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01
中国近代史
作者: 蒋廷黻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01-12
豆瓣评分:8.8
《中国近代史》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不仅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
而且因其折射出他那一代受过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时的普遍心态而受世人瞩目。
《中国近代史》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全书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
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显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
02
重说中国近代史
作者: 张鸣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出版年: 2012-2
豆瓣评分:8.2
本书源自人大的一门热门选修课,即张鸣老师开设的政治史公开课,它靠同学们口碑相传而走红校园,最终使更多的人对这段看起来枯燥无比的历史重新认真审视起来。
这门课为什么如此受欢迎?
原来在张鸣老师的还原下,中国近代史变得如此复杂、精彩,又是如此的颠覆,它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
当诸多人物与史实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难以用一句简单的是非作判定,在正视一段被扭曲的中国近代史的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国人今日问题的精神根源。
基于此,我们将这门课的讲课稿集结成书,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这段充满矛盾与悖论的真实历史:中国与西方、清廷与民间、满族与汉族士人、洋教与本土信仰、枪杆与笔杆、造翻和维新、科举与革命……是的,那段历史,除去屈辱与仇恨,还有着太多的内容值得重新去回望和反思。
正如张鸣教授所说:如果我们不知道或者完全无视这个过程,就很难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很难安放好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定位不好自己的位置。诚如斯言。
03
红雨
作者: [美] 罗威廉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4-1
豆瓣评分:8.2
本书按照长时段理论,研究的时间段从元末农民大起义一直到场20世纪三十年代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研究的地域集中在湖北麻城。
这种“长时段”和小地域的结合使得这本书能挑战一般著作的历史分期,从宏观上透视中国政治社会变迁,并暗示暴力超越朝代和政权的恒久。
作者对麻城地方史的细致研究,还使得本书深化了前人对地方社会的认识,在叙事中凸显各阶层对暴力的感知,在极具张力的氛围中给读者展示出精彩的历史画卷。
04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作者: [美] 孔飞力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3-10
豆瓣评分:8.7
孔飞力对这部《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非常自负。相对于孔的另外三部专著和其他专题论文,这本书确实很不寻常,此书的初稿是讲座稿,孔飞力别的论著均为实证研究。
在本书中作者试图对一些较为宏观的问题作出正面回答,而不再隐藏在具体问题的研究背后。总的来说,孔飞力治学的宗旨,他所思考的核心问题,在此书中有最为直接的展现。
书中各章是以作者在法兰西学院所作的系列讲座(1994年)为基础改写而成,1999年先以法文出版,英文版于2002年推出,此次中文版首次问世。
05
梦醒子
作者: [英] 沈艾娣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3-8-1
豆瓣评分:8.5
本书以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一位山西绅士刘大鹏的日记为核心资料,描绘出其人作为儒者、孝子、商人、议政者、农民的不同身份状态下的人生景况。
讨论了中国在从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的动荡中下层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活的困难、身份认同的焦虑,以及由此而来精神的折磨与坚守。从一个人的遭遇折射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中国知识群体的转型之痛。
06
甲午海战
作者: 陈悦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4-6
豆瓣评分:9.2
一场战争惊醒千年大梦,一部历史引发百年反思。120年前的甲午海战,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一战之耻,铭记百年。从沉睡中惊醒的中国,从此走向全新的强国之路。
在甲午海战120年之后,甲午战争史研究专家陈悦权威解读甲午海战全过程,带我们正视失败中的耻辱与勇气。
陈悦在本书中以海军史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大量独家资料档案,揭秘清朝海军在这场惨烈海战中的技术战术状况,以大量详细细节和数据,还原战争中中日双方的实际军事力量对比以及战术运用情况,深刻揭示了120年前北洋水师惨败的真相和奋力一搏的无畏勇气。
作者赴日本搜集了众多第一手史料,包括震撼的老地图、老照片、战舰解析图等,以众多细节还原历史,澄清事实。当我们重温历史,昔日的衰败和没落,必定是今日重建和振兴的起点。
07
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
作者: 程美宝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6-06
豆瓣评分:8.6
本书试图讨论“地域文化”叙述框架如何在晚清到民国年间形成的历史过程。
近代中国“地域文化”的表达,着重从历史叙述、种族血统、学术传承、方言写作、地方民俗等方面去发挥,这些范畴的内涵,是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政治对话过程层积而成的。
近代“地域文化”话语的建立,也是近代中国国家观念从“天下”转移到“国家”的过程。
读书人在国家意识和地方关怀的二重奏中,不断调校音调,加入自己的声音,用地域文化来表达他们心目中的国家观念,在国家认同与地方认同之间建立起辩证统一的关系。