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恩.卡巴金&麦拉.卡巴金 日期:2016-08-17 11:11:59
1、“正念减压疗法”创始人乔恩.卡巴金博士亲子疗愈力作。一本真正同时关照孩子和父母的成长书。养育是一面镜子,透过孩子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正念父母心》,让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为更好的人。为人父母是地球上最难、压力最大的工作,但它更是一个召唤,教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看见孩子,在每一刻都崭新地与世界相遇。风靡世界的“正念减压疗法”祖师爷卡巴金博士,常和妻子麦拉带领“带着正念做父母”工作坊,教导父母们将正念的觉知、专注、放松、接纳、慈悲和爱,带入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之中。卡巴金夫妇育有三个子女,他们如此比喻:生养一个孩子,就像进入一段长达18年的禅修营,而孩子就是最好的禅师,不断以各种难题来考验父母的智慧,刺激父母成长;孩子也像一面镜子,帮助父母照见真实的自己。
养育子女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正念父母心提醒我们,与孩子同在的每个时刻,保持醒觉、专注、开放、接纳、洞察。如此一来,即使在黑暗、绝望、心烦意乱的时刻,依然可以退一步,以新鲜的视角问自己:什么才是真正的开始?回到当下,活在当下,每一个时刻都是新的开始。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我们自己。带着正念做父母,让亲子关系变成美好的恩典,在每个日常相处的片刻,看见生命的奥秘与奇迹!
作者简介:
乔恩·卡巴金&麦拉·卡巴金
乔恩·卡巴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分子生物学博士、麻塞诸塞州医学院荣誉医学博士,禅修指导师,也是三个孩子的父亲。1979年,卡巴金博士为麻州大学医学院开设减压诊所,并设计了“正念减压”课程,获得多方肯定。二十多年来,卡巴金博士创发的“正念减压疗法”已为医疗、学校、企业、监狱等机构广泛应用,目前美国加州约有二百多家医疗院所和相关机构都运用正念减压疗法帮助病人。麦拉·卡巴金是乔恩·卡巴金的夫人,夫妻一同经营着“带着正念做父母”的工作坊。
目录:
致我们的中国读者
致谢
前言乔恩·卡巴金
前言麦拉·卡巴金
第一部分危险和希望
为人父母的挑战
什么是“带着正念做父母”?
怎样才能做好?
第二部分高文爵士和丑女:故事所秉持的关键
第三部分“带着正念做父母”的基础
尊重孩子的自主权
怀着同理心和孩子重建联结致我们的中国读者
致谢
前言乔恩·卡巴金
前言麦拉·卡巴金
第一部分危险和希望
为人父母的挑战
什么是“带着正念做父母”?
怎样才能做好?
第二部分高文爵士和丑女:故事所秉持的关键
第三部分“带着正念做父母”的基础
尊重孩子的自主权
怀着同理心和孩子重建联结
接纳孩子的本来面貌和当下经历
第四部分正念: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
缘何成为父母?
孩子是居家的禅师
养育是一场18年的禅修
修行的重要性
养育与呼吸的亲密关系
修行如同耕种
从思考中解脱
识别孩子的真实面貌
正式练习的必要性
一封关于禅的信
两个波浪间的静顿
第五部分生命自处的方式
怀孕:自然开始或深化正念修行的时刻
分娩: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身心的健康
回归根源的安全和滋养
心灵食物
家里的床
第六部分共鸣、谐调和存在
共鸣:孩子与父母之间给予-接受的互动?
谐调:对孩子全方位的存在保持觉知?
充满爱意的接触?
学步的幼儿?
选择时间?
存在≠持续不断地给孩子关注?
小故事:杰克与魔豆?
进入睡眠?
从孩子那里学到的偈颂和祝福
第七部分选择
疗愈时刻?
谁是父母?谁是孩子?
家庭价值?
健康的消费选择
疯狂的媒体?
养育中寻求平衡
第八部分现实与真相
男孩子究竟什么样?
池上冰棍球
亲子故事:野外露营?
亲子故事:打破忧伤的垒球
女孩子们应该忠于自己的本性
破头巾公主
支持、自信和责任?
课堂上的正念——在学校里开始了解你自己
第九部分限制和开始
正视期望
交出自己
限制和开始
关注你自己的事
永远你要先行动
分叉点:如果父母和孩子错过相遇
第十部分黑暗与光明
总有无常
被埋葬的忧伤之河
千钧一发?
当我们情绪失控?
那些超出控制的部分
思维的迷失
永不太迟
后记
四个正念修行、七个意图、十二项练习前言前言-乔恩·卡巴金
感恩节那天,凌晨一点半,第一个出门上大学一年级的孩子由朋友开车送回了家。早先时候,他打来电话,告知无法如我们希望的那样回家用晚餐,当时我们都感到失望。有几个瞬间,我则体验到了一些并不轻微的恼火。我们如约留着门,并让他到家的时候唤醒我们。其实并不需要。我们听见他进门了。哪怕他竭力想放轻手脚,他那股年轻、朝气的能量还是溢满了整个空间。他上楼来了。我们轻声地唤他,不想吵醒他的妹妹们。他来到我们光线微弱的房间里。我们拥抱。我的床沿比起麦拉的床沿离他近些。他横卧在我胸前,身体往后舒展,将我们两人拥抱在双臂间,但更像是以他的整个生命在拥抱。他很高兴回到了家。他就躺在那里,从侧面盖住我的身体,仿佛这是世间最为自然的事情。原本因为他迟回家而无法一起用餐的失望和恼火即刻就消失了。
我感觉到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幸福,毫无亢奋或躁狂的意味。他的能量满带着喜悦、满足、安静和俏皮,如同老友的重聚以及家人间的庆贺。他现在到家了,就在我们光线微前言-乔恩·卡巴金
感恩节那天,凌晨一点半,第一个出门上大学一年级的孩子由朋友开车送回了家。早先时候,他打来电话,告知无法如我们希望的那样回家用晚餐,当时我们都感到失望。有几个瞬间,我则体验到了一些并不轻微的恼火。我们如约留着门,并让他到家的时候唤醒我们。其实并不需要。我们听见他进门了。哪怕他竭力想放轻手脚,他那股年轻、朝气的能量还是溢满了整个空间。他上楼来了。我们轻声地唤他,不想吵醒他的妹妹们。他来到我们光线微弱的房间里。我们拥抱。我的床沿比起麦拉的床沿离他近些。他横卧在我胸前,身体往后舒展,将我们两人拥抱在双臂间,但更像是以他的整个生命在拥抱。他很高兴回到了家。他就躺在那里,从侧面盖住我的身体,仿佛这是世间最为自然的事情。原本因为他迟回家而无法一起用餐的失望和恼火即刻就消失了。
我感觉到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幸福,毫无亢奋或躁狂的意味。他的能量满带着喜悦、满足、安静和俏皮,如同老友的重聚以及家人间的庆贺。他现在到家了,就在我们光线微暗的房间里。他属于这里。我们三人之间的紧密联结触手可及。我胸中所充溢的喜悦以及一系列与孩子相处的生活场景都在此刻被完满地捕捉到。这个十九岁的大孩子,侧躺在我身上,我曾尽量地用双臂抱着他,一直到他想要并能够挣扎开去满世界奔跑。而如今他胡子扎人、肌肉强健,这个孩子是我的儿子。我是他的父亲。麦拉是他的母亲。我们彼此心知肚明,无须言语。我们躺在那儿,沐浴在联结彼此的不同幸福中,这是多大的恩典。
过了一会儿,他起身去看电影。他精力太过充沛,以至于无法入睡。我们试着继续睡觉,但是睡不着。在无眠的倦怠中我们辗转反侧了几个小时。我头脑里涌起去他房间与他多待一会儿的想法,但我终究没去。无须去追逐什么,他,甚至是所需的睡眠。至深的满足最终让了步,我们睡了一会儿。在他早晨醒来之前,我早就出门去上班了。一整天,我的脑海里萦绕着的就是“我回家的时候将看到他”。
***
这样的瞬间,如果不被我们弄糟(譬如被我一开始的恼火弄糟),也不被完全忽视(如同我们对待其他无数个瞬间那样),恰是养育中的恩典和福气。这些瞬间特殊吗?是否只降临于孩子上大学第一次回家时?或是只有在孩子出生、开口说第一句话、走第一步的时候,我们才能够体会到如此深刻的联结和恩典?抑或这样的瞬间出现得比我们想象的更为频繁?有没有可能它们其实并不罕见?如果我们对孩子和当下时刻保持敏感,任何瞬间,哪怕是困难时刻,都可以为我们全然拥有?
在我的经验中,这样的瞬间比比皆是。但我发现,除非我努力地关注和捕捉,否则它们很容易遭到忽视,无法被我们体验到。我发现我得不断努力这样做,因为头脑很容易被其他事情蒙蔽,以至于无法体验到此刻的完满。
在我看来,无论孩子有多大,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是否喜欢,所有的父母在任何时刻都行走在一个艰难的旅途上,有点像奥德赛的长途探索之旅。而这个旅途,并非他物,就是生活本身,带着生活所自有的曲折和颠簸。如何看待和保持自己全部的体验,可以极大地改变这趟旅途的质量和对我们的意义。它能影响我们去哪里、发生什么、学习什么,以及我们这一路的感受。
一份全然拥有的冒险需要有一种特别的承诺和全然的存在,对我来说,这份承诺和全然存在是一种格外坚忍的关注,同时不失温柔与包容。通常这个旅途本身也能教会我们专注,并令我们警醒。有时候,某些教训会以我们永不会选择的、痛苦甚或恐怖的方式呈现。在我看来,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挑战在于——饱满地活在每一刻,尽最大努力规划自己的轨迹,呵护孩子们,与此同时,保持自我成长。在这一方面,孩子和旅途本身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机会。
很显然,这是一项一生的功课,而我们也正是为了生命本身才会选择担当。我们深知,做一份完美的工作或“做得永远正确”是不可能的。这更多是一种探索(quest),而非一种提问(question)。无论“完美”意味着什么,对养育来说,那几乎都是毫不相干的。重要的是:我们要真实、尽最大努力尊重孩子和自己。最起码的本意是“不伤害”。
对我而言,所有的功课都在于关注,在于我对每一刻关注的质量,在于我尽量有意识地去生活、去担当为人父母的承诺。我们知道,父母一方或双方的无意识,尤其当这份无意识以一种僵化、顽固、自我中心、心不在焉的方式体现出来时,会在不同程度上给孩子们带来伤害。而这些特征往往源于父母身上深埋的创伤,倘若没有深切的觉醒,为人父母者可能永远也无法对此有所觉察。
可能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赞同里尔克的洞见。那就是:
即便在最亲近的人之间,也依然存着无限的距离,这份距离让他们得以看到天空衬托之下的彼此,而如果他们成功地爱上了这份距离,并接受这个认识,就会有一种美丽的生命比肩成长。
我觉得为人父母就是这样一份功课。为了完成这份功课,我们需要去滋养、保护和指导孩子们,一路引领着他们,直至他们准备好去走自己的路。我们也需要成为完整的自我——完整的他或她本身,拥有自己的生活。这样,当他们看着我们时,就能够看到天空下完整的我们。
正念养育并非易事,是一份艰苦的工作。它意味着去了解我们的内心,并在我们的生活和孩子们的生活的交界面工作。当文化以各种新的方式越来越多地侵入我们的家庭中时,这是一份尤其艰巨的功课。
我修行正念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在面对这般巨大的挑战时,保持自身的平衡和清晰的头脑,以便能够或多或少地在任何一种处境中行在正道上,这是为人父母的旅程中日夜都要面对的。每日里,通常是在早晨时候,哪怕留出几分钟的时间来保持静默,都可以帮助我变得更加安静和平衡,看得更清晰、更远,更持久地意识到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并且选择去仰赖这份觉知生活。
对我来说,通过一天所做的各种事来培育的那份静默,它磨砺了我此时此刻注意力的敏锐度,帮助我的心获致更多的开放,帮助我的头脑获致更多的清晰,哪怕只是多出一点点。这样,我就能有机会看到孩子们的真实面貌,并记着给予他们最想从我这里得到的种种,为他们在这个世界里找到自己的路创造足够的空间。
但是,我修行正念并不意味着,我总是平静、善良、温和或全然临在当下的。有很多时候,我并非如此。它也并不意味着,当我感到困惑无助的时候,我永远知道该做什么。但哪怕多一点点正念,也能帮助我看到那些我可能忽略的事物,并迈出那些微小却重要、有时关键的步子。没有正念的话,我可能无法做到。
在一次工作坊中,我向众人读了上述故事,彼时故事尚在草稿之中。后来,我收到一位六十多岁男士的来信:
“我想感谢你在那一天里赠予我的特殊礼物。那就是你儿子在感恩节回家的故事。它深深地触动了我,特别是你所描述的那段时分——他如何以自己的生命围绕着你,在床上横躺于你胸前,这样的文字尤其动人。从那时起,我第一次真切地体验到我已经感觉到很久很久的对儿子的爱。我不知道究竟为什么,但是在此之前,我一直需要有一个别样的儿子来爱,而现在我不再需要了。”
当事情令人觉得额外糟糕或绝望时,我们常会涌起需要不同的、别样的孩子来爱的念头。这种感觉如果未经思量,有时候会由一种短暂的冲动转化成一种持续的失望,转化成我们对并不拥有之物的渴望。但若我们如同这位父亲那般仔细回顾,最终可能发现:我们可以很好地去了解、去爱自己的孩子,他需要我们的爱。这本书是一个宝库,尤其是在这个快节奏、加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中大多数人都在寻求生活与人际关系中的平衡与完整。
《回到童年》作者南希·卡尔松佩姬
我一直主张父母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向这本美妙的书求助。读这本书,你会被鼓励去拥抱生活中的每一天,就如同它们是为了我们更好地学习、成长和爱所准备的惊喜。
《没有权利斗争的养育》作者苏珊·斯蒂弗曼
阅读这本书,将成为你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保护儿童基金会主席玛丽·安莱特·埃德尔曼致我们的中国读者
简体中文版的《正念父母心》由我们的好朋友童慧琦博士翻译,出版在即。她是一名临床心理学家,也是一位母亲。我们俩非常高兴,亦觉幸运,同时希望这本书能对你有所帮助。
我们非常明白,我们所处的文化与你们有很大的差异。不过,为人父母和养育孩子是人类体验中的普遍部分。在希望、恐惧及内心的运作方面,你我可能有很多的共同点。譬如,我们是多么容易忘记更大的图景,丢失在当下的洞察与内心的平和。尽管东西方社会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但我们希望,这种养育方法能够切实地与你产生共鸣,并在你应对养育中的一些挑战时,为你提供一些新的领悟和方法。
当然,你们的国家更加古老,你们的传统更加悠久,中华文化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正念在你们的文化中有着更深刻的传承;而在我们这个年轻的国度中,它近年来才开始存在。以唐朝为初始点,出自佛教禅宗静观传统的正念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很多中国人不一定了解这个事实。但这份被称为“正念”的古老智慧,相对于美国来说,更多地属于中国。不过,最终,正念关乎的是觉知、开放的内心和智慧,它又确确实实是普世的,可以不同的方式应用于一切社会中。而且,如今中国的主流心理学和医学对正念的兴趣也在日益增长。在更大的世界范围内,关于正念对身心健康和幸福的作用的科学研究与日俱增,你们的国家也是如此。
这些深邃、古老而根本的原则与练习,能够帮助我们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我们不至于做得太少或太多,不必过分地受制于自身的恐惧和对孩子的期望。与此同时,我们建立起一种明智的环境架构,孩子们可以在此成长,理解他们所进入的世界,并拥有成功生活所需要的技能。
我们的孩子所进入的这个世界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着更加急速的变化。这意味着,从很多方面来说,孩子们成长的世界我们都不能也不会了解。我们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是我们所提供的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可以滋养和支持更大的自我觉察、情商、一种归属于更大整体的感受,以及一种被称为“自我效能”的感觉。以更大的正念(mindfulness)和心念(heartfulness)来养育(中文的“念”是由“今”“心”组成,在我们眼中,这是一种美妙且根本的领悟),是提高我们自身和孩子的这些品质的强有力方法。通常,孩子们自然就是怀着正念的。对父母来说,挑战在于尽己所能地培育这种清晰、强大、智慧和慈悲的存在,并身体力行地将之贯彻在生活中。这样做需要持续的练习。它并不简单,且重要得令人难以置信。正念更多是一种存在之道,而非技术。在此刻对事物的真实面目敞开,并培育开放的接纳和洞见,这恰是中国禅宗传统中那些丰富的诗、故事等文字记载的精华所在。在曹洞宗中被称为“默照禅”或“无法之法”,这总是能给世俗的日常生活带来生趣。
接下来你将会读到,正念养育既非“开悟”,也非做个“完美的父母”,或者拥有一个“完美的孩子”。也许你的孩子本身已是完美的……我们相信,只要教导和爱、明晰和坚定相得益彰,只要我们胸襟开阔、心怀高远,并安驻于此刻,孩子就更有可能以最理想、最健康、最有益的方式成为他/她自己。
培育正念并没有唯一正确的方法,养育也没有唯一正确的方法。正念养育并非是要去遵循某个处方,而是一份有待体验的探险、一种发现,包括从自己的“失败”和“不足”中持续学习。生活本身,包括我们的孩子,成了我们的正念之师。如能敞开内心、允许其发生,孩子自然将教给我们生活的功课。当然,我们与他们的相处,也可以为他们的成长和学习提供滋养。因此,他们教我们,我们教他们。经由一些容易的时刻和一些困难的时刻,经由一些美好的时光和一些艰难的时光,我们共同学习、成长。只是,唯有在生活中持续付出关注,并培育了了分明的开放存在,这种学习和成长才有可能发生。
在这份人生探险中,向你们献上最诚挚的祝福!
乔恩·卡巴金
麦拉·卡巴金
2013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