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


作者:米玉明  日期:2016-09-05 19:14:01



《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是一部摄影书,也是一场“当代摄影学习的革命”读本,它包含了层次丰富的学习结构:一、此书是“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社会公共课题的开篇,作者小米老师融汇了东西方美学与文化知识,通过绘摄影课堂“三感”(影像感、陌生感、画面感),解析了当代摄影学习的核心。《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是一本观念新颖的摄影学习读物,旨在以绘摄影课堂“三感”(影像感、陌生感、画面感)入手,学会把万事万物、情感、复杂的光线转化为和谐的韵律和丰富的影调,提高处理画面的能力。书中贴心准备了鲁美、中央美院的精品课学习案例、工作坊学习案例,给大家提供个性化的摄影学习方案,给平淡的摄影生活来一场“洗脑”式的改变。
  摄影4.0时代开启,艺术和生活发生前所未有的密切交流与对话,摄影日益贴近每一个人。从今天、从这里开始,让我们跟着小米老师,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成为自己的影像生活家。
  作者简介:
  米玉明(小米老师):
  当代影像艺术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函授学院)等。近年来致力于当代影像艺术创作和“绘摄影课堂”的实验教学,潜心“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新女性”等社会课题研究。
  目录:
  Contents
  “影像感”的经典之一:再读韦斯顿及其家族后代们的影像启示024
  “影像感”的经典之二:回味亚当斯留给摄影界的遗产与启示029
  “影像感”的经典之三:从经典肖像中品味“影像感”042
  “绘摄影”时代的“影像感”探索046
  “陌生感”的经典之一:杉本博司:“摄影在我之后终结”052
  “陌生感”的经典之二:辛迪·舍曼:“世界出自我的扮演!”054
  当代“陌生感”探索:大美术时代,玩摄影、绘摄影056
  “画面感”的理解之一:把世界看作形态、线条、质地、明暗、颜色、用光和立体空间的结合体072
  “画面感”的理解之二:用平面构成与形式之美驾驭画面075
  “画面感”的理解之三:用色彩构筑熟悉而陌生的影像世界078
  摄影的1.0时代—模仿与延续087
  摄影的2.0时代—摄影的本体探索092
  摄影的3.0时代——在近现代艺术之间的突破与融合095
  摄影4.0开启的时代—当下、未来,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104Contents名家观点和小米老师的说说002秘籍解析—绘摄影课堂“三感”第一问:当代如何学摄影,是否有一套秘籍?020023第一答:“影像感”的理解和掌握,是进入摄影画面探索的重要途径
  “影像感”的经典之一:再读韦斯顿及其家族后代们的影像启示024
  “影像感”的经典之二:回味亚当斯留给摄影界的遗产与启示029
  “影像感”的经典之三:从经典肖像中品味“影像感”042
  “绘摄影”时代的“影像感”探索046047第二答:“陌生感”是思考摄影、进入创作的重要手段
  “陌生感”的经典之一:杉本博司:“摄影在我之后终结”052
  “陌生感”的经典之二:辛迪·舍曼:“世界出自我的扮演!”054
  当代“陌生感”探索:大美术时代,玩摄影、绘摄影056069第三答:“画面感”的理解和掌握,是读懂“大美术时代”的重要前提
  “画面感”的理解之一:把世界看作形态、线条、质地、明暗、颜色、用光和立体空间的结合体072
  “画面感”的理解之二:用平面构成与形式之美驾驭画面075
  “画面感”的理解之三:用色彩构筑熟悉而陌生的影像世界078087第四答:摄影自诞生起,与绘画和世界发生的关系
  摄影的1.0时代—模仿与延续087
  摄影的2.0时代—摄影的本体探索092
  摄影的3.0时代——在近现代艺术之间的突破与融合095
  摄影4.0开启的时代—当下、未来,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104
  超越摄影—小米老师和同学们的“绘摄影,绘生活”第二问:“摄影”都要终结了,小米老师和她的学生们怎么玩?120121第一答:分享给进阶的影友们——小米老师的采访摘录
  135第二答:学生们给予我的“绘摄影”思考—幸好没有“摄影基础”
  案例一:中央美术学院大一课程—“城市亲历”与“创想城市”136
  案例二:鲁迅美术学院大三课程—一场解构、破坏的嬉戏152摄影4.0时代开启,人人如何成为影像生活家?第三问:人人如何成为影像生活家?162163第一答:看看名家们怎么聊摄影
  172第二答:当下、未来,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
  213第三答:“绘摄影”,可以轻松、任性地入门
  “绘摄影”入门第一课:感知影像中的世界214
  “绘摄影”入门第二课:忘掉构图法则,才能“绘摄影”228
  “绘摄影”入门第三课:爱,比技巧更重要237前言名家观点和小米老师的说说
  在当代学摄影很容易?人人拿起相机皆可!
  在当代学摄影有多难?除了相机使用、精进技术、跋山涉水,你还需要知道哪些呢?某年在厦门旅行,偶遇一位北京的摄影长者,他说:“在当代,摄影,难就难在它太容易了!我至今还是难以突破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做。”
  难与易,皆是当代摄影人的共识与现象。早在2008年,我的研究生学习阶段,我便产生了探索当代摄影中各种新奇现象的兴趣。在研究生毕业论文里,我把当代这瑰丽的视觉景象名家观点和小米老师的说说“大美术时代”的概念以及认知1
  在当代学摄影很容易?人人拿起相机皆可!
  在当代学摄影有多难?除了相机使用、精进技术、跋山涉水,你还需要知道哪些呢?某年在厦门旅行,偶遇一位北京的摄影长者,他说:“在当代,摄影,难就难在它太容易了!我至今还是难以突破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做。”
  难与易,皆是当代摄影人的共识与现象。早在2008年,我的研究生学习阶段,我便产生了探索当代摄影中各种新奇现象的兴趣。在研究生毕业论文里,我把当代这瑰丽的视觉景象归结为“超级现代主义”词条下摄影中的“新装饰主义”现象。
  视觉创造世界的浪潮起源于19世纪末,从摄影和广告成为职业开始。当代视觉文化不再被看作只是“反映”和“沟通”我们的世界,我们应该承认它正在创造着世界。由此可见,图像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和发展的一种物质性力量,如同经济和政治力量一样不可忽视。在当代,商业摄影以传达消费者的欲望、实现商家的利润最大化为宗旨,不断为时装等商业产品制造梦幻、奢华、多变却又有着明确目的的影像。摄影师们竭尽所能地迎合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满足人们消费的口味变化和喜好选择,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表现方法,直至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新表现、新抽象、新概念、新波谱,或似是而非等的文化集结的视觉影像。(摘自2008年的硕士论文《摄影中的“新装饰主义”》)
  也许,正如马丁·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所说,世界被图像化的过程正是“现代之本质”。徐冰教授(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当代艺术家)也曾提出,现代艺术教育必然涉及“大美术”的概念,而“大美术”的概念包括与美术有关的设计、服装、广告、建筑等专业的整体美术概念。从“纯美术”到“大美术”这条弧线的延长线,就是未来美术与周边生活的关系。
  徐冰教授甚至认为,将来“美术”这个概念是没有实质意义的,它被“大美术”稀释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纯美术将成为一种真正的传统艺术,像古典剧种一样被保留着。当然有人还在做,并继续对它进行现代化的尝试,但这部分绝对不是未来新型美术的主要部分。学院未来的主要任务,一定是要培养具有开阔、创造性视野的人,有极强适应性、能进入社会各种工作结构和领域的人,有极强的预见力和懂得如何发挥才能的人。这包括对创意和实现能力的培养,即学生们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精湛的技能等。一直以来,国人对艺术基础教育(或任何艺术相关的门类)的认知都是有些偏执的,重视绘画基础,轻视思维能力基础;不考虑未来艺术家所应具备的素质,把大量时间用在适合古代画家需要的素描训练上。试想,一个人要想成为一名艺术家,从准备考附中开始,经过附中、本科、研究生的学习,从几何石膏到双人体,花在素描上的时间是惊人的。而在这样大量的时间内,没有课题的变化,只有难易程度的变化,全部过程只解决了一个技术问题。素描确实是一种便捷有效的训练方式,但不是全部。
  素描的目的不只是为描绘本身,以素描作为基本载体,可以分解出很多与绘画技能有关,并与整体艺术思维有关的一系列专门课题。通过训练可培养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能力、完成工作的能力、建立和培养有创意的思维线索和实现的能力,把一个粗糙的人培养为一个精致能干的人。(徐冰教授的观点,摘自艺术国际网)
  邵大箴老师(中央美院博士导师)也发表过类似的言说:只有那些真正关切艺术、艺术与人生、与社会、与人的感情,而又在艺术形式上适应时代的新的审美趣味,并探求有所拓展和突破的人,才可能在大美术时代达到其生命、影像和实际艺术成就的统一。
  然而,在近代,我国的美术教育是极其贫乏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或大美术等概念与我们的国人视觉素养的关系,好似轻风拂过或是飓风突
  现一样……无论物质世界如何丰富、添加,其素养、意识却几乎没有提升。
  文明社会的人类,在脱离了远古的形象与视觉思维后,便几乎被教化成为习惯于用文字文本记录所看见和了解事物的人类,然后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形成了用文字文本思考的习惯。然后在当代,视觉思考再次以不同方式被提上日程,视觉思考也是视觉素养教育
  的最高目标,视觉交流不仅要求读懂视觉现象,甚至要求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使用视觉符号去表达自己的想法。阿尔文·托夫勒在他的未来学
  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就曾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也许扫除视觉文化文盲的根本途径就是使国民具备视觉素养。随着人类语言的进化,图像和文字已成为人类关于世界的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出现,使视觉信息激增,更加强化了人们对视觉感官的依赖。
  因此,视觉化思维,即徐冰等教授所言的“大美术”之思考与能力,日益成为现代人把握世界信息的重要方式。
  基于时代与世界浪潮的影响,一直埋头于用画笔表现世界的我,于2005年后便开始了以摄影之名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早在研究生毕业时(2008年),我便拥有了另一个身份—“摄影艺术家”。然而,这个称谓是在多年后、我自以为尚可粗浅地了解艺术、摄影、文化之间的关系时才敢认
  领的。2015年伊始,更斗胆从社会上、学院课堂上发起“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之公共影像艺术计划。然而此命题的探索应该有近10年的渊源了吧,我从2006年后陆续开始的实验影像创作、从2010年后开始的概念摄影教学实践,皆意在提出“只要每个独立的个体用充满生命力的态度去思考、向内观看,也恰好选择以影像的媒介呈现,那么,专属于该个体的影像就实现了,即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虽然,在开化之后的摄影、艺术、文化领域皆有类似的提法,却都局限于技术带来的便捷,让人类有了“十五分钟”成名的可能性,而我是基于人性的特质、艺术的本质提出“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之论点。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的写作始于六年前,是每次创作后或给学生们上完课程时,便“挤”出一点收获记录下来,最近一次修改是出版的前一刻。因此,本书好似我的一套艺术创作、画作—“层层”渲染、不断推敲,从而修饰全书的“画面感”。虽然是写一部摄影书,其实与一次性成型的摄影特性是完全相悖的,此书旨在探讨如何让摄影艺术可以像水墨油彩一样层层渲染,又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层层的观察……
  其实,我写此书,更想告诉绝大多数没有机会走进美术学院但是对艺术抱有幻想的朋友一件事:摄影的学习,甚至艺术的学习,并非你们想象那么复杂深奥。其实,即使没有机会接受专业训练,没有昂贵的器材,也是有可能像很多摄影师、艺术家一样创作的,而且有可能很优秀……这本书从整体的结构上便设置了玄机,每个章节均以轻松、熟悉的面孔,优柔而真切地流淌出“绘摄影之密码”。本书也希望实实在在地帮助有需要的朋友们上路、感知并实现梦想,此书起初拟名“绘摄影课堂”,后来在和出版社的朋友们密切讨论后,决定直接把其核心理念“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作为书名。此书只是当代学摄影的密码,或者是理解当代摄影艺术的捷径,我更希望的是在不久的将来,我可以为广大朋友们献上“影像生活家”之果实,它们的姿态各异、味道迥然,但各自鲜美,这才是本书和多年来实践探索的根本。
  “绘摄影”之名,是近年来我对自己所授摄影课程的一个秘密称谓。从2010年开始,我客座于各高校、摄影组织的摄影讲堂。很快,我发现在这些
  课堂里,缺乏的不是昂贵的专业器材、摄影技巧和所谓的构图课程,而是如何观看摄影和如何思考这一层面上的问题。也遇上很多资深影友,玩了几十年器械,对于照相器材的前世今生如数家珍,但是对于摄影的认知却迟迟像个门外汉。当我反观自己学摄影的经历,我想是美术的功底—从小绘画的训练让我练就了迅速捕捉和谐画面的本能,也是绘画的素养、绘画相关的文化、哲学等滋养了我,推动着我一直向前!当然,对于“绘摄影”的探索也得益于我纯粹的生活,使探索、实践未曾受到其他的干扰。在嘈杂和迅速发展的时代,让心安静下来是不易的,而我有幸做到了,受益了。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们多年来的支持!
  2010年春天,我的“绘摄影课堂”的教学实践从鲁迅美术学院开始,这里的领导很大胆地给我开设了Workshop:概念摄影工作坊。因为是自由
  报名,竟然来了81名学生,对于第一次走上讲堂的我来说是“天大的考验”。幸好,这群大三学生、研究生们,无一例外地“没有摄影基础”,只有绘画和设计学科的基础,这样的情况使“绘摄影”的实践迅速见到成效……两周的时间很快过去了,课毕时我和学生们举办了一个出色的摄影展—“一棵榕树,一座榕城”,还有大半学生得了奖(上海现代摄影中心的“大学生摄影大赛奖”)。
  为什么说“幸好”没有摄影基础呢?摄影的学习真的有这么简单吗?因为摄影器材仅仅是一种媒介,在摄影的学习中,若单纯地进入以摄影器材、技艺本身的研究或以摄影之名的艺术研究,都是相对漫长的,或者说是有所偏颇、落伍了。我个人的艺术创作和实践告诉我:在技术便捷化的今
  天,若影像的表现与每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视角密切相关,这个世界一定是神秘而美丽!而且,我希望每个人,都有能力像我一样感知世界的美好!因此,我在课堂中向所有学生发出“找自己,发现自己”的教学主张,强调学摄影不是从器材开始,而是从“处理画面”的能力学起,学会把万事万物、复杂的情感、变化的光线转化为和谐的韵律和丰富的影调,从而使自己的照片具有丰富而不一般的“影像感”。
  找自己,重视“影像感”,学习“画面感”,领悟“陌生感”,以及恰到好处的技法练习,便是我的“绘摄影课堂”的全部内容了。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
  摄影朋友们,我发现其实掌握了以上几点要领,人人都可以是出色的影像生活家了……那么是不是摄影的4.0时代到来了呢?
  摄影4.0时代开启……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3
  “摄影的4.0时代”开启?
  经历了从读图到大数据的碎片化时代的变迁,人们越发需要“更温暖”和“更新鲜”的视觉感受,如果还是一味模仿、跟风过去的名家,是否违背
  了摄影的本意—摄影是每个生命个体观看世界的方式?
  4.0这个词汇源自德国人创造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蕴含着各种深意(所谓工业4.0,大体是指以蒸汽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和电气自动化为标志的
  前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随着工业发展而发展的机器时代到来,也许“摄影的4.0时代”也正在开启,并将伴随新工业革命的浪潮而步入革新的摄影时代。当今,不仅影像浪潮多元共存,更有新的观念出现和融合发展,摄影的发展也趋同于工业4.0时代的发展目标—建立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世界的变化,也正如鲍德里亚所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趋于审美化……世界上一切琐屑的事物都在审美化过程中转变!”
  那么,在摄影的4.0时代,“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2015年伊始,“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命题从社会上、学院课堂上发起!从中央美院的课堂上
  开启,借助“创想城市”的教学指导(中央美术学院十大精品课程之一),我正式向同学们提出“倡导社会上的每个个体都应该具有感知世界美好的能力”;倡导作为社会有机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创造者与参与者,引导有意愿的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创作,从而破解艺术由艺术工作者完成的专属性;倡导人人都有理由、有立场成为一名独一无二的“影像生活家”!“影像生活家”不同于职业化的摄影工作者和艺术家们,而是每个社会成员用影像的方式呈现专属于个体的“审美化”特征的创作。
  其实,“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的艺术计划,也将破解艺术要放置在美术馆里呈现的专属性。艺术计划倡导每个参与者,即“影像生活家”的作品走向生活,放置在适合的空间或任何场所中,从而让盛放该作品的空间具有美术馆的属性,也使具有美术馆功能的空间真正地融入社会生活,从而
  让艺术和生活发生前所未有的密切交流与对话。
  作为一个画家、设计师出身的摄影从业者,我从讨厌“摄影”到自以为“摄影”只是我的工具之一,到摄影不再与我有形式与意义上的密切关系的“影像创作”。最终,我以摄影之名,创作着“社会画面”;以摄影之名,身体力行地影响着每个有“美”的表现欲望的人。我希望,当人人都是有自己世界的“影像生活家”之时,社会这个大画布将会更加美丽!
  值此书出版之际,我为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朋友、影友们开通了名为“miyuming_art”的微信公众号,希望和爱摄影的朋友在这里互动,也预
  祝大家从此迈向轻松愉快的摄影之旅,成为自己的“影像生活家”,这也是我完成此书的最大动力。谢谢!
  小米老师(原名:米玉明)第三答:“画面感”的理解和掌握,是读懂“大美术时代”的重要前提
  A3
  为什么很多美丽的风景拍摄不出来?
  当代摄影中的“画面感”是怎么形成的?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点、线、面的构成规律构筑了西方世界的视觉世界,也无处不在地体现在商业大发展时代,视觉传达也是我国在艺术院校为设计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我国对设计基础学科的引进不超过30年,意味着我国只有极少数学习了设计基础的专业学生,并且这些学生中只有极个别的从事了摄影行业。)当然,设计基础不是学摄影唯一的途径,但是在当代社会中,却是一个理解和吸收当代视觉现象、领悟摄影画面感的快捷途径。
  构成主义学科构成了观看、塑造近代视界发展的思维习惯,即繁华世界的面貌不止局限于自然事物本身的形态,而是经过再创造后重新解读视觉世界的关系。这个世界正在继续以平面的图形构成,以立体的再造关系形成,以色彩的方式重新谱写世界的视觉主体,共同孕育现代社会的文明与和谐之美,形成当代视界的景观。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世界大同的生态越发趋同了。
  在以往的摄影学习中,“构图”一词熟知而常见,似乎摄影的表现离不开构图,就像写文章离不开结构、层次和章法一样,它决定着作品的风格和表达。但是,简单的构图法则却让美丽的自然景观、真实的现代风景在摄影画面中趋同了,甚至僵化了。(如果当下的时代可以被称为“绘摄影时代”)那么绘摄影时代
  的“构图法则”则是凌驾于传统构图技法之上的另一种创作……当摄影者的头脑被一种真实的情感意象所吸引、占有,有能力把它保留在那里,并可以主观选择视觉形态时,“脑洞”中会自觉创造出合适的构图。而此构图不一定是属于哪个构图法则,其秘诀是具有丰富视觉素养和储备的摄影师,具有主动、主观
  处理“画面感”的能力!特别提示:现代世界的吃、穿、住、行!
  工业大生产后的学科体系源自德国著名的包豪斯学院,也是当今美术学院里学科设置的基础,为近代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创意人筑牢根基。康定斯基是包豪斯学院最有影响力的成员之一,这不仅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现代抽象艺术的先驱、带来俄国抽象艺术革命第一手知识的有才能的教师,还因为他能够有系统、清楚而准确地表达他的视觉和理论概念。1926年,他把他的构图课程以《点、线到面》一书出版。康定斯基的这本书,想给艺术作品的要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下一个比较绝对的定义
  本雅明曾认为,工业时代的到来,使摄影术发明早期的肖像照片里散发的古典神圣的光晕消失殆尽。而从一些当代的视觉、影像等艺术家的作品看来,这些神圣光环似乎换个方式也得以再现。对康定斯基来说,三角形有其“特殊的精神芳香”,“一个圆圈上的三角形的锐角的冲力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比米开朗琪
  罗绘画中上帝的手指及亚当的手指的力量单薄。”
  康定斯基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艺术家,早年曾在莫斯科大学攻读法学和政治学,也精通音乐,还系统钻研过西方现代哲学,尤其信奉通神学和通灵术……这位斯文冷静而性格内向的俄国人,也是一位极度敏感的艺术家,能在那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五颜六色之中,看见音乐的节奏与旋律。他的理论影响着当今美术学院的学科设置,对于当代摄影的学习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他的《论艺术里的精神》将艺术、绘画的发展引向了广泛而有序的空间,起源于三个因素:
  1.作为创作者,每一位艺术家内心都有要表达的东西;
  2.每一位艺术家童年的时候都有表达童心的愿望;
  3.每一位服务于艺术的艺术家,必须从心理需求的视角为艺术的缘由奉献自己,不会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艺术家表达需求时可以用任何形式,他的内部冲动必须找到恰当的外部形式。
  摄影正是让大众从感知走向创作的工具,为“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做足了准备并提供了可能性。小米老师:
  视觉传达的内容主要来自色彩和图形。现代视觉世界的起源,在德国和某
  些先行者的推进下,带动了世界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因为早期的发起人多是传统的艺
  术家、画家出身,他们的视觉主张的源头更多的来自传统的写实油画等。二战后,随
  着工业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世界已经不满足于包豪斯建设的视觉体系,当代视觉的
  贡献也从欧洲转移到美国和日本。所以,包豪斯学院的设计学科基础,推动了世界从
  自然、手工为主的形态,逐步建立了新的视觉关系。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从美国
  再次掀起了新型的视觉关系(以波普艺术为首),改写了以欧洲视觉、艺术体系为主的
  格局。也影响了远在东方的日本(日本率先改写了印刷行业的色彩体系)。所以,日本
  不仅发展了摄影器材行业,也从工业社会上重新改写了世界的视觉关系,并对全世
  界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套色彩理论被称为CCS体系)。学习摄影中的“画面感”,从三个方面探索……
  “画面感”的理解之一:把世界看作形态、线条、质地、明颜色、用光和立体空间的结合摄影是我进入绘画的一种方式。—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有着“现代新闻摄影之父”之称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其拍摄的摄影画面轻松而幽默。他开创了“决定性瞬间”,被誉为“人类喜剧的报道者”。他的“画面感”有何特别之处呢?
  布列松也说,“我曾整日在街头寻找,随时准备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将鲜活的生活记录下来。”“摄影和绘画一样的是对画面的选择过程,在你拍摄一幅画面的瞬间就有一个创作的过程。你的眼睛必须看到生活本身提供给你的表达,你也必须透过直觉来决定什么时候按动快门—那就是摄影师进行创作的瞬间。”
  我们观看他的照片,总是不断地体验着惊鸿一瞥的瞬间之美,生动、流畅、朴实、珍贵。我们明白,那些电光石火般的生活场景在世间只存在一次,永不再现。他个人坚持图像形成于相机而不是暗房,他认为影像的更大魅力来自于影调之外的产生者,即拍摄者的眼睛。而几乎所有他的照片都是全幅放大并且从不使用任何暗房处理。
  布列松说:“摄影家的眼睛,永远都在评估、抉择出现在他眼前的事物。他只需移动1毫米的几分之一,便可以把线条吻合起来。他只需稍微屈膝,便可以将透视改变。把相机放置在离主体近一些或远一些,他便可以刻画出某一细节—这细节,既可能相得益彰,也可能喧宾夺主。然而,对照片进行构图所需的时间,几乎是跟按动快门的时间一样短,因为两者同是条件反射而已。”
  晚年的布列松重操画笔,执机50年的布列松正式退出摄影界。原来,摄影只是他进入绘画的一种方式而已!毫无疑问,从摄影术诞生之初,摄影与美术的关系是亲密无间的。从高艺术流派到如今百花齐放的摄影圈,名家名作无不流淌着绘画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血液。所以,摄影艺术也理所当然地被归入艺术门类。
  小米老师:
  你观看的视角,决定了你构图的方式与你的画面。
  1.每一个题材,不论它平淡还是宏伟,重大还是普通,都包含着独特的视觉美点。
  当我们观察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如某一人、树、房或花的时候,应该撇开它们的一般特征,把它们看作—形态、线条、质地、明暗、颜色、用光和立体物的结合体。
  2.摄影者应该运用各种视觉构成的方法或手段,摄取生动、鲜明的画面,以表现出拍摄对象的“形状、色彩、质感、立体感、动感和空间关系”,使之符合每个观者眼中的独特视觉现象。
  3.布列松不使用闪光灯的习惯,也是一名画家对画面的敏锐控制力的表现。他能预估在使用了闪光灯后生硬、尴尬的画面和现场。一个真正对艺术有敏锐洞察力的人,可以感知到任何在画面形成过程中的细节和表现方式,任何微小的丑陋、不真实等,都将使“决定性瞬间”毁灭。
  本页的三幅影像是当代油画家汤南南老师的作品,不但有恰到好处的构图,其浓墨重彩的影调更强调、渲染了他的观看“视角”,这些作品来自旅游胜地厦门的一条小街巷—沙坡尾,作为游客、摄影师,你们是否看见了这样的“世界”呢?小米老师:
  “构图法则”与构成主义关系,完全不同!
  关于摄影构图,一般市面上的教材或摄影机构教授的是若干构图法则,但人们掌握这些构图法则后,拍摄出的画面反而不够生动了,或者大多人的画面会趋同。如何处理好画面构图呢?事实证明,不是所有的摄影创作都能由构图法则决定,也不会用“决定性瞬间”的一招而完成。
  何谓构图?即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或景物加以强调、突出,从而舍弃那些一般的、表面的、烦琐的、要的东西,并恰当地安排陪体,选择环境,使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完善、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以增强艺术效果。对摄影师来说,构图是截取自然界的“三维形态”,使用“二维形态”来表现的过程,即把具象置于观者的抽象表现之中。因此,对于摄影人来说,要拥有一颗专注而不被打扰的心,以及对主题的热爱、专注和完整的连续选择过程。
  出生于纽约的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原本在纽约布鲁克林的普拉特艺术学院学习雕塑与设计,但这个美术学生却不敌摄影的魅力,最终放弃原有的专业而从事摄影。罗伯特·梅普尔索普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在美国当代艺术现场,此时正逢摄影作为一种表现手段而受到重新评价之时,而他的摄影作品在后现代多元观念的映照下显得非常地投合时尚而大受艺术市场的欢迎。
  “画面感”的理解之二:用平面构成与形式之美驾驭画面其三角形构图的女性人体摄影一改柔媚、甜美的摄影样式,为女性、人体摄影找到了新的方向。他影像作品中“画面感”的形成,不仅受到后现代主义时期艺术多元化风格的影响,也主动融合了设计中的构成等形式。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拍摄的花卉堪称经典,其画面简洁、明快而有力量。大片的黑暗背景衬托出被光线精心照亮的一朵绽放的马蹄莲,或者百合、罂粟,画面十分纯净。梅普尔索普既让观者看后感受到来自花卉的沉静冷艳、孤芳自赏,也能因为其和谐的影调而体验到被脆弱的理性约束的黑暗欲望。梅普尔索普拍摄的花卉将性爱欲望由直接陈述转换成了隐喻。其实无论形式如何,对于有力量、和谐、成功的画面来说,可以承载“画面感”的核心必是摄影主题和意义,即有超越形式之外的隐喻和初衷。罗伯特·梅普尔索普的摄影作品不仅在黑白摄影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现代构成主义学科开拓了以摄影方式表现的途径,即一种在画布上的塑造感可以被带到空间的表现中去,然后以影像的方式再现出来……[马列维奇的几何构想:《白方块上的白》(1918年),蕴含着当时最纯粹的非客观表述。]
  小米老师:
  对构成学科的研究,也可以称之为画面形式的研究,并不是为了形式和语言本身,而是通过对形式语言的学习来更好地用形式去表达和选择。因为主观的选择或者是专属于观者自己的特别视角,使用了恰当的形式而表现出摄影师的情感、思想和感受。对于任何艺术作品来说,其精神内涵都比形式语言重要,但是恰当的形式选择会有助于其内涵的表达。
  因此,需要掌握抽象语言的基本规律,学习用抽象语言倾诉、表达内心世界的情感。改变以往养成的被动照抄物像的习惯,建立起以自我、主观意向为核心的思维方式,是创作独立影像语言的开始。对于没有学基础的朋友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这些训练:首先,眼的训练,培养主观的观察方法以及对事物特征的把握能力;其次,手的训练,通过大量的拍摄和手绘临摹作业,培养对形式记忆的掌握能力,以及对视觉信息的传达能力;最后,培养对自然性事物的分析以及理性思维的思辨能力。小米老师:
  如何看到比一般人更多或不同,是艺术家型的摄影师必备的素养和进行创作的出发点。
  学院课堂要求,以自我为观察对象或者以身边最熟悉的场景为对象,进行近距离观察、解析,进行某一局
  部的观察、解析和形式研究、表达。
  通过对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的形式练习,逐渐弃除自然而然的被动描摹或啰唆、乏味、无感情的再现,
  不断练习主观地组织画面、处理画面,逐渐发现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从而可以有内在秩序地表达世界。“画面感”的理解之三:用色彩构筑熟悉而陌生的影像世界色彩与形式的和谐,从严格意义上说必须以触及人类灵魂的原则为唯一基础。—瓦西里·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认为自己具有视界知觉的能力,他可以十分清晰地听见色彩。这一效果对他的艺术观察产生了主要影响。他甚至把他的绘画命名为“即兴”和“结构”,仿佛它们不是绘画而是音乐作品。
  盖·伯丁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时尚摄影师,他为影像领域做出了具有转折意义的贡献,其影响至今不衰,被认为是20世纪视觉文化领域最大胆、最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之一,在艺术、时尚、广告和生活等多个方面都有着独特视点和非凡的成就。他将幻想、欲望、消费与期望大胆地夸大并予以凸显,用鲜艳夺目的色彩、独特的造型、恰到好处的光线,展示了美国的商业文化。
  盖·伯丁是一个充满了幻想和自由想象力的人,他通过对隐喻和现实矛盾的运用,与生命和死亡进行了一场崇高而非理性的本质对话。在画面处理中,活用了“色彩构成”技巧,使不同明度、纯度、色相的关系,通过不羁的色彩关系,演绎了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摄影作品。他的画面不能被简单地归类为人像、环境摄影。
  盖·伯丁最初形成自己的风格是在“二战”之后的法国。当时的法国禁令森严、审查严格,保守的社会气氛大行其道。当时的他对曼·雷在影像上的变化,对画家玛格丽特等人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十分痴迷,所以,他聪明地获取了超现实主义元素,利用对比、夸张的视觉构成关系,以及自己渊博的文化知识,编造了一幅幅美丽的影像,也为后来时尚摄影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他的摄影作品扩展了当时时尚摄影构成元素的界限,今天对时尚摄影仍然产生着激励和影响。他在视觉影像上的开拓,也助推和呼应了美国波普文化的发展,为视觉文化的发展和改变做出了贡献。小米老师:
  在华丽的视觉冲击中赏析盖·伯丁的作品,他镜头下的一幅幅视觉大片,深
  深地影响了美国的大卫·拉沙佩勒、安妮·莱博维茨等著名时尚摄影师。让我们观看他的视觉神话,走进现代色彩之美的篇章。
  1.在色彩构成中,纯度对比是决定色调感觉华丽、高雅、古朴、粗俗、含蓄与否的关键。
  2.色彩对比与面积的大小也有关系,大面积色稳定性较高,在对比中,对其他颜色的错视影响大;相反,受其他颜色的错视影响小。
  3.在摄影中开创视错觉的表现方式,把司空见惯的美女场景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的矛盾景观。色彩视错觉更是可利用这种表现方式,在广告中表现出所想要的视觉效果,从而达到更好的信息传达。特别提示:色彩构成知识
  各种色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简称色性。它们与人类的色彩生理、心理体
  验相联系,从而使客观存在的色彩仿佛有了复杂的性格。
  1.红色:穿透力强,感知度高,易使人联想起太阳、火焰、热血、花卉等,给人带来温暖、兴奋、活泼、热情、积极、希望、忠诚、健康、充实、饱满、幸福等向上的感觉和倾向。
  2.绿色:在大自然中,除了天空和江河、海洋,绿色所占的面积最大,草、树等绿叶植物几乎到处可见,它象征着生命、青春、和平、安详、新鲜等。
  3.紫色:具有神秘、高贵、优美、庄重、奢华等气质,有时也有孤寂、消极的寓意。尤其是较暗或含深灰的紫色,易给人以不祥、腐朽、死亡的印象。但含浅灰的红紫或蓝紫色,却有着类似太空、宇宙色彩的幽雅、神秘之时代感,为现代生活所广泛采用。安妮·莱博维茨,从不认为自己是一名摄影师,她认为自己只是个将摄影作为媒介的艺术家。
  安妮·莱博维茨,美国著名女摄影师,《名利场》杂志的御用大牌,是世界上报酬最高的摄影师之一,被评论家们称为“摄影师中的左拉”。
  她以其独特的人像摄影风格闻名于世。她是第一个在著名的美国史密森学会的国家画廊举办影展的女摄影家。这位成日混在名利场和时尚圈中的女摄影师,从不化妆,不修边幅,却以一张张摄人心魄的肖像照片赢得了行业内的地位和认同。安妮·莱博维茨并不喜欢拍摄人们面露微笑的照片。在她所有的肖像作品中,你几乎很难找到一张笑着的肖像照。“我家人拍照时总是喜欢微笑。我就是觉得有点假。我拍摄我母亲时,她没笑。她觉得照片中没笑的她看起来老气,不太像她。但是在展览上,好多人围着她要签名时,她又觉得她喜欢那张照片。”(摘自百度)小米老师:
  安妮·莱博维茨是摄影界中的一匹骏马,毫不花哨地从纪实报道走向时尚、艺术丛林。她也曾和著名的现代文化学者苏珊·桑塔格演绎过半生的摄影探戈。莱博维茨摄影作品的精彩,是精致的影像感与古典油画般的画面感的完美融合。所以她的人物、时尚作品,基本没有过分夸张、戏谑的手法,却有着朴素、经典
  的西方油画的影子。学习莱博维茨,更要学习其精神和对西方经典油画的深刻理解和领会。
  摄影中的“画面感”之于摄影师、画家、设计师等是同而不同的。上过美术学院或受过一些绘画训练的朋
  友,可以轻松意会“画面感”。但要创作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却要受制于个人的情况,画布、笔墨纸砚等客观情况;而一个设计师要设计出客户和自己都满意的作品,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画面感”的转化训练。摄影是众多艺术门类里最平民化的媒介之一,对于摄影艺术家来说,只要心中有画面感,尤其是视觉性的大片拍摄,需要一个团队来配合,只要摄影师头脑中装满“画面感”,在拍摄过程中起到导演的作用,甚至不用亲自按下快门也能完成拍摄。因此,拥有“画面感”的眼睛对于想要学摄影的朋友来说,仿佛长了一双可以随时展翅高飞的翅膀。也许,绘摄影时代的摄影家,都是以“摄影”为媒介的画家、艺术家?大卫·拉沙佩勒出生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是当代最耀眼的视觉摄影师之一,他的摄影生涯始于为《采访》杂志创作的美术作品。他把色彩运用到了极致,并找到了颇具他个人风格的颜色。拉沙佩勒给全世界的各种杂志带了强烈的色彩,堪称世界摄影界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为很多知名品牌建立了良好形象,并带来广告效益,是位多能的艺术家,除了画廊和杂志,我们还经常能在CD封面、MTV和各种各样的广告中看到他风格鲜明的作品。
  小米老师:
  康定斯基曾写道:“色彩是琴键,眼睛是锤子,而心灵则是钢琴的琴弦。”那么摄影师眼中的色彩世界当是:色彩是琴键,透过相机的眼睛是锤子,而心灵则是钢琴的琴弦……这样的色彩世界怎么能不动人?小米老师:
  色彩、影像风格的发展,源于工业化大发展的时代和世界趋势,这样的视觉造像时代也影响了无数后继者的影像风格……从前,这样的大片制造只能是天价的明星、奢侈品等御用,在自媒体时代,这样的精神其实也悄悄地浸润于各个角落和现代人的眼中、心中……大卫·霍克尼是当代英国最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艺术家,在当代西方艺术世界里是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绘画、摄影、照片拼贴、舞台设计等艺术领域都有所尝试,也正是这种跨域的尝试让他的绘画具有了一种独到的视觉趣味和多角度解读的可能。
  在近30年的摄影艺术生涯中,霍克尼矢志不渝地坚持探索相机多样的工作方式和摄影作品的多种表现形式。他的摄影拼贴作品让人眼前一亮,似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奇妙的世界,这一独特的形式被人们称为“霍克尼式”拼贴(下图)小米老师:084
  当现代构成学科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开花的时候,解构与深度思考紧随其后,率先出现在一些先驱者、探索性工作者身上……但所有的探索与尝试,都是文化艺术的进步成果,也为当今摄影的学习、思考提供了更多的触角和可能性。
  上面讲述了这个时代的影像学习认知,即以“绘”的能力做摄影!
  如果说影像在一百多年来走过了“绘画的古典主义”时期,又经历了现当代艺术的各种潮流融合与发展,需要重新回到对自然形态的考究,以及对忠实、精确的光影运用,那么吸收“大美术时代”的素养,把聚焦于镜头下的客体重新引入画面,进行考究与锤炼,即是这个时代摄影学习的要求。
  1949年,《生活》杂志著名摄影师和技术天才焦恩·迈利在法国南部拜访了毕加索,随后刊登了一组由绘画大师巴勃罗·毕加索创作的光绘摄影作品。迈利向毕加索展示了一些照片,上面是滑冰者穿着闪光的冰鞋在黑暗中做出各种跳跃动作,由此激发了毕加索的光绘灵感。下面这一组著名的毕加索光绘作品,是用手电或“光笔”在暗室中创作的。据说这组照片曾在拍摄完成之后就不翼而飞了。
  一提到大画家毕加索,大家可能就想起那些错位了的眼睛、鼻子和古怪强烈的色彩,西班牙摄影师欧亨尼奥·雷昆科正是以此为题材,将原作里那些超前卫的分解、重组与夸张重新演绎,透过他个人对于毕加索画作的理解进行了转化(对页上图)。
  小米老师:
  要进一步深入理解“画面感”,对于康定斯基的理解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应该是持续和反复的。他的著作《论艺术的精神》是把艺术的主观性予以理论化的第一部著作,也是康定斯基最具影响的专题论文。他指出,纯粹的颜色、线条和形状足以表达一种思想,它们是能唤起感情的独立的视觉语言。课后作业:086
  1.寻找你喜欢的作品的“画面感”,分析其道理。
  2.分析你的作品中的“画面感”。
  3.思考今后该如何提升作品中的“影像感”和“画面感”。提示:
  画面感的提升,需要学习、了解现当代东西方艺术的发展、递进规律,其内容虽然庞杂,但是你很快就会发现其实这个视界一直在你的左右,好似空气、养分一样,只是视而不见。思考了,理解了,转换了,实践了,你也可以一样棒!
  所以在本书的第三部分,我列举了平凡中的你我他,一样可以是自己的“影像生活家”!
  







阅读提示: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的作者是米玉明,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下载地址

上一本:重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下一本:世界史就是经济史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