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著名作家 日期:2023-01-25 01:43:57
《中华读书报》征订正在进行,恭请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201
每年岁末,中华读书报编辑部都会梳理一年内的优秀出版物,从中遴选出“百佳”图书,再优中选优评出十大好书。2019年度十大好书已于12月25日发布(中华读书报评出2019年十大好书),另外的90种包括文学(含传记、纪实类作品)25种,历史20种,社科和思想10种,文化和艺术10种,科学和博物10种,童书15种。以下为历史类好书20种(按书名音序排列)。
《拜占庭帝国史:324-1453》,[美]A.A.瓦西列夫著,徐家玲译,商务印书馆2019年1月第一版,138.00元
徐家玲翻译的瓦西列夫(圣彼得堡大学最早研究拜占庭历史的历史学家)名著《拜占庭帝国史》中文本是我国拜占庭学发展的又一重要成果。瓦西列夫在将近60岁时才将其早年任教时的讲课稿翻译为英文,并通过这一世界语言为国际拜占庭学界所了解。观点的新颖,资料使用上的准确性,介绍外国学者观点时所达到的客观性,叙述上的紧凑,文辞上的简约和优雅,都受到学界赞誉。(陈志强)
《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周思成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第一版,48.00元在坊间与元朝有关的历史著述中,这本书的视角显得颇为独特。讲述元朝征伐日本小史,势必对相关史料文献的立场与史观也要有更为多面、客观的检视,为此,本书作者、青年历史学者周思成查阅中、日、英资料,从多个角度透视、叙述当时的东亚军事、政治关系,讲述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侧面,也借此揭示出历史的必然。
《大元史与新清史》,沈卫荣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6月第一版,58.00元所谓“大元史”,是指把元史置于全球史、欧亚史视野中进行考察的学术进路。而“新清史”则是突破了“汉化”“朝贡体系”等理论范式的新的清史叙事。这两种史学潮流下的作品近年来被大量译介到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和热烈争论。书中,沈卫荣对上述两者的讨论心平气和,理性客观,富于启发性。此外的几篇文章涉及汉藏关系史、藏传佛教,更是作者的本行,既专业,亦颇可读。
《德国通史》(六卷本),邢来顺、吴友法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第一版,780.00元虽然引进的以及中国学人撰著的德国史著作已有不少,但规模如此之大、论述如此全面的多卷本德国通史著作在中文世界还是第一部。全书共六卷,三百万字,以欧洲文明进程和世界历史进程为背景,叙述从史前到21世纪初的德国历史。此前国内的德国史书写大多详今略古,重政治轻经济、社会、文化,本书则对古代德国以及德国史的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都给予了更多笔墨。
《杜威在华学谱》,顾红亮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5月第一版,68.00元一百年前,杜威来华讲学,在当时备受关注,后来则成为学界研究热点。本书采用年谱这种中国传统著述方式,遍采当年的报刊报道,杜威夫妇的信函,中国学者的日记、书信、自传等,细致呈现了杜威在华的所言所行和所思所想,既反映了杜威对中国的影响,也反映了杜威所受影响;既关注此次访问的学术一面,也关注杜威在华的日常生活。内容信实、可读,且颇能启人思考。
《凤凰于飞:家族文书与畲族历史研究》,刘婷玉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第一版,88.00元在畲族的历史记忆中,广东潮州凤凰山作为祖居地的传说广泛流传着。得益于学界近年来对畲族文书的大量搜集,本书得以在广泛收集和整理畲族家族文书的基础上,对畲族的祖居地与迁徙进行研究,厘清畲族由闽、粤、赣交界地区最终迁往福建东部沿海地区聚居的历史进程。
《皇帝的四库:乾隆朝晚期的学者与国家》,[美]盖博坚著,郑云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第一版,69.00元这本1989年度“列文森奖”获奖作品梳理了《四库全书》的编纂缘起、过程,其间满汉学者分工合作的情形,以及相关的汉宋学之争、文字狱等情况。作者认为《四库》堪称“汉学运动”的一个成果,汉宋之争中,汉学明显占了上风。作者把《四库》的编纂视为皇帝、官员和士人之间的一场政治与学术博弈,并由此考察了传统中国学者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马背上的朝廷: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建构:1680—1785》,[美]张勉治著,董建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10月第一版,90.00元1751—1784年,乾隆六次南巡,深入帝国最富庶的地区,上演了一场场长达数月之久的政治剧。本书第一次全面细致地呈现和分析了乾隆南巡的方方面面。作者认为南巡首先是一种意识形态活动,具有其政治效力和多重象征意义。作者认为清帝国施行一种“民族—王朝”统治,或曰,这是一种凸显满洲人优越地位的家产制统治——南巡,正是为了宣示这一点。
《稽古至治: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姜鹏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第一版,49.00元本书是对司马光诞辰一千周年的纪念,也是面向一般读者普及《资治通鉴》的阅读方法。更值得注意的是,本书集中呈现了作者对《通鉴》所作的学术层面的思考,其核心意思是:我们要把史书看作文本,而不是历史本身;越是伟大的史学作品,越是时代和思想的产物。通过审视作者立场和时代背景,检核和比较史源等工作,作者为我们揭示了《通鉴》文本背后的一些重要信息。
《蒋介石的战略布局(1939-1941)》,邓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8月第一版,98.00元1939—1941年,二战中的世界动荡不已,在希特勒德国进攻苏联之前,蒋介石依据国际局势、军事理论以及实践经验等预先作出了正确判断。历史学者邓野针对这段史事广泛查阅史料文献,围绕蒋介石“中日战争国际化战略思想”“建立中美英苏联合阵线”“策动德日夹击苏联”“观察德日战略方向”等战略思想对这段故事进行梳理、解析、叙述。作者力图还原每个历史瞬间,客观回顾彼时蒋介石的真实处境。
《谋利而印:11至17世纪福建建阳的商业出版者》,[美]贾晋珠著,邱葵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第一版,98.00元本书主要考察11—17世纪福建建阳商业出版(刻书)的传承与变化,提出并回答了建阳这个地处偏远的小城何以能成为商业出版中心,且历时如此久远的问题。通过审慎考证及大量书籍版本印证,厘清了福建建阳书商从宋代兴起到18世纪初稍歇的历史演变过程。英文版出版以后,在海外书籍文化史研究领域产生巨大影响,是海外汉学研究的力作。
《南渡君臣:宋高宗及其时代》,虞云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8月第一版,68.00元本书收录作者关于宋高宗一朝的研究文章,对建炎南渡、苗刘之变、绍兴和议、岳飞之死、“第二次削兵权”、秦桧专权、绍兴内禅等历史事件作了解读,对绍兴体制的建立、军事体制的变革、中兴话语等做了政治学分析,结合为本书作结的《中国为何转向内在》一文,可见出作者南宋政治史研究的深度与深意。精心选配的绘画、书法、碑帖、书影、古迹与文物图片亦为本书增色不少。
《清代的案与刑》,郑小悠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第一版,46.00元研究方向为清代政治史、制度史的青年历史学者郑小悠在读博及完成博士论文期间查阅大量清代刑部档案、判例以及法律工作者的奏议、判牍等文献,从中颇可一窥当时的社会生活、法律制度等方面的情况,这些成为本书由来。作者先是选取若干清代典型案件以“旧案重审”的体例进行重述、分析,“刑期无刑”部分则侧重介绍清代法律制度。本书是一本兼顾通俗讲述与学术说理的清代历史、法律普及读物。
《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王东杰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第一版,88.00元本书聚焦近代中国的国语运动,涉及清末切音字运动、汉字拼音化思潮、白话文运动、方言问题等,背后关注的则是国语运动和国家建构、国族认同等范畴的互动,讨论了诸多重要问题:在近代中国面对深重民族危机的情况下,语言文字问题是如何和国家建设的大目标联系起来的?不同地区、阶层、族群以及抱有不同政治主张的人们是如何竞逐关于“国语”的话语权的?等等。
《隋书》(全六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唐]魏征 撰,汪绍楹、阴法鲁 点校,吴玉贵、孟彦弘 主持修订,中华书局2019年1月第一版,380.00元《隋书》是唐魏徵、长孙无忌领衔编撰的官修纪传体正史。《隋书》点校本采取不主一本、择善而从的整理方式,修订本改以百衲本为底本,并通校宋元以来的重要版本。点校本原有校勘记803条,修订本校勘记增加到2388条(其中有删有增)。另点校本分段、标点有误或不妥者也酌情作了修改。点校质量的提升,将进一步巩固点校本“二十四史”的现代通行本地位。
《唐代中国的国家与学者》,[英]麦大维著,张达志、蔡明琼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7月第一版,128.00元两千多年来,中国的王朝统治至晚清结束一直延续未断,依靠的正是儒家思想所建立的一整套世界观、道德观和各项社会制度。本书将唐代儒学的演变与学者群体及学术机构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梳理了国家和学者在儒学研修中的互动和角色变化,并对学校与祭孔、经学、国家礼制、史学、文章观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和分析。
《天国之痒》,李洁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3月第一版,78.00元作者将“太平天国”置于鸦片战争背景下加以观照,力求抱持客观视角。全书的写作建立在国内外太平天国研究成果上,对大量当时的上谕、奏折、情报及随后的多部回忆录、亲历记等资料文献进行梳理,分为“本末”“场景”“观念和制度”“困局演进”“余音遗绪”“人物榷论”六卷,全景式、多层次地接近历史本原、透视太平天国兴衰,进而揭示其对中国历史“千年变局”特别是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眼随心动:历史研究的大处与小处》,赵世瑜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第一版,59.00元历史研究,有自己独有的学术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如何在这些已有中,提炼出个人的方法论,是衡量一个学者学术功力很重要的一个指标。《眼随心动》是学者赵世瑜多年历史研究生涯的提炼、概括,这些文章既是一个学者的成长历程,也是方法论的具体实践。如何能够跳脱理论,从宏观对整个学科进行观察,勾勒出相互之间的联系,本书是一个范例。
《中国人与美国人:一部共有的历史》,徐国琦著,尤卫群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第一版,78.00元徐国琦教授选取近代中国第一位派驻欧美的官方使节蒲安臣、清政府派遣留美幼童、哈佛大学聘请第一位来自中国的汉语教师戈鲲化、袁世凯的美国顾问古德诺、哲学家杜威来华,以及中美体育交流六个案例,展现了中美之间民间、个人、非政府机构和政府机构之间纷繁复杂的交流历史。这是作者继《中国与大战》《一战中的华工》之后,在中西关系史研究领域的又一部力作。
《中国食辣史:辣椒在中国的四百年》,曹雨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6月第一版,42.00元
这是一部相当有趣、可读的饮食文化史、饮食人类学著作。本书指出,辣椒大约在十六世纪下半叶传入中国,但最开始仅作为观赏植物栽培。辣椒最早进入中国饮食是在地处偏僻的贵州省,因为缺乏食盐,贵州山民代以辣椒来调味,从而开启了中国人食辣的历史。作者还认为,辣椒真正遍地开花是在近二三十年,是伴随着饮食商品化、快速城市化、人口大规模流动而产生的现象。
???推荐阅读:
中华读书报评出2019年度十大好书
2019不容错过的25种文学好书
本文为中华读书报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留言。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