》中,美丽善良的女神艾丝梅拉达和相貌丑陋却品德高尚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演绎的一段传奇,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卡西莫多的外貌丑陋无比,不堪人目:“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巴,茅草似的棕色眉毛所堵塞的细小左眼,完全被一个大瘤所遮盖的右眼,那上下两排残缺不全、宛如城堡垛子似的乱糟糟的牙齿。”如果这是上帝不小心开的玩笑,那么这个玩笑就开大了。我认为这世上不会有比卡西莫多更残缺的人了。但人不可貌相。卡西莫多却有着一颗无比纯洁、美丽、善良的心灵。他爱慕艾丝梅拉达,如同守护珍宝般保护着她。艾丝梅拉达对他的种种厌恶,他毫不在乎。卡西莫多虽然一看就让人厌恶甚至是恶心,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随着他美好心灵与善良品质渐渐地显露,外在的缺陷早已被忽略。他向往女主人公艾丝梅拉达的善良,艾丝梅拉达最终也不再讨厌他了。他以纯真得不掺一丝杂质的爱情守护着艾丝梅拉达,试图使她远离一切伤害。当最后善良的卡西莫多选择用殉情的方式来抗争时,我们不能不为之动容。可见外表的差异是无法遮掩同样纯真美好的心灵的。
一个年幼的女孩曾经被老师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嘲笑:“你知道吗?你是个丑八怪啊!你不信?回去照照镜子吧,大家都是这么说的!”
这句话在女孩的心里存留了很久。即使她长大后事业有成,老师的那句话依然是她心中不可碰触的阴影。只要拿起镜子,她就会立刻想起:我仍然是个丑八怪,丑陋的小孩,不会有人理我,我不会有任何快乐。
多年以后,在敦煌小雷音寺的山门前,一个相貌平和的居士告诉她,她面前的这个门叫做“无相门”。佛祖慈悲。怜悯众生,进入此门者,再无相貌美丑、地位差异之分,佛祖面前,众生一律平等。
于是在无相门前,女孩释然,随后潸然泪下。
我们无法改变与生俱来的面孔,其实也无需改变,因为我们可以去升华自己的内心。当别人以貌取人,对你产生偏见时,无需自卑。我们有一个我相,看别人有一个人相、众生相,看万物也都有其相,正如我们觉得做老板的人是老板相,觉得做官的人是官相。但事实上,这些所谓的相都不过是表相而已,只是暂时存在,随时都可能变化消失。做官的心术不正,转眼就可能沦为阶下囚;面目丑陋的人,并不代表他不能快乐或成功。但我们往往过于执著于认识到的那个相:自卑于自己相貌的人,可能会郁郁终日;做老板的人在企业里十分强势,在家中也执著于老板这个相,依然过于强势,那么对于自己的亲人来讲,他就无法融进他们的心中。做官的人也是如此,如果到哪里都颐指气使,执著于官相,必然会让人生厌。
事实上,我们不论处于怎样的地位,我们的相只不过是我们所扮演的一个角色,并不是我们自己。对角色太投入,就会迷失自我,陷人角色而不可自拔,直至痛苦不堪。佛教中的无相门,正是告诉我们:一切皆是表相,包括我们自己。放下我们所谓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才能看到真正的本相、本我,还原我们的本来面目。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