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著名作家 日期:2023-01-25 01:31:17
今年3月,我们曾邀请数位编辑,请他们推荐被疫情耽误的新书。上半年,很多新书的上市、宣传节奏全都被打乱,直到下半年才逐渐恢复正常。于是,我们在7月份迎来了一大波重磅好书。
这其中,既有30多年来首次与大陆读者见面的夏目漱石遗作,也有《使女的故事》的续作,在美国首印50万册的《证言》;既有风靡全球的英剧《普通人》的原著小说,也有曾获联合报文学大奖的突破之作《匡超人》。
虽然国内出版界与外部常年存在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时差”,但值得欣喜的是,这段“时差”正在不断缩短。
7月,《把自己作为方法》在知识青年群体中炙手可热,显示了年轻人对于深度思辨以及“社会学想象力”的渴求。梅琳达·盖茨的《女性的时刻》则让国内的女性主义者能有了一种全球视野,了解到世界各地女性的生存现状。
国内的自然书写和旅行书写也有了新的收获。横空出世的《在雪山与雪山之间》令人想起梭罗、约翰·缪尔、娜恩·谢泼德等欧美自然文学作家,那种溶解在自然里的气味令人惊喜。而《失落的卫星》让中亚旅行文学中有了第一部高质量中文作品。
7月,关门了半年的影院终于重新开放,引发了影迷们的“报复性观影”。从新书青黄不接到密集上市,书迷们也应该以同样的热情迎接这些诚意之作。如此,做书人和读书人才能够真正互相成全。
01《明暗》“夏目漱石遗作”
作者:[日] 夏目漱石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人天兀鲁思
《明暗》是日本“国民作家”夏目漱石未完成的“绝笔之作”,被视为他最为成熟的一部代表作,上一次在内地出版是33年前,此次是出版百年来完整中文译注版。
在《明暗》中,夏目漱石对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行了细腻的描绘,透过人物的一举一动,精准呈现一次大战前夕的日本,每一个眼神交会的瞬间中,难得可贵的温暖微光,以及潜藏底下的失落情感。正如白根春夫所说:“《明暗》是日本现代文学最吸引人的作品之一,也代表日本小说发展的关键转折。”
02《证言》“《使女的故事》续作”作者:[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如果说《使女的故事》为我们揭开基列国神秘面纱的一角,续作《证言》则为我们展示了基列国更多的面貌——十五年后,基列国的统治从内部显露出衰腐的迹象,在巨变将临的关键时刻,三位不同身份背景的女性的命运开始交错,进而引发了颠覆性的后果。
她们从各自的视角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三种不同的叙事声音构建起一个更宏大、更开阔的时空,并且首度披露了基列国倾覆背后的秘闻。
03《我这样的机器》“一对年轻男女与机器人之间的三角恋”作者:[英] 伊恩·麦克尤恩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关于未来与人工智能的畅想有很多,在麦克尤恩笔下,他想象出一个人工智能发达的平行世界——1982年,“人工智能之父”图灵没有自杀,32岁的伦敦人查理用继承的遗产购买了一款新型人形机器人“亚当”。在邻居米兰达的帮助下,查理重塑了“亚当”的性格,于是一组奇怪的三角关系渐渐形成。
麦克尤恩在小说中探讨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区别,究竟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类?机器人能够明白人类的心吗?对于那些人类无法掌控的技术,这部小说将带给读者深入的思考。
04《正常人》“风靡全球的电视剧 Normal People 原著”作者:[爱尔兰] 萨莉·鲁尼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品方:群岛图书
一个有点俗套的恋爱故事,富家女爱上穷小子,不俗套的是作者用她出色的心理描写和温柔细腻的文笔,将微妙的阶层关系,初恋的激情、脆弱与危机,家庭关系和友谊复杂的纠缠完美融合在一起,让故事变得真实动人。
我们能够从康奈尔和玛丽安的互相拯救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也可以从小说章节的空白中感受到时间的力量。如果你看过电视剧并为之感动,想必原著《正常人》会带给你更多惊喜。
05《匡超人》“把现世翻折成奇幻意象”作者:骆以军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骆以军是台湾文坛的重要作家,在《匡超人》里,他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漫天花雨、诙谐逗乐的文笔,运用《西游记》原先桀骜不驯最终却泯然众人的孙悟空、《儒林外史》中蝇营狗苟的文人形象等元素的拼贴、糅合、拟仿,构筑成了一个充斥破洞、黑洞的奇异小说世界。浓郁、哀伤的笔调,写出当代知识分子的种种犹如被设定好的,难看、滑稽,拼命挣扎却无力逃脱的存在姿态。
06《回归故里》“一部具有文学气质的反思性社会学著作”
作者:[法]迪迪埃·埃里蓬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反思性社会学著作。通过一场极为内在又颠覆的重返故乡之旅,作者思考了社会阶层、学校教育、身份建立等一系列主题,将抽象的阶级概念落实到自身经历。社会如何塑造底层民众,底层民众又是如何屈从的?作者试图剖析塑造和屈从的机制,重新理解他曾厌恶和逃离的人。
07《把自己作为方法》“展示自我从来都不是目的”作者:项飙/吴琦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与项飙谈话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
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08《女性的时刻》“致那些改善女性生存环境的理想主义者”
作者:[美]梅琳达·盖茨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大鱼读品
成立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20年后,梅琳达·盖茨在《女性的时刻》一书里首次讲述了她所目睹的无数底层女性的故事。
从女性生育自主、受教育权、家务劳动、童婚问题到职场性别歧视,她发现,有时只要不去拖累女性,就是给她们翅膀。而提升女性,也带来整个社会的繁荣。女人如果在另一个女人的故事中听到自己的声音,她就会变得勇敢,单薄的声音就会变成合唱。当打压她的文化环境被改变,当她可以摆脱贫穷、自我怀疑、恐惧和耻感,她就能迸发出无比强大的力量。
09《梭罗传》“《瓦尔登湖》作者国内首部权威传记”作者:[美]罗伯特· D.理查德森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或许没有人没听说过亨利·梭罗所著的《瓦尔登湖》,在瓦尔登湖畔居住的两年零两个月,这段经历已经成为美国一道永久的知识景观。在《梭罗传》中,作者重新梳理了梭罗的大量私人日记与创作手稿,勾勒了梭罗的思想历程及成长经历,全面呈现了这位思想独特的作家与博物学家的一生。
你将从书中了解到梭罗的真实形象,包括他鲜为人知的情感生活,以及一些被《瓦尔登湖》的盛名所遮蔽的诗作,甚至可以从他的私人日志和摘录笔记中感受到梭罗独特的个人魅力和一些有趣的冷知识。
10《许倬云说美国》
“客居美国的六十年”
作者:许倬云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理想国
许知远的访谈节目《十三邀》里,历史学家许倬云从诞生于高加索山底的军事民主制度谈到资本主义精神的起源,谈到支撑欧美独霸世界的信仰。这位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在美国匹茨堡大学任教,被称为当代最著名的华人学者之一的史学家,在这本书里,从客居美国六十载的亲身经历出发,以历史学、社会学的视角,追溯美国近现代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流变。
从许倬云对美国的书写中,我们能看到整个人类的缩影——信仰、求智、民主的萎缩,人生意义的丧失,目的的无解,而这已然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11《显微镜下的成都》“从成都观察‘另一个中国’”
作者:王笛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世纪文景
街头、茶馆、袍哥、麻将……中国微观史研究代表人物、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王笛教授倾尽三十年,用显微镜一般的观察视角描绘四川地区四个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还原了成都地区日常生活的生动记忆。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叫卖的小贩、永不停歇的麻将桌、忙碌的瓮子匠,感受到中国内陆“巴适生活”的活力与魅力。不妨跟着图片与文字,跟着作者一起去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吧。
12《末日松茸》“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活可能”作者:[美] 罗安清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薄荷实验
作为世界上身价最高的菌类之一,松茸在日本东京与京都、美国奥勒冈州、中国云南,早已远远超越了其植物学概念,隐秘地顺着资本主义供应链潜入历史怀旧雅趣与社会人际网络。
在这本书里,加州大学人类学教授Anna Lowenhaupt Tsing从一朵小小的松茸的进化揭开资本主义的历史,从经济学、生态学、人类学的跨学科视角,追问着人类与生态之间矛盾的永恒话题。
13《在雪山和雪山之间》“一本纯粹的自然之书”
作者:乔阳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乐府文化
二十多岁的时候,乔阳去了云南,在梅里雪山的飞来寺和白马雪山的雾浓顶村生活了近二十年。这二十年里,她和雪山间的藏民们生活在一起,听他们讲故事或者说笑话,观察他们,也被他们观察,直到成为他们中间的一个。她和那里的自然生活在一起,感受它们,也被它们感受,直到成为它们中间的一个。
从海拔2000米的亚热带干暖性河谷灌丛到海拔5000米的高山流石滩,贝母、各类野山菌、高山杜鹃、绿绒蒿、大果红杉……乔阳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行走,她写的不只是雪山,更是生长于雪山上的植物、动物和生命。
14《海鸟的哭泣》“《泰晤士报》《华盛顿邮报》年度好书”作者:[英]亚当·尼科尔森 著;[英]凯特·博克瑟 绘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浦睿文化
在过去的六十年里,有三分之二的海鸟在地球上消失,而此前,它们已经存活了一亿年。
在这本书里,跟着十位海洋旅行家探秘海鸟栖息地,从赫布?底群岛到奥克尼群岛,从信天翁到鲣鸟,在栩栩如生的绘画与生动的故事中,我们读到海鸟世界的爱与美、竞争与残忍,聆听自然的生命之歌。
15《失落的卫星》“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
作者:刘子超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品方:新经典文化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说,有了刘子超这本书,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近代以来琳琅满目的中亚旅行文学中,终于有了第一部高质量的原创中文作品。
九年间,五个邻人之国,旅行作家刘子超化身为一个探险者,欣赏吉尔吉斯斯坦的边城浮世绘,踏遍撒马尔罕的金色之路,驰骋在帕米尔无人区和苏联核爆试验场。在他的笔下,失落的中亚文明与历史在沉默中被娓娓道来,犹如一颗闪烁的卫星。阅读的过程,便是一段以缓慢的步伐与作者一同漫步中亚的旅程。
16《当代艺术的十九副面孔》“通过艺术家之眼,审视我们的时代”
作者:[瑞士]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国
如果你对当代艺术抱有好奇,却不知如何走进,不如来读读这本书。作者奥布里斯特是当代艺术界最活跃的著名策展人和批评家之一,迄今曾参与策划和发起了展览与项目150多个,撰有学术著作超过70多本。近2000小时的录音材料,与19位当代重要艺术家和建筑师的对话,被凝练地浓缩在这本书里。与艺术大师对话,也是与我们的时代精神对话。
▽ 点击,进入做書杂货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