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会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国务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专家
发展心理学(第九版)
(美)D. R. Shaffer等 著
邹泓 等译
美国广受欢迎的发展心理学著作;北师大儿童心理专家邹泓教授权威翻译、诚意推荐;用科学的视角了解儿童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全貌!
本书介绍了从产前发育一直到青少年时期的发展进程,系统阐述了关于生理、认知、智力、语言、情绪、人格、性别角色意识以及社会性等重要发展领域的各种理论观点和重要研究。
本版更是从家庭以及社会两个方面着重分析了发展的背景对儿童心理的重要影响。本书以其生动详尽的内容、对读者的疑问和关注点的精确把握、可供读者检验学习效果并激发思考的练习题目,成为广受欢迎和好评的发展心理学教材。
教育心理学(第十版)
(美)Anita Woolfolk 著
何先友等 译
莫雷 审校
被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近2000所美国高校采用,美国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参考教材,“教育心理学国家精品课程”指定外版教材。
该书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Anita Woolfolk的代表作,它是一部经典、权威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出版。本书兼容百家,博采众长,吸收了包括中国心理学家在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同类教材中版次最高,堪称第一品牌。中文版忠实于原文,语言流畅严谨,是一部信、达、雅的出色译著,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优秀作品。
——林崇德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基础教育的传播者
《透视0—3岁婴幼儿心理世界》
冯夏婷 主编
万千教育@出品
0—3岁这一阶段的婴幼儿是如何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应对世界的呢?
心理学家如何解答这些问题?
父母和教师又该如何透过这扇窗户看到孩子发展的本质呢?
这本0—3岁婴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必读指导书为你逐一解答。
《透视幼儿心理世界》
冯夏婷 主编
万千教育@出品
一本可读性和实用性俱佳的幼儿心理学著作!
3—6岁幼儿心理学畅销书,《透视0—3岁婴幼儿心理世界》的姊妹篇。
全书精选了36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详细地向幼儿教师和家长介绍了幼儿的心理世界。
为什么妈妈也有妈妈?什么是昨天、今天、明天?为什么幼儿画的蚂蚁比树还要大?……问题式的解读,帮助你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
儿童教育心理学
(奥)阿德勒著
杨韶刚译
万千教育@出品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的代表作!二胎时代,家长必读!
阿德勒在书中以通俗易懂、风趣生动的语言,比较系统地阐释了自己关于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的心理学观点与教育理念。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批判了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并指出,“没有一个孩子是不可救药的”。
在书中,他结合自己多年为儿童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经历,通过大量亲自诊疗的案例,全面且细致地剖析了每一种问题儿童产生的根源:追求卓越、自卑感、社会兴趣、对性别角色的认识、独生子女、在兄弟姐妹中的排行、青春期与性教育、家庭环境与亲子冲突、师生关系、社会影响……针对这些根源,阿德勒为教师和家长提出了中肯的教育建议。
童年的秘密
(意)玛利亚·蒙台梭利 著
郑福明 等译
万千教育@出品
玛利亚·蒙台梭利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
《童年的秘密》是意大利儿童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的代表作,也是其所有作品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该书出版以来曾被译为40多种文字在全球各地出版。书中所阐述的儿童教育理念和独特的教育方法曾风靡整个西方世界,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儿童教育。
蒙台梭利既是儿童教育专家,也是意大利历史上的di一位医学女博士。她在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生动地阐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我们破解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诸多密码,并为教师和家长指出了理解与尊重儿童的原则及帮助儿童实现自身潜能的方法。
0-8岁儿童纪律教育
(美)Fields, M. V.等著
蔡菡译
万千教育@出品
一本关于儿童纪律教育的经典著作,畅销全球!
作者将“纪律教育”定义为一种在提高自尊的同时教授自主和自律的方法。秉持这一理念,作者考察了0—8岁儿童的生理、情感、智力与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按照最积极到最消极的递减顺序介绍了各种纪律教育方法,然后分析了各种纪律问题的典型原因,并将它们与相应的纪律教育方法联系起来。
书中列举并剖析了大量的案例,注重根据原因寻找解决策略,为读者提出了非常专业且具体的心理学建议。该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俱佳,是广大教师和家长教育儿童的优秀指导书。
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
(英)D. W. Winnicott 著
魏晨曦 译
英国家喻户晓的儿科医生、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的著作。温尼科特基金会授权出版。
本书是温尼科特论述情绪发展过程的代表作品之一。书中大部分内容是基于作者在BBC所做的系列广播节目,而该节目帮助了英国成千上万的父母,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了孩子的情绪世界,更好地建立母婴养育关系。尤其重要的是,作者以一种共情、关怀、乐观的态度看待育儿工作,并且由衷地欣赏和肯定父母们的天性潜质,这无疑也是对父母育儿的极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