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财经》2019年度书单:贸易、金钱、帝国、精英


作者:著名作家  日期:2023-01-25 01:40:52



编选2019年度书单过程中,坚持了一个基本准则——“问题意识”,即过去一年出版界如此繁荣的境况下,哪些书把准了时代脉搏,哪些书回答了人们关心的问题,以及阅读哪些书有助于我们达成各自的社会责任。
此次选出年度图书共20种,除了贯穿上述两个原则外,并没有做更多限定,所以读者或许会发现某些话题较为集中,这是因为此一话题具有特别的意义,有必要做重点观照。
本次选入了王汎森先生的短文集《天才为何成群地来》,值得特别提一下。其中一篇文章,以英国学术圈里常见的沙龙和交谊为出发点,分析知识分子形成和提出创见的一种范式,即不同研究旨趣的知识人群体从事社交和公共讨论,其间激发出某种灵感,如同一堆人将某个人推出来,然后再接再厉,以至于个个出类拔萃。将上百种图书摆在一起,从其中筛选年度图书的过程,一如让天才成群地来,不能说没有选入的书就被认为不好,而是选入的这些书在某一特定角度上能够为当今中国社会的某些问题,或其某一面相做出回应或解答。
同样出自王汎森先生书中的一个典故是最早由丸山真男提出的“执拗的低音”。丸山的本意是说,日本虽然从中国“拿来”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精神资源,但其本土的文化调性并未在这过程中完全消失不见,而是在时代强音的背景下,以一种执拗的低音,不断回响,不断修正着外来思想资源,令其与本土传统形成化合。而王汎森将其移用来作为一种观察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大变局的视角,提出重访那些被主流叙述所掩盖的“低音”。正是出于此,20本年度图书的筛选过程中,特别注重了捡拾那些未受到应有重视,或者已近乎被遗忘的主流叙述之外的观念。
《搁浅的心灵》便是这样一部著作。作者马克·里拉没有纠缠于占据主导的“革命”话语,而是将反动思想及其历史衍生物置于与革命思潮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我们展现了一系列关于“反动”这一概念的案例和具有针对性的反思,读来令人击节。另一个例子是拉塞尔·柯克的《保守主义思想》,作者试图对近代以来的保守主义的历史展开一番正本清源的叙述。让我们知道保守主义远远没有寿终正寝。
另外,近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就在这个书单出笼前的几天,几条生命瞬间消逝,行凶者非富非贵,普通到不能更普通。但他们却瞬间爆发出足以吞噬他人生命的怒火。《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关注同类却不同调的问题,从底层民众的视角出发,探析他们的贫困与愤怒之根源。
多年来致力于普及常识的徐贲先生,又有新作问世,此即《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不同于此前他强调在公共领域对话的理性与“明亮”,而是将对公共讨论的考察放置在互联网背景下。即是说,此次他关注的是网络空间中的人文图景。毋庸讳言,“网民”这个词的感情色彩经历多重流变,如今出现在人们的日常语词中,已很难挤出其中富含的贬义成分。网络是否需要一种人文情怀?徐贲先生认为互联网文化是比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具有巨大意义的文化转型,并振聋发聩地指出:对互联网未来的展望或预言不应该是单纯技术性的,而是必须包含关于自由人类的普遍价值。
本次选入的年度图书各有其所长,每一本的情况都附上简单文字介绍,此处不再一一赘述。但敬请读者朋友们注意,入选的20种图书排名不分先后,序号只是为了整理方便;也未设定品类藩篱,仅根据上文所述之“问题意识”为标准筛选。
  1
  《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自我复制》,(美)劳伦·A. 里韦拉著,江涛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
  不管是自我感觉良好,还是客观上出类拔萃,每个社会都会有一拨“精英”。但是,关于“精英”是如何炼成的,从百姓闲谈到专业分析,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既有“龙生龙、凤生凤”之类悲观决定论,也有“出身不由己、道路自己选”式的乐观奋斗说。笼统地说,两种观点都有证据支持,而炼成精英的机制却俨然仍是个社会黑箱。曾先后生活于美国下层和上层的社会学家里韦拉,尝试打入精英选拔的重要环节——高端公司员工招聘工作,为世人揭开神秘幕布。《出身》清晰地呈现,宣称“能力、勤奋而非出身是成功的关键”的“美国梦”,只是一种“幻觉”,相反,不平等的选拔机制正在帮助精英实现自我复制。这种分析,与近年其他一些著名研究可相佐证(如帕特南著《我们的孩子》关于美国教育不平等、德斯蒙德著《扫地出门》关于美国城市贫困人口支撑房产暴利的研究),足见其并非哗众取宠,而是触及了值得人们深入反思的普遍性社会机制。
《出身》的重要贡献在于指出,即使同样读了好大学,在就业筛查等精英选拔机制中,很多继承性而不是自身努力的因素,还是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在精英选拔过程中,一个毕业生是否足够优秀,并非我们通常在大学里所看重的那些重要指标,如学业成绩、论文乃至笼统意义上的社交、公共活动组织能力,而是社会分化早已限定性造就的细微表现。
  2
  《黑羊与灰鹰》,(英)丽贝卡·韦斯特著,向洪全等译,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8月
  丽贝卡·韦斯特女士在20世纪英国知识分子历史上占据着特殊地位。从1934年第一次踏上巴尔干的土地,到1936年开始着手写作《黑羊与灰鹰》,进而二战濒临爆发之际再度回访南斯拉夫寻找写作灵感,韦斯特将全部的心智空间与情感力量,都投掷在这本篇幅长达千余页,耗费其半生心血,被世人称之为奇书的旅行游记文学著作。这是一位欧洲知识分子试图在危机时刻想要自我探寻答案的思想史巨著。
《黑羊与灰鹰》写成出版时,正是二战进入最为黑暗的时刻,书中对巴尔干和南斯拉夫问题的探讨触动了英美最高当局。战后英美与苏联在划分势力范围过程中,保持南斯拉夫地区的统一完整成为同盟国的战略诉求,韦斯特这本著作间接成为政策制定者所详加考虑的参考。随着冷战兴起,韦斯特和他的《黑羊与灰鹰》曾从公众舞台消失,盖因在铁托的强腕统治下,巴尔干地区恢复了表面上的平静。迟至90年代初期南斯拉夫解体,地区民族宗教冲突再度泛起,《黑羊与灰鹰》才重新进入公众视野。而作为继承韦斯特游记精髓的卡普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依靠模仿和扭曲韦斯特著作的原意主旨,成为西方研究巴尔干问题的显赫人物,但两者之间不仅问题意识大不相同,在情感认同方面也有诸多偏差。
  3
  《誓言:白宫与最高法院》,(美)杰弗里?图宾著,于霄译,译林出版社2019年8月
  继《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之后,图宾再次以其2012年的作品《誓言:白宫与最高法院》回到国内读者的视野。本书的主题依然是美国最高法院,依然是有关司法与政治互动的讨论。但比之《九人》来说,《誓言》的切口要更小,故事也更为通俗与精彩。图宾聚焦于奥巴马时期的九位最高法院大法官,以该时期政治辐射较广的案件为依托,试图以新闻记者参与式的视角,展现白宫(行政分支)与最高法院(司法分支)之间的博弈和妥协。
  与既往对最高法院具备“政治性”的单一认知不同,图宾虽然并没有提出艰深复杂的司法理论,但其所描绘的场景,却在一次次地警醒读者,最高法院及其大法官们所受的影响不仅仅来自于三权分立的制度性约束,或单纯与总统具有亲和性的意识形态,而是更可能来自于大法官作为一个常人所有的家庭、教育、情感乃至个体利益考量。正如其在中文版序言中所说:“今天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是大趋势与个人气质合力作用的产物。”这也让最高法院的裁决在一次次的的政治对垒前,充满着不可预知的结果。
  4
  《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徐贲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
  很多重要的书却不一定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徐贲先生所著《人文的互联网》就是一例。今天中国的互联网已经发展到无远弗届,正向着“物联网”的时代大踏步发展。但技术的进步并没有带来“人文”的相应进步,时常泛滥的网络暴力、网红丑闻、网络骗局在在成为这一现状的注脚。
徐贲先生认为,互联网文化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又一次可能具有巨大积极意义的文化转型。而人们如何在对信息进行有效处理的同时保有对自由价值的选择,成为我们今天认识互联网的两个关键问题。本书指出,对互联网未来的展望或预言不应该是单纯技术性的,而是必须包含关于自由人类的普遍价值。“我们现在就必须有所行动,用启蒙人文教育来提升人们的读写和知识能力就是这样的行动。在这个欲望亢奋、文化凋零,经济膨胀、思想萎缩的互联网时代,重申这种人文教育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性理念,就是为了永远不让这样的传感器落到我们或我们的子孙身上。”
  5
  《美国史》,(美)艾伦·布林克利著,陈志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11月
  似乎在突然之间,中美两国陷入龃龉。这时才发现,我们对美国的认识和了解还存在很大缺失。在这样的背景下,风靡美国大学、已经出到第13版的《美国史》应当受到高度重视。
伟大教师自然需要一流的教科书作为其智识教育的支撑。这部《美国史:一场探索之旅》也是布林克利接棒导师,续写历史的证明。该书原本由三位历史学资深教授共同编撰,其中就有弗兰克·弗莱德尔,他是布林克利在哈佛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后者留校后就与授业导师一同为这套书而奋斗。转留哥大后,布林克利自己也撰写了一部广受好评的美国史教材《未完成的国家》。上世纪90年代,受出版商麦格希尔公司盛情邀约,并决心承接导师的事业,布林克利再次操刀承担该书编撰工作,以大刀阔斧的撰写思路重构了整部著作,该书也顺势成为他个人研究教学风格的一种集中展现。
  作为研究美国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学者,布林克利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兼容并包、抑或说是尽最大可能展现美国历史进程中的不同声音、面孔、乃至异议与矛盾。在《美国史》中,作者通过设立“大众文化模式”“历史学家的分歧”两个栏目,巧妙地将一些过往历史教科书未曾收录,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消费文化的人物、文化景观、休闲娱乐与民众生活方式勾勒,加以深描提炼,从而在坚持以政治事件为时间脉络进行写作的同时,展示美国社会的深层次转型,所谓“静水深流”的意蕴恐怕就在于此。而“历史学家的分歧”栏目,既是公允展现专业历史研究圈内部各流派观点的平台,也是指引学生和普通公众进行进一步深度阅读的智识搜索引擎。
  6
  《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萧冬连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3月
  改革开放40年造就了中国社会与经济的伟大进步,这一点毋庸置疑。同时期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则没有那么顺利。关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到底做对了什么,许多经济学家都已做出过阐释,但改革开放的决策到底如何做出、如何推进,这就需要历史学家的视角。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著作。
作者认为,1978—1992年这一时段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性阶段,因此本书把1978—1992年的经济改革定义为“探路之役”。所谓探路,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对改革目标的探索,一是对改革路径的探索。从国际经验看,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成功转轨,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中国改革何以能够突破种种约束,成功越过市场化的临界点?对此有多重不同的解释,包括中国没有进行激进改革,而是采取渐进式的、双轨并行的方式,等等。但作者认为,这些解释各自给出了一个方面的事实,而实际的演进是各种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书并没有试图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给出范式解读,而是专注于厘清历史事实,关注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冀图为读者理解80年代改革提供一条基本线索和一些基本史实。
  7
  《保守主义思想:从伯克到艾略特 》,(美)拉塞尔·柯克著,张大军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5月
  拉塞尔·柯克的《保守主义思想》试图对近代以来保守主义的历史展开一番正本清源的叙述。柯克对 20 世纪美国保守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初版于1953年的这本《保守主义思想》清晰地叙述了二战后的保守主义思潮,并对保守主义教父式人物伯克的思想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从时间的线索看,柯克选取了一个便宜的角度,但这正凸显出论理词作为人类思维中枢的关键影响。我们只有在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等相关论理词及其理论的参照下,才能看清楚何谓保守主义,柯克也在其书中对保守主义的意义作出了一些限定。
  保守主义不会寿终正寝,作为一种守成的思想,只要现代社会还在朝向未来不断变革,它就会存在。但这种存在更似一种寄生,就像后现代思想寄生在现代社会一样。世间总会有不理解现代社会、不愿意融入其中的人,他们是世界多样本性的一部分。
  8
  《搁浅的心灵》,(美)马克·里拉著,唐颖祺译,商务印书馆2019年6月
  “革命”话语在现代社会的思想图景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但正因为它如此显要,考察其对立面就更显珍贵。
基于“革命”对现代社会的贡献,人们很自然会更关注革命。于是,就像本书作者马克·里拉所言,搜寻世界上任何一座成规模的大学图书馆,都能找到上百本由世界所有主要语言写成的有关“革命”这一概念的书。而关于“反动”这一概念的书却寥寥无几。这似乎也从侧面说明,“反动”和反动者似乎并未对现代思想做出明显的贡献。但出于学者的好奇,里拉零散地搜寻了一些与“反动”这个概念相关的作者,由此写成了《搁浅的心灵》一书。
马克·里拉在本书中将反动思想及其历史衍生物置于与革命思潮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我们展现了一系列关于“反动”这一概念的案例和具有针对性的反思。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20世纪三位思想家——弗朗兹?罗森茨威格、埃里克?沃格林、列奥?施特劳斯,里拉从他们的著述出发,详细挖掘了其中所蕴含的现代怀旧情结。继而,里拉仔细考察了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就始终盘踞在欧洲上空的反动历史叙事,以向我们展现它们是如何被应用于当代神学保守主义者和学术极左派的作品中。跟随着里拉中肯且充满洞见的评述,我们可以一步步看到反动思想是如何成为推动政治行动的力量,形塑我们今日所处的世界。
  9
  《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英)戴伦·麦加维著,曹聿非译,新星出版社2019年9月
  2019年末,正在人们感慨时光如飞梭,绸缪着下一年的计划,却连续发生了几起恶性凶杀事件,行凶者都非富非贵,普通得不能更普通。但他们却在一瞬间爆发出足以吞噬他人生命的怒火。《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关注同类问题,其写作从底层民众的视角出发,很值得一读。此书号称直击今日英国,为失语者发声;获得了2018年英国奥威尔奖,被誉为当代版《巴黎伦敦落魄记》。
贫困的经历不仅会对个人造成重大灾难,更会动摇社会稳定的根基。贫困是一种原罪吗?谁该为问题负责?作者戴伦·麦加维从自身的贫困经历出发,直击今日英国,为失语者发声。他以新锐、及时、诙谐、真诚的洞见,引领读者走入英国下层阶级的困境,切身感受他们的愤怒之源。对系统性贫困的现实状况进行了毫不畏惧的论述,向左派和右派都提出了挑战。本书不仅观照当代英国社会,更有着普遍性的积极意义。
  10
  《蒋介石的战略布局(1939-1941)》,邓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8月
  邓野先生的民国史研究常能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不论讲国共谈判到内战爆发的前后因果,还是讲巴黎和会时的纵横捭阖,都展现出宏阔的视野和分析格局。本书是邓先生最新作品,对抗战苦撑待变格局结束而新的国际形势为中国带来希望的过程中,身处风暴中心的蒋介石之战略布局与决策,予以了精湛的呈现和分析。是2019年抗战史、民国政治史领域不可不读的力作。
从希特勒进攻苏联到太平洋战争爆发,蒋并非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作为身陷战争泥潭的弱国领袖,蒋介石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利用国际变局将日本赶出中国。最终,七个大国分别完成各自的国家结盟,法西斯与反法西斯两条阵线,由模糊而明朗。两条国际阵线由混沌走向澄清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不同的国家,面对不同的国际阵线,各自利益的选择与统一的过程。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中国的抗战与世界战争打成一片,就此摆脱长期的孤立,奠定了日后胜利的基础。在此过程中,蒋介石基本上做到了处变不惊,展现出极大的战略忍耐,同时也展现出其善于守拙的一面。
  11
  《伯林传》,(加)叶礼庭著,罗妍莉译,译林出版社2019年10月
  王汎森先生在《天才为何成群地来》一书中曾经提到英国知识分子圈子里的交谊问题。英国学者的许多创新性研究和观点,往往是来自于知识圈内的交流和讨论,在社交中发现学术灵感,是一堆人将一个人推出来。而以赛亚·伯林便是其中最活跃、最成功的一位。他不仅是20世纪重要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也与各界名人都有交往。因此,梳理伯林的一生,近乎考察20世纪英美知识圈、学术圈的剪影。
本书作者叶礼庭是俄裔加拿大人,曾任教于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也曾担任战地记者和政治评论员多年,出任多国政府顾问,被公认为人权、民主、公共安全、国际事务的资深专家。2009年—2011年间任加拿大自由党党魁。他与伯林私交甚笃,与之合作十年才得以完成此书。叶礼庭在写作中保持了一种平衡的态度:欣赏伯林的思想,但对其弱点也不加回避。最终作品既没有吹捧美化的痕迹,也没有批判视角带来的扭曲变形,这本伯林传记就显得格外珍贵。
  12
  《周期》,(美)霍华德·马克斯著,刘建位译,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2月
  霍华德·马克斯是全球顶级价值投资者。这本书讲“周期”,是在他过去20多年来写下的投资备忘录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并加入了作者新的思考和感悟。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结合基本面和心理面来讲投资周期。试图引领读者进入市场周期的二层浅思维,看懂过去的周期规律,看清现在的周期位置,看透未来的周期趋势。
马克思将周期细分为经济周期、政府干预经济周期、企业盈利周期、投资人心理和情绪钟摆、风险态度周期、信贷周期、不良债权周期、房地产周期、市场周期,并对每种周期做了详细阐述。其中,作者总结自己50多年的投资经验,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人的决策对经济周期、企业周期、市场周期产生巨大影响,而人做的决策,并不是科学的。他认为,人容易走极端的倾向永远不会终止,因此,这些极端最终需要修正,而不是周期的发生会有改变。投资人需要警惕“这次不一样”的想法。
  13
  《韦伯与马克思:以及黑格尔与哲学的扬弃》,(德)卡尔·洛维特著,刘心舟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
  此书仅仅书名便已引人入胜。这是一本通过比较马克思和韦伯的思想,分别以他们“理性化过程”和“自我异化”观点为线索,对市民-资本主义所做的阐释,探究了两位思想家对于作为经济和社会之基础的人的理念的不同看法。在洛维特看来,正如我们的现实社会不止一种,关于它的科学也有两种:市民社会的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而这两种研究倾向的代表人物分别是马克斯·韦伯与卡尔·马克思。他们都从黑格尔关于客观精神的哲学中走出来,进入了一种关于人类社会的分析,对现代生活方式之整体提出质疑。
  14
  《贸易的猜忌:历史视角下的国际竞争与民族国家》,(英)伊斯特凡·洪特著,霍伟岸等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12月
  本书是一本旧书,初版于2016年。但在全球贸易冲突甚嚣尘上的大背景下,理应受到额外关注。近代以来,全球市场兴起,而且全球市场的参与者是彼此竞争的商业国家。事实上,政治经济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不仅仅关注国内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还关注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政治关系;或者说政治经济学对国内政策的讨论,也都是放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的背景下进行的,这集中体现在洪特在《贸易的猜忌》中花了很大篇幅讨论的“富国—穷国”之辩上。在这个意义上,政治经济学从来都是国际政治经济学。
洪特的假设——现代社会的根基在17、18世纪已经奠定,它的结构一直稳定地延续到了当代世界,内在精神也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变化——也许过于笃定了;但是它的目标——“发掘出18世纪国际市场竞争理论中那些仍然与21世纪有密切关系的政治洞见”——无疑非常值得赞赏。洪特的《贸易的猜忌》一书最大的价值也就在于,呼唤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回归。政治和经济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在全球化时代,一切政治经济学,都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这一点上,洪特目光如炬。
  15
  《科举》,(日)宫崎市定著,宋宇航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
  宫崎市定先生的这本书虽然体量较小,却堪称四两拨千斤之作。本书对中国科举制度的起源和流变做了深刻考察,详细介绍了科考中的县试、院试、岁试和科试、乡试、会试、殿试、武举科和制科等各级、各类考试。最后,作者从科举制的理想与现实、落榜者的痛苦与反抗、科举制的终结、科举制的功绩等方面,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
关于中国科举制度及其时代意义与历史影响的研究,已经有许多沉淀下来的经典著作。近年来,学界尤其关注科举制在近代的命运,比如在西潮汹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科举制及依附其上的整个传统教育、选官制度的存废之争,及其后续影响。而宫崎市定指出,科举导致国家将教育责任转嫁给民间,这一做法严重阻碍了中国教育进步;当西方新式科学于清朝传入之时,民间教育模式已无力应付这一变局,最终科举只能和旧制度一样寿终正寝。
  16
  《天才为何成群地来》,王汎森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8月
  本书为台湾“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先生部分重要文章的结集,共可分为四部分。一是作者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的感想;二是演讲稿《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和《再谈假如我是一个研究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漫谈一个历史学专业的研究生应如何做学问;三是作者对自己的几位老师,包括余英时、牟复礼、杜希德等的回忆文章;四是作者几次接受访谈的记录。
王汎森先生在书中多次借用章太炎的比喻,将学术工作者划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类,前者除了基本的研究之外,更多勾勒线条,为研究工作指引出大方向;后者做细致的研究,以在不同学术方向上夯实基础。事实上,王汎森先生自己正是一位政务官与事务官的结合,其著作从《章太炎的思想》《执拗的低音》,再到《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每每于字里行间提示出重要而新颖的研究理路,令许多史学新人从中受惠。再如其回忆与几位老师的交往,让读者得以一睹前辈学人风骨。本书实在是读书人和爱书人都不容错过的佳作。
  17
  《五四的另一面:"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杨念群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
  本书在网上书店里的宣传文案中有“驳五四八股”之语,诚不我欺。“五四”是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有过大量光辉著作。杨念群先生在这样一个“成熟”的园地中耕耘,却收获了独具慧眼的成果。本书创造性地指出,五四除了是一场“政治事件”和一种“个人自由觉醒”外,掀起的社会变革风潮也不容忽视,甚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作者试图深究五四时期“社会”观念如何产生,各类社会改造组织纷纷涌现的原因,发掘长期为人忽视的重要历史遗产。
换句话说,本书把五四放在由清末变革,到民初社会革命,直至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长程中,进行重新定位。《五四的另一面》引入了五四的社会改造面相,指出当时涌现出的各种“社会改造”构想是五四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将五四看作一场具有多维试验角度的社会文化运动,通过把五四发生及延续的时段拉长至20世纪40年代,深入考察了五四一代成长起来的“新青年”面对各种时势变迁做出的反应和抉择。
  18
  《坚定不移:稳健的货币与好的政府》,(美)保罗·沃尔克等著,徐忠等译,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4月
  作为美联储主席(1979—1987年),保罗·沃尔克驯服了美国经济的“通胀野马”,恢复了世界对各国中央银行家的信心。本书不仅展现了沃尔克一生坚定不移、绝对正直、专业前瞻地追求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发展的历程,更反映了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变革演进史,折射出世界经济发展的脉络。
但我们应当看到,不少赞颂沃尔克的文章都说他“敢于与整个世界为敌”,但是从他的传记和回忆录可知,这是一个非常表面化的现象。事实可能恰恰相反,沃尔克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在经过深思熟虑洞悉了时代趋势之后,他能够彻底改变自己原来的立场,并且将新的原则坚持到底。如果非要说他“一个人对抗全世界”,那也只是指他不惧阻力坚持推动改革,而不可能是指他对抗时代。
20世纪70年代结束布雷顿森林体系和80年代以货币政策成功反通胀,被认为是沃尔克的两大历史功绩。仅就前者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当时事实上已经不可能继续维持,因此它的结束,不能归功于沃尔克(事实上,沃尔克担任财政部副部长的主要职责,原本就是维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沃尔克的贡献在于,他尽可能地保证了前后两个体系的平稳过渡,并且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学识、人格魅力,替美国争取了最大利益。即便如此,沃尔克作为影响当今世界至深的几个关键历史时刻的亲历者和重要参与者,其著作中仍有大量智识资源有待我们去关注与发掘。
  19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美)马赛厄斯·德普克等著,吴娴等译,格致出版社2019年6月
  焦虑似乎已经成了新的“中国特色”,而最让中国家长焦虑和纠结的一件事情,可能就是孩子的教育。育儿之所以会成为一个特别令人焦虑的社会话题或社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缺乏一贯的理性视角有关。许多家长整天焦虑,但是真的认真思考过“育儿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我要怎样育儿才是合理的”等问题吗?这时候,我们需要经济学思维。
  美国耶鲁大学和西北大学的两位经济学教授马赛厄斯·德普克和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两人合著的《爱、金钱和教育:育儿经济学》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育儿问题的框架。两位经济学家秉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开创的思路,揭示了家庭育儿决策背后的经济机制和经济规律。特别可贵的是,这本书视野非常开阔,讨论同时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令人信服地阐明了经济激励和约束如何影响了不同国家的育儿习俗。
  20
  《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斯文·贝克特等著,徐轶杰等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年4月
  这是一部通过棉花视角,管窥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史书。2015年,本书荣获美国史学界的最高奖项班克罗夫特奖。作者哈佛历史学教授斯文·贝克特在这部跨越400年,涉及七大洲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著作中,勾勒了商人、商业资本家、经纪人、代理人、国家官僚、工业资本家、佃农、自耕农、奴隶等诸多角色。这些人的命运是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又在参与中塑造了现在这个存在巨大不平等的世界。贝克特通过剖析棉花帝国崛起的战争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全球资本主义三个阶段,让读者清晰地看到资本主义史如何与民族国家史、殖民史、贩奴贸易史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打开“现代世界”之门。
贝克特指出,棉花帝国一开始便驶入全球化的轨道。资本具有流水习性,总是向低成本的贫穷国家流动,以投资当地的棉花种植。在资本力量的主导下,棉花在全球的大规模种植,必定重塑棉花以及其它农作物种植版图,也必将大量劳动力迁入工厂,其中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后来成为“无产者”。与此同时,棉花种植面积的飚增,又会打破原有农作物种植结构,徒增粮食安全隐患。
  (本文编辑:臧博)
  阅读推荐
  独家 | 杀医案就诊全过程曝光:民航总院花费近4万,朝阳医院缴费3万
  责编| 黄端 duanhuang@caijing.com.cn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申请并获取授权。
    







阅读提示:《财经》2019年度书单:贸易、金钱、帝国、精英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财经》2019年度书单:贸易、金钱、帝国、精英下载地址

上一本:2019华文好书年度榜,十大好书揭..
下一本:这份年度长书单里,藏着哪些故事?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