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茨婷 日期:2021-12-15 08:13:37
本书爬梳二语语用研究领域的主要理论框架、新研究课题和主流研究方法,勾勒该领域前沿发展动态。本书基于一项长期追踪式民族志个案研究,对比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母语者之间的语用语篇策略、语言选择及使用差异,考察请求话语中学习者语用和语篇迁移的特点、模式、发生条件和限制因素,探究元语用意识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中介调控作用。本研究以10名中国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民族志访谈、民族志田野笔记、开放式角色扮演和回溯式访谈等方法收集多源数据,历时两年。研究发现,学习者的语用和语篇策略迁移与其对社会交流中语境因素的认知有较大关联,个体学习者差异主要体现在拉长请求话轮、推迟请求中心语、暗示、寒暄等方面。通过典型性抽样选中的两名个案研究对象具有较高代表性,在不同的情景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语用和语篇迁移特征和规律。
本书囊括语言特征、认知过程、社会影响等多个视角,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个多重因素互动的模型,亦以矩阵模型勾勒学习者迁移的五种可能模式以期诠释个性化迁移。本书认为应鼓励显性语用教学方式和系统性语用策略训练,同时呼吁教师应尊重学习者在不同交际语境下的自主性语用选择。
李茨婷,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曾就读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硕士,之后赴香港大学英语中心攻读应用语言学方向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学者David Nunan教授;曾获得中美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称号,于2016—2017年度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语言中心访问。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二语语用学、教师教育、跨文化研究等,曾在国际核心期刊Language Awareness、Language Policy、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以及国内核心期刊《中国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中国外语教育》等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