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旗下的阅读与心理健康分委员会对各大媒体发布的好书榜进行全面收集,编成《好书中的好书:2015年28家好书榜精选书目》。以此书单为基础,作者整合分析了国内31家主要媒体推出的好书榜单,并参考豆瓣网上众读友的评分、阅读量和代表性书评,最终选出36种2015年度最受广泛好评的优秀图书,编为《2016-2017阅读年度推广好书榜》。此书单践行了中国阅读学研究会“新中选好、好中选优”的书目方法,“经典名著阅读”与“优秀新书阅读”达到平衡,具备足够的可信度。期待这份书单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而高效的阅读指导,从而制定自己的年度阅读计划,在阅读的盛筵中收获更丰盛的自我。
《群山之巅》
迟子建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1月版
小说聚焦在中国雪域北疆的龙盏镇,从一桩轰动全镇的杀人强奸案事件,书写了龙盏镇在这两三年间所发生的事件,通过龙盏镇上三个家族的变迁史,展现出八十多年来中华民族的时势更迭以及东北开发建设的历史,表现时代大潮冲击下的众生相。迟子建以她精湛的文学艺术,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情感,和史诗般壮阔而富有诗意的笔触,发掘民间小人物的人性之光,这也是尤其值得读者掩卷沉思的思想内涵之所在。
《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
卜正民著,潘敏译
商务印书馆2015年10月版
本书选取中国江南的嘉定、镇江、南京、上海、崇明五个城市作为蓝本,从生活史的角度,重建抗战初期这些城市里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试图从底层社会的运作实况考察日军在沦陷区重建秩序的历史。作者探究了抗战研究中两个不常为人关注的主题——“秩序”和“小人物”,使我们能够走进抗日战争史的灰色地带与灰色人群。卜正民先生长期发掘并研究中日双方高质量的档案资料与回忆录,在进行案例剖析时论证严密,展现出深邃的洞察力,值得展卷阅读。
《晚明大变局》
樊树志著
中华书局2015年8月版
樊先生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专攻明清史等方面,本书是他五十余年研究成果累积的结晶,他以全球化的宏阔视野解读晚明社会各方面的变革,强调变革的外源性,别具启发意义,本书提出的许多创见,不仅推进了晚明史研究的高度,而且澄清了学界和大众对历史的一些误解。樊先生主张历史著作应该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读史明智的需求。该书用通畅浅近的语言书写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可谓雅俗共赏。
《抗日战争》
王树增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
这部恢宏著作分为三卷,将八年抗战划分为三个阶段,站在全民族抗战的立场上,秉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视角,以重大战役为纵贯,以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为经纬,全景式地记叙了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艰辛历程。作为一名长期创作战争题材作品的军旅作家,王树增先生“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带着弘扬前辈精神的责任,尽可能地靠近历史的本来面貌”。这对于广大读者更加深入全面地认知这段历史,认清战争的本质,有着深刻的认知和启发意义。
《悲伤与理智》
约瑟夫·布罗茨基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4月版
这本书中收录了21篇散文,有回忆录、游记、演说讲稿、诗文细读、公开信、悼文等多样化的体裁,内中审视了作者早年在苏俄以及后来流亡美国的经历,探讨了诗歌艺术的奥妙、流亡诗人的双重困境,解读和评价了他所心仪的诗人诗作……作者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俄裔美国诗人、散文家,也是一位跨越英语与俄语世界的文学奇才。本书是他去世前写成的最后一部散文集,是引导读者走进他的诗歌观、美学观,乃至伦理观和世界观的钥匙。
《岛上书店》
加布瑞埃拉·泽文著
孙仲旭、李玉瑶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5月版
小说讲述了一位中年失意的男人,遭遇爱妻去世、书店危机等一系列人生挫折,陷入僵局的他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勉强维持一家书店,内心沦为荒岛。但一个小女孩的出现,意外成为他和几个生命之间紧紧相依的纽带,从此他的生活逐渐有了转机。作者加布瑞埃拉·泽文是颇有灵气的美国青年作家,毕业于哈佛英美文学专业,《岛上书店》是她的第八本小说。美国媒体评论这是一本关于生命、救赎以及第二次机会的小说。《图书馆日报》评价:“有趣、温柔、感动人心,不时提醒着我们阅读与爱的理由。”
《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
潘富俊著
商务印书馆2015年3月版
推开中国古典文学之门,那里有一个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本书是“植物迷”与“文学迷”潘富俊多年来在田野中实地探访那些出现在古典文学中的植物的成果。书中的植物照片,多数是作者亲赴各地拍摄,而且对各类古代典籍中出现的植物品种、数量都以图表进行了细致的统计,体现了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除此之外,本书的一大特色是,从植物的角度对文学史上的一些疑案提出了崭新的思考,例如对《红楼梦》《西游记》《金瓶梅》作者的分析,可谓为植物学与文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陈嘉映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5月版
“该怎样生活”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探寻的问题。该书作者陈嘉映认为,“这个命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本书围绕“我究竟该怎样生活”这个核心命题,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针对现实中的各种现象展开深入的探讨。
《匠人》
申赋渔著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年7月版
在城市化迅速推进的今天,凋零的乡村生活已经淡出很多人的记忆,而曾经那些走村串巷,或埋头专致的手工艺人,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本书作者申赋渔,在这本书中讲述了自己的家乡申村中一个个手工艺匠人及其家族的命运故事……透过这些故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匠人的手艺渐渐失传,他们创造的传奇渐渐被遗忘,申村的衰落也折射出中国乡村生活的变迁、衰落,以及我们失落的故乡。
《午夜之子》
萨曼·鲁西迪著,刘凯芳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年9月版
小说的主角是一个孟买小孩,诞生于印度脱离英国独立的神圣时刻,因此被称为“午夜之子”。本书即是这个小孩幽默而嘲讽的自传,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的印度现代史。作者以他丰富甚至狂野的想象力,呈现了印度这块神秘次大陆上存在的光荣与丑恶。作者萨尔曼·鲁西迪1947年出生于孟买,十四岁移居英国读书。其作品风格往往被归为魔幻写实主义,1989年因出版《魔鬼诗篇》触怒回教世界被下追杀令而成为世界焦点,继而引发一连串声援作家创作自由的行动。
《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
刘绍华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9月
位于四川省最南部的凉山地区,彝族人自古生息于此,与外界风俗迥异,高山深壑的地貌使这里的交通至今仍不便利。然而,二十世纪最后十年以来,这里却以吸毒者和艾滋病感染者惊人的增长数量而恶名昭彰,这其中有怎样不为人知的内情?为了解开这个问题,人类学者刘绍华深入凉山展开田野调查。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她结识了一帮“凉山兄弟”,通过了解他们的生命历程,观察他们的生活现状,逐渐解开了一系列谜题……她详细记录下诺苏人的生活经验和个人口述历史,呈现出现代化转型时期一个边缘群体的遭遇、认知、思索、接受与挑战。
《火印》
曹文轩著
天天出版社2015年5月版
故事以北方草原一个叫野狐峪的小村庄为背景,主人公是一匹叫雪儿的马和它的主人坡娃。他们在战争中都有着曲折的遭遇:雪儿被日军征用作战马,历经磨难,而坡娃在战争中磨炼,逐渐成长为男子汉。曹文轩认为,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是要触及人性底部的。在创作这本小说时,他拒绝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脸谱化、公式化的倾向,而是从根本的人性的角度思考和审视裹挟进战争中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引人入胜的情节中,深深触动人心。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
斯蒂芬·平克著,安雯译
中信出版社2015年7月版
作者在这本书中开创性地运用了最前沿的心智理论来研究人类历史中的暴力行为,尝试从人类心理的角度,剖析“暴力为什么会减少”的内外因素。平克用上百幅的图表和地图,佐以大量的数据资料,量化暴力减少的趋势,证明当今我们正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和平的时代。作为当今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斯蒂芬·平克用这本书引导我们用全新的角度看待和思考人性、人类社会和历史,启发我们思考人类的未来。
《零年:1945——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
伊恩·布玛著,倪韬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版
在伊恩·布鲁玛看来,作为二战尾声的1945年,是值得关注的一年。他在本书中回顾了这不简单的一年:战争结束,也意味着另外一个新的世界即将开始。1945年的一系列事件孕育了欧洲福利国家、联合国、去殖民化运动、日本和平主义以及欧盟。除此之外,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探索了历史中常被忽略的晦暗角落,在历史框架中描述大量的细节和日常,这些极富趣味、立体多面的细节启迪我们对人性、对战争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是本书最大的魅力之所在。
《丁玲传》
李向东、王增如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年5月版
本书详实记录了丁玲从出生到病逝的传奇人生,深入探索了她复杂的心路历程。作者是丁玲的最后一任秘书王增如和她的丈夫李向东,在写作《丁玲传》时,利用了大量有关丁玲的档案、资料,细致梳理,精心考核,努力做到言皆有据。此外,胡也频、瞿秋白、毛泽东、彭德怀等一系列党内领导干部的生活和关系的细节也有所展现,因此阅读本书,我们还能侧面了解中共党史和现代文学史。
《世界秩序》
亨利·基辛格著,胡利平译
中信出版社2015年7月版
本书是美国前国务卿、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基辛格继《论中国》之后,以92岁高龄发表的又一力作,解读了当今世界格局。基辛格在书中系统梳理了世界各地区的战略逻辑和秩序观,并综合文化、宗教、地缘等因素解读这些不同的秩序观的形成、冲突和合作,以及在当下时局中的挑战与机遇。是一部了解世界秩序、求索国际关系治理之道的集大成之作。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许倬云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版
“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为了解答这个问题,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从新石器时代谈到清朝灭亡,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观念四个方面系统梳理“中国/华夏”这个复杂的文化共同体的发展演进过程,审视我们的归属和认同。本书的结构体例和行为风格属于“大历史”的范畴,透过每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关键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当代社会的深切关怀。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著, 李继宏、康慨译者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版
本书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却娓娓诉说着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故事中有温情也有残酷,有美丽也有苦难,不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的苦难史。
《平凡的世界》
路遥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本书分三部,上百万字,以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的十年为背景,全景式地表现那个时代中国城乡社会生活中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生活和奋斗。作者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书写,语言朴实真挚,笼罩着一种温暖的情怀。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温暖人心的“情”,无不令人深深动容。在路遥的笔下,苦难可以转化为前行的动力,书中朴实而真切的话语值得一再咀嚼,激励着人们对生活充满动力、信心和希望。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
布莱克·马斯特斯著,高玉芳译
中信出版社2015年2月版
2012年,斯坦福大学学生布莱克·马斯特斯选修了硅谷创投教父、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开设的“初创企业”课,课后他将细心整理的课堂笔记发布到网络,谁知竟引起240万次的点击率。随后,他与彼得·蒂尔一道,将这份神奇的笔记精编成《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一书,详细讲述了他的创业历程与心得。《经济学人》评价:“写得清晰、理性又实际。不只是企业家,每个不满于现状、对世界前景有想法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