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著名作家 日期:2023-01-24 16:25:24
文
学
报
好
书
榜
十二月的阅读书单发布时,南方许多地方也迎来了初雪,关于冬天的沉思静穆在这次推荐新书中也巧合般贯穿起来。在本土青年作家的新作中,我们看到了现实如何被寓言包裹起来,在诗歌解读中,我们又看到自己如何与远方的心灵相遇互换。在家国历史的轻与重、自然生态的冰与火之间,我们一次次走入他人的旅行,动摇着自己的固见,重构自己的生命感。
虚构
《书空录》
《承诺》
《秦媛媛的夏然然》
《缓步》
《突变》
《关于女儿》
非虚构
《所有的桥都孤独》
《谁是我,谁是你:伽达默尔谈策兰〈呼吸结晶〉》
《历史的微声》
《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
《终了之前》
《孤独之间:一部另类西方艺术史》
(以上作品排名不分先后)
虚 构
12 月
《关于女儿》
[韩]金惠珍 / 著
简郁璇 / 译
一頁folio·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滢莹
作品带来了暮年女性与女儿之间关系的阐释,并形成了对女性内在世界的一次颠覆与重新构建。
许多讲述母女关系的作品中,陈述者都是女儿——也许是因为女儿年富力盛,也握有更符合当下情景的价值观和话语权。所以从母亲视角展开的《关于女儿》是一次阅读经验的刷新,也正如韩媒所言是女性主义写作的一次突破。身为护工照料临终老人的母亲自己也垂垂老矣,老对她而言既意味着精力匮乏、观念僵化,也暗含着破局的格外困难。身为不固定教师的女儿举止先锋,将社会问题置于自己安全之上考量,因此与母亲有着巨大的裂隙。母亲艰难地在生活和意识中掘进,不止为与女儿沟通,也为内心尚存的那个与女儿同处一条阵线的自己。作品带来了暮年女性与女儿之间关系的阐释,其中勾连着两代人在观念和语境,以及心理上的交锋、矛盾与纠缠,并形成了对女性内在世界的一次颠覆与重新构建。
《突变》
[墨] 豪尔赫·科门萨尔 / 著
施杰 / 译
群岛图书·上海译文出版社
傅小平
科门萨尔借着一场突变,以小见大、举重若轻,写出了一种普遍而难以言说的现实,也为当代生活提供了一个深刻而有趣的横断面。
这是一本小书,也是一本大书。说它小,是因为篇幅不过短短170页。说它大,是因为内容给人以博大之感。小说包含了三条主线,也可以说是包含来了三本书。罹患某种怪病被切除舌头的律师拉蒙,演绎了一出桑塔格式的“疾病的隐喻”;患乳腺癌后康复的心灵治疗师特蕾莎,现身说法拉康式的精神分析理论;负责治疗拉蒙的肿瘤主治医生阿尔玛达所起的作用,却不如巴恩斯式的“福楼拜的鹦鹉”,最后也是这只作为点睛之笔的鹦鹉,成了拉蒙这位失语者的代言人,悲剧由此成了喜剧,却因此更让人体会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科门萨尔借着一场突变,以小见大、举重若轻,写出了一种普遍而难以言说的现实,也为当代墨西哥生活,大而言之是为当代生活提供了一个深刻而有趣的横断面。
《秦媛媛的夏然然》
旧海棠 / 著
作家出版社
李凌俊
她的小说专注于书写那些遭遇磨难的人,却始终体现出对人的体恤和珍重,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宽厚。
旧海棠的小说里有一种闲庭信步般的从容,朴素平静的故事、克制内敛的叙述中处处都透出人生的偶然、跌宕和戏剧性,却被作家处理得别具一格,超越读者的心理预期,最终达到既轻盈又饱满,于不动声色中点化诗意的效果。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小说专注于书写那些遭遇磨难的人,却始终体现出对人的体恤和珍重,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宽厚。
《书空录》
林森 / 著
译林出版社
何晶
林森将人物放置在新兴世代的环境之下,人的异化在奇想故事中显影,每篇小说都仿佛一则现实寓言。
林森的小说常被归纳为“新南方写作”,因为他的小说都指向一个隐秘的核心“南方”,将对社会的观察与思索包裹在南方故事的外衣之下。新短篇小说集《书空录》中延续了这种风格,亦有一些新的东西,智能时代的说书人,抹除作者记忆的编辑,操纵公众号收割流量红利却被反噬的“虚构之敌”……林森将人物放置在新兴世代的环境之下,人的异化在奇想故事中显影,每篇小说都仿佛一则现实寓言,站在岛屿环绕四顾的人们,或者说作家本身,都在被这个世界的外部所裹挟,内心充斥着平静暗涌的巨浪,向着不可知的未来。
《缓步》
班宇 / 著
单读·上海文艺出版社
《缓步》是切近的当下现实,里面有日复一日的小事与犹疑不定的情感。
袁欢
青年作家班宇的第三本小说集《缓步》,收录了他近年来创作的九篇小说。不知道是一种刻意还是巧合,同前两本《冬泳》《逍遥游》书名相似的是,这次的书名依然是一种动作。而这本书竟然改变了之前印象里的班宇,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他的小说少了些生猛和冷冽,而多了些抒情与柔和。比起此前书写东北遥远记忆里的那些事,《缓步》是切近的当下现实,里面有日复一日的小事与犹疑不定的情感,也许正如作家所说的:“在虚构里度过着现实的时间,在现实里朝向虚构的风景。”
《承诺》
[南非]达蒙·加尔格特 / 著
黄建树 / 译
一頁folio·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这样的书写里,我们就像看见从遥远的远方扔过来一颗颗小石子,本能会避开,但它制造的眩晕感依然会留存很久。
郑周明
去年布克奖评委会选择《承诺》作为获奖作品时,将这部折射南非40年变迁历史的小说与威廉·福克纳、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进行了比较,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评价。直到中译本推出翻阅时,逐渐看到在这个带着民间故事色彩讲述家族故事的小说,的确带着福克纳式的地方活力与伍尔夫式的语言流动。达蒙·加尔格特在其中借鉴了电影的视角,频繁跳跃转换,让这个家族的故事变成了一个戏剧舞台,浓缩了一段国家坎坷跌宕的历史,形式的自由和语言的讽刺,让读者很快意识到,它不是为了聚焦这些悲剧故事,而是告诉生者,现实中的道德困境并没有随着时代前行而有所变化。
非 虚 构
12月
《历史的微声》
王笛 /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意在发现“历史的微声”,也就是去倾听民众那些被“遗忘”的真实声音,他更是言辞恳切引导我们“把自己作为方法”去发现他们的声音。
傅小平
这是一本关于阅读的入门之书,作者在书里谈到不少有意思的书,并对部分书做了精到的点评,着实适合作为阅读的指引;这也是一本作者回顾自己读书治学生涯的经验之书,如他自己所说“是在阅读上所呈现的我的学术道路和思考的轨迹”。循着这个轨迹,我们得以领悟作者始终坚持的读书标准:“是否让我学到新东西,是否眼睛一亮,是否有启发,是否增加我的知识,以及作者是否有独立思考,是否有批判精神”;这还是一本醒人耳目的声音之书,虽是坐而论书,作者却意在发现“历史的微声”,也就是去倾听民众那些被“遗忘”的真实声音,他更是言辞恳切引导我们“把自己作为方法”去发现他们的声音。
《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
乔纳森·斯拉特 / 著
任晴 / 译
光启书局·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以幽默的笔调描写了途中遇到的生活在俄罗斯边疆区域的各色人物,从而串联起了地方历史。
袁欢
当乔纳森·斯拉特还是个观鸟新手时,他偶然遇到了地球上颇为神秘的一种鸟类,它比他所知的任何一只猫头鹰都大,看上去就像一只长着羽毛的小熊。这是他第一次遇见毛腿渔鸮。他像是受到了某种召唤,至此开始了长达数年的调查之旅。
一个人将爱好转为职业,斯拉特为此倾注了巨大的努力与热情。他和团队深入幽僻的远东雪林,在脆弱的冰河上疾驰而下,还得时时警惕与熊或东北虎发生冲突。在不断的努力下,珍稀物种毛腿渔鸮逐渐展露真容。这本书除了自然以外,作者还以幽默的笔调描写了途中遇到的生活在俄罗斯边疆区域的各色人物,从而串联起了地方历史。而这份自然笔记最终向人类昭示:荒野仍然存在。
《终了之前》
[阿根廷]埃内斯托·萨瓦托 / 著
侯健 / 译
四川文艺出版社
李凌俊
这部沉思录正如法国诗人勒内·夏尔写的那样:是跳跃的生命,而非盛宴的尾声。
拉美文学巨擘萨瓦托在暮年时写下的这本小书虽然以“回忆录”为副题,但他却未在其中完整呈现自己从天才物理学家到知名作家完整的一生,而是以真诚热烈的文字写下对世界,特别是对年轻人的言传身教,其中有对人类境况的忧虑和关心,对苦难中的人的深切同情,更有对人文主理想、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与情感的深信不疑,这部沉思录正如法国诗人勒内·夏尔写的那样:是跳跃的生命,而非盛宴的尾声。
《孤独之间:一部另类西方艺术史》
李炜 / 著
于是、袁秋婷 / 译
上海三联书店
张滢莹
倘若艺术史是一条悠长河流,李炜一定是那个揣着海量学识与更多的困惑作为氧气补给,一口气潜到河床和未探明领域勘查、开凿的人。
虽然作品副标题为“一部另类西方艺术史”,但请你千万忽略“艺术史”这三个字,而将感受着重于“另类”上,这才是打开该作的正确方式。说另类,也并非因为身为作者的李炜带着多么惊世骇俗的观点,而是他在字里行间带着的“偏见”,恰恰形成了对我们惯常思维和读各类“史”时随波逐流心态的冲击。倘若艺术史是一条悠长河流,李炜一定是那个揣着海量学识与更多的困惑作为氧气补给,一口气潜到河床和未探明领域勘查、开凿的人。增订版中,二十余位大师的故事、两百余幅名画的阐释、三千年的时间跨度由他所关切的主题勾连,话语机锋,文思敏锐,所有的“偏见”最终长成为一棵看似庞杂、其实内在脉络明晰的大树。在这样一本书中,艺术是孤独的,艺术也从不孤独。
《所有的桥都孤独》
英格博格·巴赫曼 / 著
李双志 /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何晶
巴赫曼擅长将自己的观察与沉思投注至那些日常的事物和意象,将具体与抽象融为一体。
巴赫曼这个名字因为诗人保罗·策兰而为人熟知,但她自身作为诗人,诗歌面貌却不那么清晰。《所有的桥都孤独》中收录了巴赫曼各个时期的诗歌创作,将一幅诗人的画像呈现在读者眼前。从早期的浪漫飞扬而至逐渐的内敛理性,巴赫曼的诗风变化显而易见,但诗人炽热的情感浓度、坚定的“自我”始终贯穿其中,因而她的诗被认知为延续了德语抒情诗的传统。巴赫曼擅长将自己的观察与沉思投注至那些日常的事物和意象,将具体与抽象融为一体,也常以轻盈写沉重,诗歌的张力也由此产生。
《谁是我,谁是你:伽达默尔谈策兰〈呼吸结晶〉》
[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德]保罗·策兰 / 著
陈早 / 译
纸上造物·上海文艺出版社
在哲学对文学的捕获之中,的确可以感受到“诗人与我潮涌般的互换”的那种震颤感。
郑周明
这是一本颇让人费神犯难的小册子,哲学家伽达默尔专门对策兰的诗集《呼吸结晶》进行了自我阐释,这场阐释之旅短暂又漫长,甚至它本身形成了新的哲学经典,至少在海德格尔眼中是如此评价的。策兰的诗很难读,难到伽达默尔也不得不承认面对这组诗内心是“一切都开放不定”,但同时他打开了智性之光,涌入诗句之中,去寻找与每一个世人相关的命运与情感。在哲学对文学的捕获之中,的确可以感受到“诗人与我潮涌般的互换”的那种震颤感,它是特殊私人的,也是与普遍的远方相关的。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摄图网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