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著名作家 日期:2023-01-25 01:03:11
「2040书店」公众号会在每月末推出一篇果麦文化月度新书推荐。
希望这个系列书单能成为一座伫立在文字之海的小小灯塔。既能帮你在百万种图书中千里挑一,找到你的「2040」,也能让我们彼此以书相连,以微小的力量推动文明。
1.《瑞克和莫蒂》??点击下图,即可在小程序中购买本书??本月要推荐的第一种新书,是动画剧集《瑞克和莫蒂》(Rick and Morty )迄今为止最完整的官方全彩漫画集。
《瑞克和莫蒂》是一部精彩绝伦到绝对担当得起“神作”称号的动画。在中文互联网世界对“内容”最为挑剔和苛刻的豆瓣网上,它播出的前四季,收获的最低分数是9.7。
这部动画的主线故事并不复杂。
瑞克是一名全宇宙范围内智商最高的天才科学家。他像神一样无所不知,因为科技与智慧的力量,瑞克刀枪不入、永垂不朽。但他也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怪物,整天醉醺醺的、满口脏话,但又聪明骄傲、愤世嫉俗、蔑视一切社会规则与道德准则。
他的外孙莫蒂是一个14 岁的普通男孩,长相、智商、情商都平淡无奇,他自卑、焦虑、软弱、怯懦。
瑞克发明了可以任意穿越各种时空维度的传送门枪,并以女儿贝丝家的车库为科学实验室,带着智商堪忧的外孙莫蒂,展开了一次次在宇宙各个星系、各个平行宇宙之间惊心动魄、重口味的冒险历程。
对于第一次接触这部动画的人来说,《瑞克和莫蒂》看起来就像是把整个多元宇宙里的“梗”都塞进了剧情里,它几乎把各种经典科幻作品中的奇思妙想都一网打尽,从时空穿越到星际冒险,从物种变异到人类克隆,从多重梦境到记忆删除,从人体冒险到多重人格……
但这些无厘头、无下限,在光怪陆离的无边脑洞里上演的故事,只不过是包裹在《瑞克和莫蒂》这颗超级上头的酒精巧克力最外层的坚果罢了。这部动画之所以能够成为公认的神作,在于它始终都在用魔幻的情节,思考人类的生存境遇、无情嘲讽现实生活的荒诞,不停地解构、颠覆那些每个人都看得见,但又视而不见的问题。
所以,如果非要为《瑞克和莫蒂》下一个定义。
你不应该将它看成是一部动画,它是一部选择用动画形式来表现的存在主义文学巨著,瑞克与莫蒂在多元宇宙的每一次冒险,都其实是在用宏大、怪奇、内涵或者三俗的故事,演绎生活的荒诞。
可《瑞克与莫蒂》绝就绝在,它并没有停留在发现荒诞、承认荒诞本身。它的确翻开了这个时代每个人的苦痛、焦虑和绝望,告诉了所有观看者,在如今的后现代社会,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可每一个故事里,瑞克都没有就此躺平,他总是拼命地给自己打鸡血,天天拉着莫蒂去冒险,寻求出生入死之间的各种刺激来忘却痛苦事实,直面生活的荒诞,他就像面对众神永恒的诅咒,不停推石上山的西西弗。
明明知道不可为,但是我偏要为,因为一旦当人承认了命运的荒诞,还能积极地和荒诞对抗时,命运就对这个人毫无办法。或许,这才是《瑞克与莫蒂》被无数人喜爱的底层原因,它用黑色幽默告诉了你生活的真相,也用黑色幽默告诉你,如何在发现了生活的真相后,还能充满热爱地好好生活。
看似丧病,其实燃爆。
2.《接触》??点击下图,即可在小程序中购买本书??1977年,空间探测器旅行者2号与旅行者1号先后出发。在它们的特制铝盒里,各自携带了一张名为《地球呢喃》(Murmurs of Earth)的铜质镀金激光唱片,以及一根金刚石留声机针。十亿年后,当众多星球都化为齑粉与尘埃,这张唱片仍能播放出清澈明亮的声音。
这是人类对无垠宇宙的一次问候。它将作为地球的名片,伴随旅行者号飞离太阳系,在星海中漂流,直到被某个高等文明打捞。主持金唱片设计工作的,是知名天文学家、科普作家、理性思维和浪漫幻想的捍卫者——卡尔·萨根。
他清楚地知道,以旅行者探测器的技术水平,需要花费4万年以上的时间,才有可能抵达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
在他的有生之年,甚至身后几百代人,都不可能收到来自宇宙的回音。这张唱片更像是孤独人类为自己奋力发出的一声啼鸣。
“发射这个‘漂流瓶’到宇宙‘海洋’,真正诉说的,是这颗星球上生命的愿望。这是向外星生命发送的信息,更是我们对自己的表达。”萨根这样解释。但幸好,星系间那数万光年的沟壑,可以藉由想象力填平。在将金唱片送入太空的八年后,卡尔·萨根将他对星际文明接触的所有渴望与想象,写成了长篇科幻小说《接触》。
用这样的方式,卡尔·萨根在他的宇宙里敲响外星人的门。《接触》是硬科幻史上的巅峰之作,讲述了年轻的女科学家,地外文明搜索项目“阿尔戈斯”的主管艾莉·艾罗维,如何战胜无穷险阻,带领科学家团队完成与地外文明首次接触的故事。刘慈欣说:“卡尔?萨根的书为我打开了看科学的第三只眼。”《接触》的灵感源于卡尔·萨根亲自参与的SETI项目(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搜索地外文明计划),主人公艾莉就是卡尔·萨根本人的化身,所以小说中对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的引用俯拾皆是,甚至不乏科学研究级别的描写。
卡尔·萨根将自己作为天文学者的专业洞察,以及对地外文明探索的执着都灌注于写作中,以一个科学家的理性与热情,写出了一部世界观宏大、饱含丰沛哲学思索的硬科幻,硬到任何一个情节,都找得出经得住考验的理论支撑。它在严谨的科学论述中融合各种意象、诗歌,为肃穆、冷静的空间科学增添了神秘和温情。以科学研究级的技术细节与隽永诗意,呈现了人类对地外文明的恢弘想象。所以,当你翻开这本书,追随这场幻想中的地外探索之旅时,你会觉得这个探求伟大奥秘的雄浑故事,给人的感觉真实可触,近在咫尺。
3.《瓜几拉画猫·猫之长安》??点击下图,即可在小程序中购买本书??
这是一本猫猫版盛唐生活大赏,作者瓜几拉是国内知名“画猫师”、“历史猫”风格的创始人。
这本书以猫为主角,用“拟猫化”的方式,结合唐朝长安城的历史,从“饮食”“行居”“歌舞”“游戏”“传奇”“典故”“风俗” 七个侧面, 用80幅精美大图,600多个萌猫形象,还原出唐朝的多彩生活,再现了盛世长安城的绚丽画面。
虽然这本书里全是各种各样的猫,但它并不只是单纯的萌化绘卷,其实也是一本考证颇为严谨的唐朝生活史,全书文字内容创作依据《酉阳杂俎》《朝野佥载》《太平广记》《旧唐书》等60多部古籍考订而来,配有6万余字解读。
而插画的创作更是参考了大量唐朝服饰史、生活史的研究成果,许多画也有它的古画原型,比如下面这一副《簪花仕喵女图》
如果你心底里也有一座绘满理想生活全部图景的长安城,欢迎展开这幅“唐风喵卷”, 一一解锁有据可依的唐人生活细节。
看白纱般的月色,浅紫色的雾霭,踏春游玩的桃花映红人面,上元节的花灯照着摇曳的金钗,喝酒、弹琴、吟诗、作赋、放马、纵歌、赏花、下棋……
逃离片刻无趣的现实,重回千年前的长安,感受纵情潇洒的唐人生活。4.《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点击下图,即可在小程序中购买本书??
1818年12月,30岁的哲学博士阿图尔·叔本华(德:Arthur Schopenhauer)在理智的孤独中,结束了四年漫长的写作,出版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青年叔本华
这本书包含了叔本华哲学的核心细节,其后他漫长一生都只不过是在解释或补充这部著作。但让他意外的是,这本书出版后,沉寂的就仿佛一滩死水,出版一年半后,只售出一百多本,其余大部分被当作废纸卖掉了,长达三四十年被整个德国学界置若罔闻。一直到他70岁修订的第三版,才终于引发了轰动,在那些寂寞的岁月里,叔本华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叔本华的确有资格说这句话。
因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后来深深影响了尼采、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萨特、福柯等诸多20世纪非理性哲学时代的伟大哲学家们,叔本华几乎是以一己之力颠覆了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的道路,使得“人”自身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启发了存在主义等后来一系列反思“人”本身的哲学思想。
但叔本华和这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对于后世的影响,不仅仅只是在于“哲学”本身。在音乐领域,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几乎笼罩了整个19世纪下半叶的西方音乐创作,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在不同程度上都带有叔本华美学思想的烙印。
比如伟大的浪漫主义音乐家瓦格纳的歌剧作品
在文学的世界,左拉、莫泊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与托曼斯·哈代同为19世纪的叔本华继承人。而在中国,王国维融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于其间,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境界说”,写出了一本被称作:有“词话”文体以来九百年,无与伦比的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人间词话》。
叔本华的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学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精神分析学的主要内容——诸如无意识、本我、性驱力、压抑理论等——几乎就是将叔本华的形而上学转换成心理学,弗洛伊德也承认首先做出这些发现的是叔本华。弗洛伊德,虽然他其实不太愿意承认这一点
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叔本华吸取和改造了柏拉图哲学、康德的意志自由与东方哲学,特别是印度教与佛教的思想精华,创立了“意志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它可以说是继文艺复兴和近代启蒙之后,“人”的又一次觉醒。自柏拉图时代起,哲学这门学科所遵循的,就是一条从从黑暗到光明,从本能、感觉到理性、灵魂,从不确定到确定。这是一条从下向上、从现实世界到理念世界的理性道路。柏拉图、苏格拉底与亚里士多德
但叔本华不同,他所开启的是从理性到意志,从灵魂到身体,从确定到不确定的道路,他基于对发生在世界上的经验事实的观察和对自我内部的直观,将意志确立为世界和人的本质,它使得人开始独立地面对世界和自我本身,探索人的生存意义。
用最简单的话说,叔本华让人成为了哲学研究的主题。所以,叔本华也就成为了许多现代和后现代哲学家思考人的问题的一个新的起点。
尼采的超人,詹姆斯的“信仰的意志”,海德格尔的“诗意地栖居”,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福柯的“关心你自己”等都可以看成是从这里出发所进行的人学探索。毫无疑问,这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绝对不是一本简单易懂的哲学读本,它需要你有相当的哲学基础,但它绝对也比其他任何一本哲学原典,都要容易让人看懂。首先因为它的作者是叔本华,他的整个风格是与笼罩着当时德国哲学的晦涩、崇尚词藻、生编硬造的语言游戏针锋相对的,清晰而易懂。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几版序言,几乎就是叔本华自撰的详细导读。在序文中,叔本华尽可能详尽地列举了在阅读前需要有的知识储备,而且他甚至还贴心地建议了阅读的方法,从哲学的角度告诉读者,如何看懂这本书。
如果你对哲学有兴趣,希望你可以真的耐下心来,沿着叔本华自己的指南阅读这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那你必然能在畅游智识之海的过程中,体会到托尔斯泰的这段感叹:
对叔本华著作的心醉神迷和连续不断的精神愉悦,这种陶醉、愉快是我不曾体验过的……我一边读着叔本华的书,一边就在想:这个人的名字怎么可能还不为人所知呢,这简直是让人无法想像的事情。5.《巴黎的忧郁》??点击下图,即可在小程序中购买本书??
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是19世纪中期的法国抒情诗人,他闻名于世的代表作《恶之花》,绮丽孤绝地开在了传统的浪漫抒情与现代的象征寓言的对接通道上,其对于后世象征主义诗人及作品的产生、对法国诗坛甚至西方诗坛、对审美的特立独行的理解留下了无法湮灭的影响。
然而,波德莱尔庞杂纷涌的思想不单保留在《恶之花》中,在他离世两年后的1869年,他生前设想出版的散文诗被结集出版为《巴黎的忧郁》(法:Le spleen de Paris)。
这本诗集是诗人深度剖析自我、人群、城市、现代社会,放任思绪涌动的另一块自由地,人群与城市并没有直接出现,但却无时不刻存在于背景之中。波德莱尔在人群中穿梭,像个隐士一样为每一瞥惊艳。作为散文诗体裁的代表作,《巴黎的忧郁》以五十篇短小的诗性散文高程度地体现了散文诗的特征:兼具诗的表现性与文的描写性。在波德莱尔看来,美不止存在于浪漫、和谐、积极向上的事物中,也存在于丑恶、颓废和腐坏的现实之中。可以说,《巴黎的忧郁》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恶之花》,而且更为自由、细腻和辛辣。
“巴黎的忧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任何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忧郁”。这些寓意深刻的观察和思索,在百年后的今天仍未过时。
6.《养育你内心的小孩》??点击下图,即可在小程序中购买本书??
先声明,虽然这本书从封面到内文都是萌萌的小柴!但这本书真的不是一本萌系治愈向的心灵读物。《养育你内心的小孩》其实是一本脱胎于作者十年心理咨询经验与真实案例的自我疗愈指南。
摘自书中所附全彩剧情漫画(但这本可不是漫画书哟)
它从安全感、自由感、价值感、意义感、亲密感五个角度切入,用36篇文章解答了一个问题:如何获得内心的底气。这个世界唯一平等的事情,是它总会无差别地抛给每一个人各种棘手的问题,你肯定有过这种体验——生活的烦恼就像打开的水龙头一样源源不断地往外流,但怎么都找不到关掉它的阀门。
所以,面对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应该是什么呢?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哪里有问题解决哪里。但绝大多数人的困境也就在这里了,因为生命不息,困难不止,命运总会在莫名其妙的时间给我们抛来一个又一个突然的剧本,问题的循环,似乎永远都看不到头……但这就是这本《养育你内心的小孩》的特别之处,它并不打算直接教你:该如何面对关系、如何让自己更有安全感,如何才能学会说“不”……而是先告诉你:如果你内心的需求没有被满足,现实的问题就永远解决不完。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本书会说:“你缺少的从来不是方法,而是底气”。
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它肯定能解决你现在所遇到的难题,毕竟任何声称一本书就能改变一切的话语,都无非是贯穿着营销意图的文字游戏。
但这本书能告诉你一个也许你直到刚才都从未想过的道理:心灵和身体的成长,从来都不是同步的。恐惧、害怕、担忧、惊惶、羞怯、焦虑......这些情绪和困扰也许并不是你的错,更不是生活要刻意与你为难。
只不过是因为,你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小孩,那个真实坦诚的自己。
与其向外寻求和解,不如陪你内心的小孩长大。
慢慢陪伴,照顾好你内心的感受。
问题,也许就都不成问题了。
7.《给教师的建议》??点击下图,即可在小程序中购买本书??
B.A.苏霍姆林斯基(俄:Василий 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Сухомлинский)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以其卓越的教育实践和先进的教育思想,被世界教育界誉为“教育界超群绝伦的人物”,“教育思想的泰斗”。
《给教师的建议》写于1965-1967年,苏霍姆林斯基在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期间。许多青年教师经常向他请教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期待他的指导,于是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自己30多年的经验和研究教育理论的体会,写下了这本《给教师的建议》。
而这本书直到今天,依旧是所有教育从业者必读的案头宝典,在国内尤为如此。当代的最知名教育家中,有多位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坚定的追随者。作为一名极其卓越的教育泰斗,苏霍姆林斯基倡导要在教育中注入尽可能多的“人情”、“人道"和“人性",由于他的思想理念都脱胎于他从最基层一路走来的实践经验,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在书里写作的经验,也是面向最普通群众的法则。与其他经典教育著作相比,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著作文体——或将理论溶注于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教育故事之中,并以极其精辟凝练的语言自然地表达着自己的教育见解。
苏霍姆林斯基并不只是一名单纯指导教学方法的导师,他的著作也不仅仅只是写给教师们的专业指南,对于任何有可能指导他人的读者,特别是为人父母的读者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尤为值得一读,因为当你透过那些一条又一条具体的原则往深处看去,你会发现,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呼吁的,一直都是“如何培养真正的人”。这是贯穿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与思想的核心——人作为人而出生,应该努力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真正的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真正的人要有精神需求和精神财富,要有信仰,有信念,有自尊,有智慧,有健壮的体魄,有发现美的需要,有爱劳动的热情和能力,有奉献的精神,有成为好人的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