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山梁 日期:2022-01-15 05:15:54
一 书香世家瑞云送子
王守仁,余姚人,号阳明,谥文成。
渊源长,琅琊王,书香传,好家声。
父王华,状元郎,母郑氏,长妊娠。
吉兆梦,瑞云祥,绯女送,云儿生。
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县的一个书香世家,家族源远流长,先祖是山东琅琊王氏大家庭,据传他是西晋光禄大夫王览的后裔。据记载,他的六世祖王纲,是一位文武全才、擅长鉴识人物的官员,元末,为躲避乱世而隐居山林,研习《易经》、命理学。明’洪武四年(1371),被刘伯温举荐担任兵部郎中,后又被提升为广东参议。在广东征伐苗寇时,遇害于增城。当时王纲的儿子王彦达只有十六岁,用羊皮裹着父亲的尸体背回老家。
五世祖王彦达,号秘湖渔隐,他认为父亲是为朝廷做事才丧命的,于是发誓终生以儒学为业,侍奉孝敬母亲,过着隐居生活,不愿出仕。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曾下诏录用王彦达,他非但不应征召,还将先世遗传下来的书籍交给儿子王与准,并说“不希望你做官,只要别废了先祖留下的学统就行了”。
四世祖王与准,继续秉承家学,闭门用功,读尽先祖留下的各种书籍,精心研究《礼》《易》,著写《易微》。他从不收纳弟子,且受父亲影响,也终身不入仕途。他精通先世留下来的筮法,但厌烦县令时常找他筮卜算命,在知县派来的人面前,就将筮书全部烧掉,并告知:王与准不愿成为算命先生,成天进出豪门与他人说祸道福。此举,招来县令的怀恨在心。于是,他逃遁到四明山,隐居在石室中,不再回家。当时,朝廷派人来余姚寻访贤士,想起用王与准,但县令却告诉朝廷使官,王与准因其先辈为朝廷而死,发誓再不为朝廷做事。朝廷使官便拘拿王与准的三个儿子,再上山追讨。王与准在逃遁时,不小心掉下山崖而伤了腿脚,使官见他伤重,且说话坦率,就放了他一家人;又见他的二儿子王世杰很有才能,便让他的儿子代替。王与准认为如果不是因为掉下山崖伤了腿脚,可能就无法逃避被征召,觉得不该忘记那块崖石的恩德,于是给自己取号“遁石翁”。
王阳明的曾祖王世杰,因先世曾在家门口种下三株槐树,便自号“槐里子”,也就有了“槐里先生’’的称号。十四五岁的王世杰,便已通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言行效法古代圣贤,淡泊名利而热衷学问,著有《易春秋说》《周礼考证》《槐里杂稿》等。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们都要散开头发,脱掉衣服,检查是否夹带作弊的东西,王世杰觉得这是对读书人的一种羞辱,于是扭头就回家,不再应试。明宣德年问,朝廷下诏郡邑为朝廷进贡举荐贤才,余姚县令为槐里先生准备好行李、仆从,强迫命令他上京应诏。而槐里先生还是以父亲需要赡养为由推辞了县令的~番好意,等到父亲王与准去世后,县令又向朝廷举荐,他又以母亲年老无人照顾而推辞。他虽然家境贫困,甚至还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一家人依然活得悠闲舒适、安然自得。等到母亲去世后,他才应贡进入太学深造。第二年,国子监祭酒陈敬宗向朝廷举荐他的德才,可惜的是,槐里先生没过多久就离开人世。
王阳明的祖父王伦,十分喜爱竹子,所居住的房屋四周都种满了竹子,还常常在竹林里大声吟诗诵书,后世因此称他为竹轩先生。竹轩先生在余姚以教书为业,无书不读,尤其喜欢读《礼记》《左传》《史记》等。其父槐里先生只留下几箱书,每每打开书箱,他都会触景生情,伤感地说:“先辈积累下来的这些书,后人如果不善待不保留,就会散落了。”他尽管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但书香传家的意识还是一代代地传承下来,著有《竹轩稿》和《江湖杂稿》等书。他喜好在风清月朗之时,焚香鼓琴几曲,再赋上几首诗章,让子弟相互和诗吟诵……
P6-8S
历时近一年,数易其稿,《王阳明读本————“三字经”解读本》即将付梓了。
2017年初,我转岗到县委宣传部,负责社会宣传工作。根据县委领导的要求,我抓住平和置县五百周年的契机,着力挖掘、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和地域文化,在全县学校、农村创建“阳明传习堂”,弘扬“知行合一”置县精神,实施建设厚德平和工程。“诵其诗,读其书,不识其人,可乎?”为了让人们更多了解把握“知行合一”的置县精神,就必须广泛传播阳明文化。在创建过程中,我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选用资料的问题,现成的材料,要么义理深奥、语言生涩,难于普及:要么充斥“心灵鸡汤”味、辞藻华丽,没有内涵,最终还是没有适合的普及版本。创建“阳明传习堂”不难,难的是如何持续有效发挥作用?如果没有适合的普及材料,“阳明传习堂”的功能就事倍功半。一次陪同县委书记郭德志接待文学评沦家何镇邦老师,在等待客人的间隙闲聊时,郭书记提出可以采用“三字经”或者芗剧等群众乐于接受的语言方式,接地气地传承阳明文化的建议。一语中的,视域不同,看到的风景就不一样。受此启发,我便着手撰写此书稿,用笔下的文字去感悟“知行合一”的置县精神,用心去读懂王阳明的传奇人生。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敬畏阳明先生的心,真真切切转换角色,力求做到史料内容客观真实,语言朴素简洁明了。
在书稿(第三稿)交给出版社的同时,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恳请国内阳明学资深专家、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吴光教授为拙作作序。吴光教授欣然答应,并对书稿(第三稿)提出五点十分重要的修改意见。于是,我即刻联系出版社,告知将对书稿进行再一次修改,力求更加完善。一位学界泰斗屈尊拨冗为拙书作序已让我感动不已,更何况还在百忙之中提出真知灼见,真是太令人感动了。从中,我看到了老一辈学者缜密严谨的治学作风和平易近人的待人之道。感激之情,言语难以表达万分之一。
在这里,我还要感谢相关领导、专家的鼓励和指导,同事、同行的支持和帮助。所有这些,在此一并致谢!
因本人水平有限,此书难免有许多不足与错误,敬请诸位方家、读者不吝赐教!
是为后记。
张山梁
2018年仲春于三和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