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啦,各大网站新闻媒体,都开始盘点了!南方都市报副刊部的编辑们,也选出了我们心目中的2014年度好书。
每一年出版的新书都是那么多啊,但真有亮点的值得回味的却并不是很多呢!我们副刊部的编辑们。努力梳理了一遍今年的好书,列出了30本初选书单,从国内原创到翻译,从虚构到非虚构,看来看去发现一个特点:原创很虚弱,翻译名著仍很强势,占领了预选名单超过一半。新书虽多,好书不多,且读且珍惜!
预选名单共计30本,分为三大类别。亲爱的读者们,你们也来评选一下你心目中的年度十本好书书单吧,参与投票有福利派哦!本周周五,还将公布编辑部终选十本好书书单。届时小编也会及时分享,敬请留意!
文学类1.《小于一》
(美)约瑟夫·布罗茨基著,黄灿然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4年10月版
《小于一》是布罗茨基的第一部散文集,展现了他对文学、 政治和历史等各领域的全面兴趣。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小于一》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自传。本书收录了布罗茨基评论诗歌与诗学的最卓越的散文作品。不可避免,《小于一》中也谈到了政治。这些散文是对历史和当今时代的深刻沉思。本书也是一部私人回忆录。用作书名的散文《小于一》和压卷之作《一个半房间》,是布罗茨基为自己的故乡城市和双亲谱写的颂歌——或者说哀歌。
2.《1966年》
王小妮 著,东方出版社2014年1月版
发生在1966年的故事。日常市井中普通的人们,在那特殊一年里,日复一日的懵懂和不宁。王小妮用她从容的文字、含蓄的方式,还原那一年中,北方城乡间各不相同的人心冷暖。触碰了突然事变的降临带给平凡人们的影响,故事简单而蕴藏的情感深远。
他们的故事绝非特殊,而是普通又普遍的。这些普通人,从事各种行当,背负各种历史,在这个人人自危之年的某个临界点,他们的生活发生了身不由己的改变——这改变不是轰轰烈烈的生死抉择,而是灰色地带的沉浮明灭,人性的斑斓底色由此彰显。
3.《桃花井》
蒋晓云著,新星出版社 2014年10月版
这是蒋晓云复归文坛完成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她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一九四九年随国民党到台湾的李谨洲老先生经历大半生离乱颠沛后,晚年回到家乡。老人寻回了失散的长子,更进一步找了个桃花井的寡妇董婆续弦,打算在老家重新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城乡的差距、父子的代沟、个性的冲突、利益的挤压等问题交相上演。
4.《雪隐鹭鸶》
格非著,译林出版社 2014年8月版
《雪隐鹭鸶》首先将《金瓶梅》置于16世纪全球社会转型与文化变革的背景中详细考察,探索小说情节背后的社会史和思想史渊源;进而,46则优美隽永的“修辞例话”将全书关窍一一勾连,为读者剖析《金瓶梅》写作的精妙处。格非对《金瓶梅》的解读承续了前辈学者“以诗证史”的努力,以小说观照时代,建立文学文本与“历史事实”间的复杂关联。修辞例话部分的细绎深解,亦堪称文本精读的典范。书名“雪隐鹭鸶”四字取自《金瓶梅》中的诗句,喻指《金瓶梅》中深远幽微的人情世态和历史文化信息。格非认为,《金瓶梅》是一部激愤之书、悲悯之书,更是一部别开生面、寄意深远的呕心沥血之作。
5.《南方有令秧》
笛安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4年11月版
笛安用丝丝入扣的细节描写复活了真实历史背景之下虚构的人物故事,真实历史与想象文字的完美转化引人入胜而又回味无穷。
6.《长声闲话》
李长声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年8月版
旅日作家李长声的文化随笔在海内外读书界素有定评,被誉为“文化知日第一人”。《长声闲话》是三联书店为作者首次推出的个人文集(精选集),从迄今发表的随笔作品中甄选佳作,依内容脉络全新编选而成。文集由五册构成,分别为:《美在青苔》、《吃鱼歌》、《系紧兜裆布》、《阿Q的长凳》、《太宰治的脸》。不但完整、立体地展示了作者的随笔成就,其中所呈现的日本文化面貌也是丰富、多元的。
7.《死亡百科全书》
(南斯拉夫)丹尼洛·契斯著,周淑丽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8月版
《死亡百科全书》讲述“我”在图书馆找到了记录1789年以来所有普通人的传记的百科全书,它与众不同地“描述人物关系、遭际和风景——这些构成了人生的繁复细节”。九篇微缩纪事有意混淆了神话、文献与想象的边界,看似互不关联、风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主题:死亡。以虚无始,以毁灭终,古典神话中的毁灭还有着悲剧的慰藉,现代神话中的毁灭只剩下道德虚无的灰烬。契斯用文学回应了这个时代,他展示了仇恨与死亡的蔓延、欧洲社会的崩溃、人类历史的灾难,也表现了一个作家对人性的关怀。
8.《海上迷宫》
(波兰)赫贝特著,赵刚译,花城出版社 2014年10月版
《海上迷宫》是赫贝特的美学随笔集。赫贝特游历欧洲重要的历史遗迹和美术博物馆,擦拭历史的尘埃,探索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文明历程。所收的7篇散文,既有希腊的游记,也有并不与古希腊直接相关的内容。例如《伊特鲁里亚人的故事》和《拉丁语课》,分别记述了古罗马的起源和罗马对欧洲大陆的征服。书中糅合了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元素。作者信马由缰思绪滂湃,对笔下的每一处遗址、每一个景致、每一个人物、每一件史实,都在精神上进行过无数次的造访和探寻,为我们呈上了一部详述欧洲人精神家园的文化经典。
9.《等待黑暗,等待光明》
(捷克)伊凡·克里玛著,杜常婧译,花城出版社 2014年10月版
这部长篇小说以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为背景,主要讲述三个人物在历史事件影响下的命运:一位是电视台的摄影师,一位是年迈的总统(暗指捷克前总统古斯塔夫·胡萨克),一位是越境失败、身陷囹圄的死囚。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的人生轨迹渐渐接近,不期而然地发生交集。在20世纪70、80年代捷克的“正常化”时期,人们在形式上对政权的支持与否决定了他们能否得到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子女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能否获得优越的生活条件。为此他们需要对外国势力的介入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认可。这种心照不宣的交易最终造成一种道德困境——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
10.《奥登诗选:1927-1947》
(英)奥登著,马鸣谦、蔡海燕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年4月版
自1927年初出茅庐到1973年魂归诗国,近半个世纪里,奥登不断给英语诗歌注入新的气象。他的作品从政治写到宗教,从城市写到乡村,华美词章俯拾皆是,街谈巷议亦可入诗。本书是奥登自愿保留的诗歌全集的上卷,文本获得过他本人的首肯。此书连同尚未出版的诗选下卷包括了此前各版奥登诗集的全部内容,并且涵盖诗人后期的所有短诗集,可以说,奥登诗歌的精华已尽数裒辑于此。纵览书中篇什,令人不禁赞叹奥登诗艺之精巧,情怀之广博,而古老的西方文学传统,更是在他笔下,一次又一次重现往日的荣光。
社科类11.《启蒙的三个批评者》
(英)以赛亚·伯林著,马寅卯、郑想译,译林出版社 2014年11月版
本书首次掘取以赛亚·伯林思想史研究项目中的三块宝石,通过对启蒙运动的三个批评者的共情视角和深层解读,阐释了这一充斥着过度科学思维的运动是如何遭到反对的。这三位批评者所做出的贡献均无与伦比,维柯确立了人文科学,说明了它何以必然与自然科学不同;赫尔德开创了民粹主义、表现主义和多元主义(伯林把这一观念发扬光大);反理性主义的哈曼则点燃了浪漫主义之火,这一重要的运动在对启蒙运动的反对声中发展壮大。
12.《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孙机著,中华书局 2014年7月版
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本应成为常识,家喻户晓。孙机先生以大家的底蕴、晓畅的文笔,把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基本知识,系统地呈现在这部书里。《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的十个方面,如饮食、冶金等等。书中的线图为孙先生亲手绘制,很多内容都经孙先生起例发凡,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入门者更是浅显易懂。
13.《照管图书》
(英)约翰·威利斯·克拉克著,杨传纬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年1月版
《照管图书》是20世纪图书馆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用大量文献资料和第一手的考察纪录,详细研究了西方世界两千五百年间(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18世纪)图书馆及其设施的发展演化。克拉克在这一研究中,吸收了档案、建筑和考古的研究方法。书里有多幅精心收集的展现图书馆内部宏伟景象的老照片(有156幅插图)。大部分照片是反映18世纪后期欧洲的大学图书馆的馆舍、与藏书的照片。
14.《优雅地老去—— 678位修女揭开阿尔茨海默病之谜》
(美)大卫·斯诺登著,李淑珺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4年5月版
老年如何过得优雅?经过一生的学习和打拼,到了岁月将尽之时,究竟是以清醒的神智安享天年,还是目光呆滞、记忆丧失,成为家人的负担?为了探索人类有史以来最剥夺人性尊严的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顶尖的阿尔茨海默病专家之一大卫·斯诺登(DavidSnowdon)博士主持了以678位修女为对象的修女研究。通过每年对修女进行一次脑力测试和健康检查,以及研究修女死后捐出的大脑,他发现了一些能够延缓衰老,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已经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癌症、中风,全球排名第四位的老年人健康杀手,本书有助于帮助大家了解如何保健自身和长辈。
15.《田园之秋》
陈冠学著,中信出版社 2014年2月版
陈冠学隐居田园三十年,耕读之余,俯仰宇宙人间,以《瓦尔登湖》式的质朴文字,谱写出一曲光辉灿烂的田园牧歌,将南台湾田野间的如诗秋色呈现在读者面前。他是农夫,是诗人,是哲学家,更是坐拥山野宝库的生活家。无论是夜雨下的闲读, 还是农事家事杂务事,都在文字中透露出与万物同在、和谐共处的清明智慧,体现出一种独到的生活美学和哲学。《田园之秋》文笔优美,字字珠玑,用心灵细腻感应宇宙的跃动,笔锋常带挚爱土地的热情。台北野鸟学会理事长亲赴屏东,随作者野外写生,精心绘制70余幅鸟类、植物插图。
16.《这个知识点超纲了》
王欢欢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7月版
这是一本力图打破百科全书冰冷风貌的奇葩“百科”。作者王欢欢行文幽默,随兴所至地在知识的树林间随手采摘那些最有趣却不会被记录在教科书上的古怪知识。这是一本会令正统学院派头疼的“百科”,没有从A-Z的标准索引,没有板起脸说教的权威教授,只有不搭界的知识点乱蓬蓬地恣意生长:谋杀有限公司、真实历史版日和漫画、神奇大厦记忆法、渡渡鸟、西班牙漱口尿……
17.《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
阿来著,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4年1月版
瞻对地处康巴,康巴人以强悍闻名,而瞻对在康巴人中更以强悍著称。当地人也以此自豪:瞻对就是一块铁疙瘩!本书以瞻对200余年的历史为载体,将一个民风强悍、号称铁疙瘩的部落“融化史”钩沉出来,讲述了一段独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同时也展现了汉藏交汇之地的藏民独特的生存境况,并借此传达了作者对川属藏族文化的现代反思。
18.《张爱玲年谱》
张惠苑 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年1月版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张爱玲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有关她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她的作品有没有价值,二是上海沦陷时期她与日伪之间的暧昧关系。前一个争议尽管至今没有平息,但她的小说集《传奇》以及最近几年新发现的《小团圆》之类的作品,在国内图书市场有较好的业绩。后一个争议主要是围绕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关系展开。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关系仅仅是两人之间的私情,抑或在政治上有所牵扯?张惠苑博士的《张爱玲年谱(中国现代作家年谱)》能够循正道而行,从材料入手,将一个备受争议的文学史人物,通过编年的方式,一点一点地呈现给读者。
19.《植物记忆与藏书乐》
(意)翁贝托·艾柯著,王建全译2014年9月版
拥有超过三万册藏书的安伯托·艾可 ,认为“书”就是“植物的记忆”,当你翻阅一本书,那些所有可能被时间遗忘的都再度被记起。本书是艾柯关于爱书藏书的总结,横跨历史、文学、美学与科学的多元向度,畅谈奇书逸事,关于书的意义与价值,关于阅读的必要,关于爱书人无可自拔的执迷。从对纸质书籍本真的热爱到对电子书自我认同的奇想,从对藏书世界奇闻异事的精彩讲述到对一本古书扑朔迷离的起源的细致考察,艾柯对于书籍的热爱有着一种传教士的热忱,相信爱书教的虔诚信徒们定可以在他的这本书中找到真义。
20.《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
(美)彼得·海斯勒著,李雪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年3月版
熟悉何伟从《消失中的江城》以降“中国纪实三部曲”的读者,《奇石》可以被视为“番外篇”之作:是三部曲的前传、书写背后的心路历程,也是书中人事地物后续发展的追踪。何伟是如何开始学会观察人群?他的第一篇中国纪实之作写了什么?那些出现在《寻路中国》、《甲骨文》书中的有趣旁线人物,他们完整的生命故事为何?《消失中的江城》的三峡大坝之水淹没城市时,呈现出何种景象?何伟随和平工作团到达中国时独自一人,后来举家搬迁回到美国中西部写作,这过程中有多少同伴?发生了什麽趣事?在本书中皆有生动呈现。
何伟的书写,总是带有本地居民又是外国观察者的双重眼光,这也让他除了能生动地描写人物面貌与地方的特殊环境外,还增添了许多发生在作者自己身上的奇闻趣事。阅读本书,将是认识何伟这个人和他如何进行「非虚构类写作」的最好途径。
21.《波斯札记》
穆宏燕著,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年6月版
这是著名波斯文化学者、翻译家穆宏燕所著的一本有关波斯文化的随笔集,主要讲述了波斯的从古至今的宗教、历史、文学以及中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作者凭借其对波斯文化深入广博的研究和背景知识,广泛结合中西方文化及事件,特别是中国文化中耳熟能详的事物、历史和现象,如美酒、诗歌,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带领读者对波斯丰富珍贵的文化宝库做了一次饶有生趣的概览。
22.《徐复观全集》
徐复观著,九州出版社 2014年1月版
收录徐复观先生全部学术专著、散篇论文以及译著,涵盖政治、思想、艺术、文学等众多门类。收集了徐复观先生追叙有生以来之师友交谊及人生历程,并收录了徐复观先生年表以及徐复观先生著作年表,以及先生的短文和讨论性的文章,还录入了亲友学生和社会对徐先生的追思和怀念。《全集》概观先生治学一生之思想演变以及学问源流,研治思想史、近代史、艺术、文学门类之学人,庶可借此领略先生之治学门径以及时代之变迁。
历史·传记类23.《耳语者》
(英)奥兰多·费吉斯著,毛俊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8月版
斯大林时代(1924—1953)既是一个全面控制时代的开端,也是它的高潮时刻。经过改造的苏维埃人,既恐惧政治权力,又对它无比崇拜。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成了“耳语者”——或藏身于角落窃窃私语、互诉衷肠,或暗中迎合,成为向当局告密的举报人。许多关于苏联的历史著作都聚焦于恐怖的外在现象——古拉格、逮捕、判刑、囚禁甚至杀害,却几乎没有人关注普通的苏联人过着一种怎样的私人生活,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是什么。《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所关注的正是最为广泛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在心灵,是第一部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尽管在书中几乎每一页都能感受到斯大林的存在,但是《耳语者》并不讲述斯大林本人,讲的是,斯大林主义如何渗入普通人的思想和情感,如何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本书也并不试图解说恐怖的起源,或描述古拉格的兴衰;只想解释警察国家如何在苏维埃社会扎根,让数百万普通百姓卷入恐怖制度,或是沉默旁观者,或为积极合作者。
24.《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
(美)罗威廉著,李里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年1月版
本书按照长时段理论,研究的时间段从元末农民大起义一直到场20世纪三十年代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研究的地域集中在湖北麻城。这种“长时段”和小地域的结合使得这本书能挑战一般著作的历史分期,从宏观上透视中国政治社会变迁,并暗示暴力超越朝代和政权的恒久。作者对麻城地方史的细致研究,还使得本书深化了前人对地方社会的认识,在叙事中凸显各阶层对暴力的感知,在极具张力的氛围中给读者展示出精彩的历史画卷。
25.《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十卷本)》
(日)川本芳昭、杉山正明 等著,吴菲、何晓毅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版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每卷都由该历史时段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撰写,包括九州大学教授宫本一夫、东京大学教授平势隆郎、学习院大学教授鹤间和幸、京都大学教授金文京、九州大学教授川本芳昭、明治大学教授气贺泽保规、东京大学教授小岛毅、京都大学教授杉山正明、立教大学教授上田信、国际基督教大学教授菊池秀明,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同时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历史著作。
26.《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
葛兆光著,中华书局2014年1月版
李朝朝鲜的燕行文献里面有很多有趣的轶闻和失落的历史,其中不少是在中国史料中难得看到的。作者在阅读这些史料的过程中,受到极大的震撼,因为在燕行文献中,“中国”对于李朝朝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异国”,“大清”对于朝鲜文人,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游览胜地。“中国”对于他们来说,既是一个曾经是文明来源的天朝上国,又已经“华夷变态”,充满“膻腥胡臭”的地方。他们在复杂心态下,近距离观看中国,记录下他们感到不寻常的种种现象,又在想象异域悲情的情感驱使下,李代桃僵地为大明王朝招魂,处处搜寻大清帝国的种种怪现状。这似乎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近世东亚以及中国,重看东亚与中国的文化史,重新思考亚洲与中国、民族与认同、族群与疆域等等问题。
27.《天国之秋》
(美)裴士锋 著,黄中宪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版
十九世纪中叶,东西两半球各自发生了一场大规模内战。西半球那场发生在崛起中的美国,东半球则发生在日益衰颓的中国。而当时的全球霸权英国,则在其间发挥了关键性影响。裴士锋以生动翔实的手法,生动重现了十九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战争,讲述中国的统治者及其数千万子民的命运如何受到英国外交与商业利益的摆布,如何受到太平天国本身的非正统宗教和政治理念影响。作者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切入,特别著重英美各国在外交与军事上对太平天国战事的影响。除了组建湘军的曾国藩之外,也侧重介绍了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他为太平天国提出的「资政新篇」可说是中国第一套现代化纲领。
28.《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
(日)盐野七生著,田建国 、田建华译,中信出版社 2014年7月版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地中海进入群雄割据的时代。“右手握着宝剑,左手拿着古兰经”,擅长掠夺和绑架的萨拉森海盗,在地中海肆虐。地中海秩序被打破,他们的野蛮行径让地中海人民饱受掠夺之苦。随后奥斯曼帝国利用北非的海盗作为自己进入地中海的踏板对基督教世界步步紧逼。与之相对,基督教世界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卡洛斯率领的西班牙,弗朗索瓦一世率领的法兰西以及威尼斯共和国等,不同的国家及领导者的想法、利益交织在一起,大国之间相互抗争。为了对抗伊斯兰的海盗,基督教世界的军事力量集合到一起,出身于热那亚的老将安德烈·多利亚,反抗土耳其的马耳他骑士团团长让·德·拉·瓦莱特等英雄挺身而出,与魅力非凡组织能力一流的海盗首领屡屡对决。盐野七生描绘了罗马灭亡后地中海世界1000年的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29.《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
张新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6月版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本书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30.《卡尔·马克思:一个十九世纪的人》
(美)乔纳森·斯珀伯著,邓峰译,中信出版社 2014年5月版
出生于1818年的卡尔·马克思,在走完生命的65个年头后,成为了西方文明中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哲学家之一。然而,他的形象却在后世的思想宣传中逐渐僵化,我们渐渐忘记了他作为一个人是什么样子,他身处的19世纪欧洲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因此,美国权威欧洲史学家乔纳森·斯珀伯决心用人性化的细腻笔触,通过极其严谨的史家研究方法,为我们呈现出一个“过去的马克思”。在《卡尔·马克思:一个19世纪的人》一书中,斯珀伯将马克思还原到19世纪的欧洲历史背景中,通过大量丰富的事实细节——从他的家庭环境,求学经历,恋爱婚姻,到与同时代人的社会交往,政治参与——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卡尔· 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