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著名作家 日期:2023-01-25 00:55:56
文
学
报
好
书
榜
缓慢的五月流走之后,是六月初夏,以往的夏日阅读书单偏于轻松闲散,而近期多位作家面世的新作,呈现了厚重的阅读体验——
贾平凹以他熟悉的笔记体与秦岭地理,推出了直追传统、直取本源之作《秦岭记》;孙甘露久违的小说新作《千里江山图》延续他的语言冒险,又拓展了红色题材;译作新作中来自2020年布克奖获奖作品《舒吉·贝恩》直面成长过程中的爱与哀痛;由本报主编的《如海鸥与波涛相遇》汇聚众多作家的写作课终于面世,我们与这个迷人的文学宇宙、与读者之间,皆“如海鸥与波涛相遇”。
虚 构 fiction
—
《秦岭记》《千里江山图》
《舒吉·贝恩》《我将一生赠予你》
《荒墟归人》《三叶虫与其他故事》
非虚构non-fiction
—
《如海鸥与波涛相遇》《古典的春水》
《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我生于美洲》
《偶然的创造》《逆水行舟》
虚 构
6 月
《秦岭记》
贾平凹 /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傅小平
这一部径直把秦岭写在了书名里。如此,《秦岭记》也就成了贾平凹直追传统、直取本源的用心之作。
贾平凹的很多小说,都蕴含了笔记体小说的精魂,《秦岭记》则是在形式上就是笔记体小说。贾平凹的很多小说,也都蕴藏着秦岭的印记,这一部径直把秦岭写在了书名里。如此,《秦岭记》也就成了贾平凹直追传统、直取本源的用心之作。他师古而不泥古,所写篇章贯穿了鲜明的现代意识。他也是师心而不蹈迹,虽自言“仅仅把自己写成了秦岭里的一棵小树”,却是把自己作为方法,以摇曳生姿的笔触,写出了秦岭的层层叠叠、莽莽苍苍。何况这一部里除写于2021年的《秦岭记》,还包含了写于1990年的“外编一”,和写于2000年前后的“外编二”,足以让我们直观地看出,他怎样一以贯之努力写好“中国文字的每一个句子”。如果说秦岭最好的形容词就是秦岭,贾平凹最好的形容词也便是贾平凹。
《千里江山图》
孙甘露 /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张滢莹
历史不为个人意志所左右,但当我们切近历史的剖面时,每一个为民族事业奋斗和献身的身影,都伟大且重要。
暌违多年后,孙甘露带来的这部长篇新作对读者而言无疑是一个惊喜。1933年春寒料峭的上海,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在敌我之间打响——这并非一个全然陌生的开局,但先锋派作家与革命岁月的碰撞,却带来了对红色题材创作的全新拓展。小说从一场被破坏的秘密会议开始,人物在追问、质疑乃至自我怀疑中陆续登场。我们常在同题材作品中看到热与血,孙甘露却在紧凑的节奏和克制的文笔中刻画出热与血背后一张张真实的、并非坚不可摧的脸孔:他们是谁?为何选择从暗夜里走出来,又将以怎样的表情面对即将到来的风暴?
冷静练达的叙述中,“信仰”二字从凌空虚蹈的概念成为内心坚实的支撑,又从名词成为动词,生动演绎着一个经典的论述:历史不为个人意志所左右,但当我们切近历史的剖面时,每一个为民族事业奋斗和献身的身影,都伟大且重要。
《舒吉·贝恩》
[英国] 道格拉斯·斯图尔特 / 著
席小丹 钟宜吟 / 译
译林出版社
这本书能获得许多赞誉显然是因为这个故事让无数被时代抛弃的工人家庭感到共鸣。
郑周明
两年前,《舒吉·贝恩》获得布克奖的消息几乎震惊了文学界,这部作品是道格拉斯·斯图尔特的第一部长篇,身为籍籍无名的作者,可以想见出版经过坎坷之极,但它终于出版了甚至获得了布克奖,一些评论家甚至苛刻认为这部小说是靠“卖惨”获奖。但事实上,相比小说中讲述一对生活上全然失败的母子故事,现实中作家的人生更为悲惨,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工业衰落经济倒退的地区,母亲嗜酒成性并且在他16岁时去世,住进寄宿学校之后他通过阅读拯救了自己,最终将这段复杂的记忆写成了第一本小说,或者说和自己一直无法理解的命运进行了和解。这本书能获得许多赞誉显然是因为这个故事让无数被时代抛弃的工人家庭感到共鸣,而对作家本人而言,他并不想写一个愤怒的故事,给出的希望也不是美化修饰的,他如此说道,“这当然不是很多小说里夸张美化的那种远在天边的希望,对每天都在为生存挣扎的人来说,希望就是熬完一天,第二天起床继续熬,努力活下去。没有耀眼的光芒,但即便是生命的微光也有力量。”
《我将一生赠予你》
[法]妙莉叶·芭贝里 / 著
李月敏 /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李凌俊
借着她的眼睛观察那些静美的景物和植物,跟着她的哲思去揭开关于人生、命运和父爱的谜底。
《刺猬的优雅》作者妙莉叶·芭贝里的新作。故事的设定略为俗套,小说主人公萝丝自幼成长于法国,却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在母亲和外祖母相继去世后,孑然一身的她突然收到父亲的讣告。素未谋面的他在遗言中为女儿安排了一场东方之旅,在这过程中她追寻着父亲的人生足迹,也慢慢找到父亲留给她的“遗产”。
这部作品的情节性并不很强,读者跟随萝丝的脚步游历于日本的一个个寺院,借着她的眼睛观察那些静美的景物和植物,跟着她的哲思去揭开关于人生、命运和父爱的谜底。而谜底或许正是全书两章的章名,来自小林一茶的俳句“在地狱的屋脊上”,“看着繁花”。
《三叶虫与其他故事》
布里斯·D’J.潘凯克 / 著
姚向辉 / 译
一頁folio·广西师大出版社
何晶
他笔下的那些旷工、海员、猎手、货车司机等,在生活的困顿和封闭中,在各种左冲右突之下渴求爱与永恒。
潘凯克,26岁自戕的作家,生前仅发表过六篇小说,集成了这本《三叶虫与其他故事》。这些作品大多书写弗吉尼亚乡村生活和边缘人物的故事,风格上则颇受海明威和奥康纳的影响,值得称道的是潘凯克的叙事节奏和人物塑造,他笔下的那些旷工、海员、猎手、货车司机等,在生活的困顿和封闭中,在各种左冲右突之下渴求爱与永恒。作家无疑具有一颗极其敏感细腻的心灵,在含蓄诗意中又有着坚硬、锐利的质感。
《荒墟归人》
那多 / 著
春潮·中信出版集团
在他架构的世界观中,试图以科学来解释我们常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总感到有些事情发生过?
袁欢
区别于那多为人熟知的社会推理小说《19年间谋杀小叙》,“那多手记”系列则以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取胜,《荒墟归人》是该系列的最新作品,延续了系列风格,以一则真实新闻引入,从第一视角展开,记者那多和漫画家荀真一起进行了一场冒险之旅。故事在时空之中穿梭,真假与虚实交错,同时作家加入了科幻、悬疑等多重元素,在他架构的世界观中,试图以科学来解释我们常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总感到有些事情发生过?
文字的画面感很强,比如描写汉丰湖底的开县遗址发生的异象时,无数个世界重叠而来,各种景象飞掠而过。“荒墟”最终指向是网络,这本书也因此诞生。父亲去世后,那多每年会去他微博下留言:“当我徘徊在虚幻之地,思绪巡梭于往事与未来之间时,有一些念头异常强烈地跳动,于是我写了《荒墟归人》。”也许出于对故人的怀念,作家给了这本书一个温暖的内核,“我们就处在这样一个时代,过去的东西不断被推翻被覆盖,新生事物飞快到来,但总有一些东西是永恒的。”
非 虚 构
6月
《如海鸥与波涛相遇:三十九位中国作家的文学课》
《文学报》 / 主编
青岛出版社
四十年凝结出我们与读者之间一份阅读的相遇,正如来自泰戈尔诗句的书名,我们与文学,“如海鸥与波涛相遇”——年轻时天真好奇搏击浪潮,年暮时山河为梦以幻为真。
郑周明
四十年时间,一份以“文学”命名的报纸见证参与着一个怎样的文学黄金期?这本汇集了三十九位作家文学课的新书打开了回响。这里有来自知名作家在成名时期最热烈真诚的写作经验分享,也有来自当下上升期的青年作家的最新思考探索。从四十年漫长的文学长河里寻找聚拢这批文章,编辑同仁们既是寻找者、发现者,更带着读者视角如获至宝、相见恨晚——这,也是我必须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文学爱好者、新人作者的直接原因。
许多作家在不同创作时期为我们写过多篇文章,他们坦诚自己的敏锐、困惑、转型、互搏,千万情感与万千理性,在这些文章之间跳跃呼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宇宙——张炜不断去“寻回出发之地的那份记忆”;阿来深沉讲述写作如何负重前行、“上天入地”;迟子建形容作家应对时代变化如一场“求经之路”;在路遥、王蒙、韩少功、苏童等人笔下,冲破写作的种种迷雾之后,迎来更深刻更宽阔的人生观。借助这些作家的智慧,四十年凝结出我们与读者之间一份阅读的相遇,正如来自泰戈尔诗句的书名,我们与文学,“如海鸥与波涛相遇”——年轻时天真好奇搏击浪潮,年暮时山河为梦以幻为真。
《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词十二讲》
潘向黎 /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张滢莹
写作不仅能够滋养读者,更是对作者本身的反哺和支撑——而人生在世,能寻到支撑多么不易。
有读者说,在这本关于古诗词的散文集中,读出了老朋友见面的感觉。对潘向黎来说,诗自然是老友,一辈子的那种,与茶一起形成她隔绝琐碎日常的两道帘。近几年,从《看诗不分明》《梅边消息》到《古典的春水》,露珠那样珍贵的点滴感受汇成溪流,汇入生命般宽阔的江河湖海,由是,古典诗词可能也成为了她的空气和水。
散文中的潘向黎向来是静气温润的,当古诗披挂着历史烟尘而来,她试图擦拭的远非词句本身,也是一个个鲜活地创造、诵读这些诗词的灵魂:杜甫、陶渊明、李商隐、欧阳修、苏轼、陆游、辛弃疾……作品清婉与阔大兼具,明丽与喟叹亦有,落笔的晓畅通达与万千气象,总让人生出一种感慨:写作不仅能够滋养读者,更是对作者本身的反哺和支撑——而人生在世,能寻到支撑多么不易。
《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
大卫·丹比 / 著
冯莉 / 译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李凌俊
重读是一场“艰巨而痛苦的经历”,但同时也是踏上一场重新认识自我的冒险,感受前所未有的快乐。
重读经典文学的作品一直是出版和阅读的热点,《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吸引我的是它起源于一场生活实验:48岁的作家丹比带着“解决危机”的隐秘期待,在毕业三十年后选择回到母校的课堂上,和学生们一起重读那些伟大的人文经典。也就是说,作者暂时放下了社会身份而重新成为一个“老学生”,重读经典的过程中,因为贯穿了他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和学生们在课堂上激烈的辩论,荷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黑格尔、尼采、波伏瓦、伍尔夫……这些经典作家的作品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读者会像作者一样发出惊叹:重读是一场“艰巨而痛苦的经历”,但同时也是踏上一场重新认识自我的冒险,感受前所未有的快乐。在被琐碎日常裹挟的当下,我们或许会面临和丹比相似的处境——被困于二手信息织成的“茧房”。这本书给出了一个建议:回到纯粹的阅读,生活还有很多意义可以追寻。
《我生于美洲》
[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 著
毕艳红 / 译
译林出版社
何晶
这是一个“作家们的作家”的有趣之处,也是其复杂宽阔之处。
这是一本卡尔维诺访谈录,收录了其1951至1985年间的101次访谈。为何写作,自身在意大利文学中的位置,幻想与现实的关系,城市、宇宙和人类的未来……卡尔维诺在访谈录里对于多种问题作出了解答。事实上,卡尔维诺不擅言谈自身,只有当他开始叙述他人和其他话题时他才能找到谈论自身的方式,只有他谈论那些远处的和近处的世界,那些真实的世界和无形的世界时,他同时会谈论自身。这是一个“作家们的作家”的有趣之处,也是其复杂宽阔之处。
《偶然的创造》
[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 著
陈英 邹颖迪 陈杨琪 /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二十几篇“命题作文”,谈论话题十分广泛,她以一种女性的直觉和敏锐切入,像一个睿智而冷静的思考者。
袁欢
埃莱娜·费兰特应该是当今最神秘的作家了,可能正因为这种神秘,我们抛去了一些固有偏见,反而专注于作家的文字和表达。这本书是费兰特应《卫报》编辑的邀请,每周按照一个指定主题撰写的专栏合集,如书名一般,是“偶然的创造”,却总有会心一击的时刻。
这二十几篇“命题作文”,谈论话题十分广泛,她以一种女性的直觉和敏锐切入,像一个睿智而冷静的思考者。她描写自己的怀孕经历,说“我们生孩子不为了任何人”这是独属于女性自己的创造。她谈文学创新,“文学的创新(如果坚持使用这个概念的话)就是每个作家,在席卷着他的传统泥潭里自处的方式。”而说到当今流行的“人设”,她则认为“现实无法装入艺术品优雅的模子中,它总是会很不规矩,会从模具中溢出来。”这些直率的语句,挖掘平凡超越表象,读来不禁让人产生“啊,原来就是这样”的认同感。
《逆水行舟:卢作孚长孙女回忆录》
卢晓蓉 / 著
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如此用心恢复被屏蔽多年的“民族记忆”,可谓践行了钱理群先生曾用作书名的四个字:拒绝遗忘,是为“至真”。
傅小平
这本回忆录融合了太过跌宕的历史际遇,太过复杂的人生况味,实在是难以尽言。如果非得说点什么,则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概括:一为“沉浮”,一为“对照”。无论是作为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改革家的卢作孚,还是作为他长孙女的作者,他们在历史和时代惊涛骇浪中的“沉浮”,都让人无限感慨。而作者正因为有祖父这面镜子加以“对照”,才得以如余世存先生所说,反省出自己有如此多的“选择性失明”,才得以把自己苦难的人生“翻译”成至真至善至美的作品。这并非虚言,作者如此用心恢复被屏蔽多年的“民族记忆”,可谓践行了钱理群先生曾用作书名的四个字:拒绝遗忘,是为“至真”。她接续了家庭的传承与教养,在时代沉浮中始终守住底线,是为“至善”。她回忆前尘往事,用朴实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再现”了青草坝上的花园,山岭中的篝火晚会,玉米生长的声音等美好景象,是为“至美”。这般用岁月“熬”出来的回忆录是值得一读的。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题图:摄图网
←
进入微店订购文创
秋季文创线上首批限量100份
报纸订阅线上渠道
中国邮政平台
→
本报为周报,周四出刊,通过邮局寄送,邮发代号3-22,全年订价61.8元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